政協宜昌市委員會
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立足資源優勢,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和時代發展潮流做出的科學決策,也是鄂西地區期待已久的,必將成為推動鄂西地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契機,必將為推進“兩型社會”和全面小康建設做出貢獻。
在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這一戰略中,包含著大三峽跨區域旅游聯合的要求。從長遠看,推進大三峽跨區域旅游聯合,是促進這一區域共同發展與繁榮的有效途徑,是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抉擇。我們要創新機制,廣泛合作,把這一工作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抓緊落實。
一、推進大三峽旅游跨區域聯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說的大三峽區域在地理上屬巴山山脈、巫山山脈、秦嶺余脈和武陵山脈交界匯地帶,在行政區域上涵蓋川、黔、渝、湘、鄂地區。這一地區包含著旅游跨區域聯合的客觀必要性和內在要求。
1、大三峽區域旅游資源相似度極高,需要統一規劃,做好區域分工和產品組合,避免景區近距離雷同開發。大三峽這一區域各地方具有相同的地形地質地貌和自然氣候條件,在自然旅游資源上均以眾多高山峽谷、奇峰、溪灘、森林、巖溶地貌(洞穴、瀑布)等景觀為主。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文化內涵上都以巴蜀文化、巴楚文化、巫文化、三國文化、土家族和苗族民族風情、反映三峽沿岸居民歷史和現今生產生活的峽江民俗文化為主。表現形式上差別不大,均主要表現為眾多的古建筑、古城鎮、民居、遺跡、古人類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及峽江居民的服飾、語言、民間文藝(歌舞、民間故事、工藝等)、民間節事、婚喪習俗等。從重慶港順長江而下的沿線僅自然景觀資源就有196處,再加上75處人文景觀資源,13處科考探險資源,共構成了19個大景區,284個景點(其中國家級景點77處,省市級景點80處,區縣級景點127處),而鄂西地區就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名勝區和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足以見得其資源的豐富性。面對如此眾多的同質旅游資源,大三峽沿線各區域需要互相合作一體化,開發旅游資源避免惡性競爭,實現旅游產業要素優化整合,發揮集聚效應,做到優勢互補,互惠共生,實現資源與客源共享區域整合開發,創造區域優勢和整體特色。
2、聯系緊密,具有良好的可進入性。大三峽地區地處中西部結合部位,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承東啟西,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被稱為是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的“接力棒”,隨著國家和地方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慶、宜昌、恩施、萬州、湘西等城市和地區的對外交通條件日益完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萬州五橋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以及長江黃金水道、滬蓉高速公路、杭蘭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宜昌——萬州——達縣鐵路、焦柳鐵路、渝懷鐵路等將大三峽地區與上海、北京、廣州、武漢、西安等國際旅游口岸城市對接。大三峽區域內各區縣新修、改造、升級公路速度也加快,三峽區域旅游交通條件日益完善,這也為我們推進大三峽跨區域聯合提供了最基礎的要件。
3、三峽旅游這一品牌是推進大三峽旅游區域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礎。在大三峽這一區域,有我國為數不多的幾條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旅游線路之一,具有很高的資源品位。如長江三峽、神農架、清江畫廊、炎帝故里、武當山、張家界,它們雖然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域,但它們是大自然和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全中國人民的驕傲,使得我們擁有了共同的客源市場。而有關調查顯示,50%以上的被調查者都有到三峽旅游的設想,到重慶的國內游客中66.7%是為了看長江三峽,在重慶最滿意景點選擇中,25.5%的游客選擇長江三峽。由于三峽大壩的興建,三峽壩區已成為三峽旅游的龍頭產品,而大壩所在地湖北宜昌正在成長為三峽旅游中的重要一極,她正在由過去的旅游過境地、集散地變為旅游目的地。由此可見,三峽旅游在大三峽區域旅游發展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三峽旅游這一品牌是推進大三峽旅游區域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礎。
4、從旅游資源的連續性與整體性方面分析。從旅游業自身發展規律來看,具有一定連續性的旅游資源構成一個完整的旅游景區。在行政區劃上,大三峽區域雖然分屬于不同的省市,但是所有的旅游資源在自然稟賦和文化內涵上具有不可分割的連續性和整體性,應該屬于一個統一的景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按照旅游開發的客觀規律對大三峽旅游實施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這也是實現大三峽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5、具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實現聯合多贏。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共贏是所有合作的最終目的。通常來說相鄰的地區之間往往存在更大的合作基礎。地脈相連,文脈相近,客源互流,市場共享,這些奠定了大三峽區域旅游合作形成共同利益空間的客觀基礎。我們只有共同高舉一個統一的旅游品牌,樹立一個完整的大三峽旅游整體形象,共同維護共同構成的旅游市場,才能建立和完善大三峽旅游業發展體系,在旅游資源保護、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等領域協同發展,獲得共贏。
盡管有上述眾多的客觀條件,但從跨區域聯合的角度來考察,工作還很薄弱,導致旅游資源不能充分開發,效益不高。我們要充分看到抓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性。
二、推進大三峽旅游跨區域聯合面臨的問題
一是由于大三峽旅游區域和行政區劃不一致,缺乏一個統一的整個大三峽地區的經濟調控主體,使大三峽區域旅游業發展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規劃、管理和營銷運作體系,導致大三峽沿線景點開發雷同化和淺層次,旅游產品單一,部分景區被過度開發或破壞性開發,旅游線路老化,旅游產業鏈上旅行社、游船、陸上交通、酒店、景區等企業因利益分配矛盾及信息、組織等原因協調欠佳,導致旅游報價不及時,產品銜接不緊密,服務流程不暢通,一些區縣的旅游港口、碼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落后,一些經濟不發達旅游區縣缺乏高質量酒店客房及餐飲購物場所,形成整個區域旅游接待上的“軟肋”。
二是由于跨行政區,缺乏對導游、游船、旅行社等做統一的服務質量管理,致使區域旅游經營服務的不誠信現象一度頻繁發生,旅游者投訴率曾一度居高不下。缺乏整體的立足長遠的統一的區域旅游營銷運作,各地方行政區在促銷中急功近利、本位主義導致大三峽區域旅游形象認知模糊,美譽度降低。由于缺乏統一的生態環保規劃,大三峽沿江各區縣在長江沿岸部分山地修路、開礦、采煤及開墾坡地種植果樹,破壞了大三峽區域景觀的視覺印象。
三是由于大三峽區域大量自然和人文景區實行分頭管理,分散經營,景區產權不明晰,導致對景區的深度開發不足,特別是對舊人文景區的維護更新及景區外圍環境營造做得不夠。除景區經營企業外,大三峽區域大的旅行社企業也分屬不同行業投資主體,在現行體制下,企業間進行聯合、特別是資本聯合難度大,不易形成跨行政區域、能夠整合區域產業鏈條的區域旅游產業集團,區域旅游產業整合程度不高。
三、推進大三峽旅游跨區域聯合的對策建議
推進大三峽旅游跨區域聯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這里對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出建議。
1、建議省政府將省域的問題整合好。建議省政府在編制湖北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中要突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區域,并單獨編制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專項規劃。尤其是在跨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精品旅游線路策劃、旅游主題形象塑造與提升、品牌景區對外宣傳口號的提煉、有重大影響的營銷節事活動策劃、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旅游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加強研究,從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實施方案。要按照“資源互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節慶互動、交通互聯、爭議互商”的模式,以圈內主要旅游城市為依托,以重點景區為龍頭,加快區域內、區域間、省際間的資源整合和協作。
2、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大三峽旅游開發管理委員會,對大三峽地區旅游開發實施監管和調控。在旅游產品開發上,注意產品特色的互補性,注意產品線路設計的串聯性,注意旅游線路的整合,形成整體聯動、高效營運的旅游網絡系統。科學地設計大三峽區域的旅游路線,使重慶、湘西、宜昌及鄂西圈內各地的旅游景點串成線、連成網,達到整體聯動的區域整合效果,共同推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產品。省政府既然已定“一帶兩圈”的戰略,而長江三峽及三峽工程都是“鄂西圈”的關鍵甚至是核心品牌(產品),凡涉及此事都有個與重慶加強聯合協調的問題。長江三峽旅游協調得好一榮俱榮,如惡性競爭,一損俱損。
3、廣泛開展旅游經營方面的合作。建議在政府層面的合作基礎上,在旅游飯店、游船、旅行社景區等旅游企業之間進行跨區域的、跨行業的經營合作。首先,繼續完善原有的合作類型,如旅游信息的交換,旅游產品整合,旅游營銷合作,旅游項目開發合作,建立區域內旅游聯合體等。其次開展新的綜合性的旅游合作。如實行旅游網站聯網,共同包裝旅游產品,聯合培訓旅游人才,共同編制旅游手冊,建立跨區域的旅游聯合體,開展異地旅游租賃(汽車租賃)業務等,逐步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以合作營銷為突破口,依托區域資源優勢,以特色項目打造區域旅游品牌。
4、統一旅游管理規范。一是服務標準一體化。服務標準也是大三峽旅游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制定大三峽區域旅游服務統一標準。設計統一的接待設施和標識,規范收費標準,統一解說詞,嚴格按國家行業標準和三峽旅游的特殊要求,提高整體服務質量、水平。二是市場監管一體化。地區分割、部門分割對區域旅游監管造成很多不便,有必要整合各地旅游行業管理政策,制定共同的規章制度,打破地區壁壘。按統一規劃整頓市場秩序,共創安全、文明、誠信、健康的旅游目的地。
5、創新大三峽區域旅游合作機制。一是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部門應樹立大區域旅游發展觀和區域旅游合作意識;其次,強化政府機構的服務職能,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創建合作的機會,提供合作指導,制定相應合作政策。同時注意尊重企業自主權,不能代替企業的地位。二是建立企業間的利益協調機制。企業是區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實施者,要實行點對點的企業間的合作。要進行大范圍的企業間合作,如組建大的企業集團。要以資金為紐帶,實行跨區域、跨行業的股份制合作。要促進旅游企業集團化整合。要發揮社會組織的補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