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為配合省政協十屆十次常委會協商討論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議題,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就“深化改革、整合資源、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赴襄樊、宜昌進行專題調查,并于7月下旬組織鄂西圈內8個市(州、林區)政協經濟委員會座談會?,F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基本情況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包括襄樊、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等8個市州和林區,人口總量、版圖面積分別占全省的50%和70%,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最大的水電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和制造業基地。圈域內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及旅游景區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態、歷史文化、工程建設奇觀、地域民俗、區位等五大優勢:森林面積占全省54%,神農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體系中的4大文化;擁有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數民族風情和武當山地區民間故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入川陜湘渝的重要通道,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風景名勝旅游區道路相連。與此同時,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又集老、少、山、窮、庫區為一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貧困縣占全省的67%,貧困人口占全省的70%。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決定》后,鄂西圈域內各市(州、林區)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機遇,科學統籌生態、文化、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積極做好總體規劃和各項詳細規劃,深化區域內的合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旅游產業本身來看,目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發揮有限。從省內來講,鄂西雖占有全省60%以上的旅游資源,但接待游客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2007年兩項指標分別占全省43%和36%。站在全國的大范圍來講,鄂西旅游業與發達地區及周邊地區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區來比較,2007年,武當山接待游客僅102萬人次,與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風景區的地位極不相稱,大大低于同類景區,如峨眉山為256.8萬人次,樂山大佛為276.7萬人次,少林寺更是突破了400萬人次。神農架接待游客約90萬人次,而同為生態旅游景區的九寨溝為252萬人次;三峽大壩接待游客125萬人次,而同為水利工程樞紐的都江堰為219.6萬人次。發展鄂西圈生態文化旅游業面臨的制約因素較多,如: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食、住、娛、行、購、游的配套能力不夠,部門、地方分割導致資源開發水平不高,對文化內涵和地域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創新不夠突出,市場營銷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等等。從深層次看主要是體制、機制不合理導致各類資源整合不夠,品牌不突出導致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三、對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議
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關鍵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資源高效組合的體制和機制,形成各部門、各地方資源共享、互惠多贏的局面;通過對圈內生態和文化的深度挖掘,建立一個核心、主題品牌及幾個次級品牌,建成對游客具有較強吸附力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一)深化改革,建立充滿活力的體制和機制 當前,鄂西圈內各市(州、林區)對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很高,但由于體制機制的制約,各地方、各部門難以形成合力,投資難以形成效益最大化。
1、建立整體宣傳營銷機制。目前,圈域內各市(州、林區)都十分重視對外宣傳,很多地方還在準備拍攝反映本地風土人情及歷史傳說的電視,如南漳準備拍攝《卞和獻玉》、神農架拍攝《黑暗傳》等等。建議省鄂西圈辦牽頭成立一家宣傳營銷策劃管理公司,深入挖掘圈內生態、文化和歷史,將8市(州、林區)作為一個整體,形成共享品牌形象、共享營銷隊伍、共享銷售渠道、共享客源市場,實現營銷資源全面共享;通過拍攝電視劇、舉辦各類文化論壇和旅游節等形式,對鄂西圈系統地進行包裝宣傳,提升圈域公共文化形象,提高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同時,統一建立圈域生態旅游信息資源庫、旅游圈信息網,提升整體形象。
2、建立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協調機制。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可能單兵突進,必須各產業協調發展。目前,圈域內旅游業基本處于觀光型階段,以門票經濟為主,主要產業要素培育不充分,整合不到位;旅游產品缺乏地方特色,旅游購物環節薄弱,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不強,綜合效益不高。因此,要做好第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內部之間協調發展的規劃,保證游客能進來、進來后能留住、留住后能消費。
3、創新融投資機制。旅游業是一個關聯度大、受益主體多且分散的產業,也是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的產業。因此,光靠政府或旅游企業的投資是行不通的,必須政府、旅游企業及社會各界共同投資。一是政府要加大對圈域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旅游企業要做好景區內的配套設施建設;二是要組建生態文化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引導設立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創業發展基金,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信貸融資擔保機構;三是要激活民間投資。放寬準入條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旅游業,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個人興辦旅游經濟實體,經營旅游業務,鼓勵各種經濟成分投資主體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生產及旅游配套設施的經營;四是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支持旅游企業通過股票上市、發行債券、項目融資、產權置換等方式籌措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加大對旅游業信貸支持力度,盡快形成新型旅游投融資體制。
(二)整合資源,突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的整體特色和優勢 鄂西圈生態文化旅游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在管理體制上,眾多的景區景點屬不同的行政區劃,同一行政區劃內又分屬于建設、交通、林業、水利、文物、宗教等多個部門。這種旅游資源所有權與旅游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導致資源分割、管理分散、行業規模偏小、景點開發同質化,降低了旅游資源配置效益,阻礙了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開發利用,制約了圈內旅游業的發展。
1、突出整體資源優勢。目前,鄂西圈內各市(州、林區)根據各自的資源狀況和旅游業發展的現狀,提出了不同的旅游發展戰略,圈內旅游業八仙過海,異彩紛呈。但這些異質產品在同一時空背景下的同質開發又使鄂西圈旅游難以形成主題鮮明的旅游體系。一是要從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的高度整合資源,努力建成國家級旅游目的地。鄂西圈地處秦巴山地、長江三峽及長江支流清江流域和漢水流域,是人類文化起源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個區域構成了一個從人類起源到史前文明的人類進化序列:遠古人類遺址、舊新石器遺存、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這些資源分散在鄂西圈各個地方,需要打破行政、部門分割,進行整體包裝;二是要精心包裝現有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如土家族的“女兒會”、神農文化、巴楚文化、三國文化等。要根據各地現有條件,選擇一個地方為主,避免遍地開花以及惡性競爭;三是要適應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從“現代桃花源”的高度包裝推廣圈域內的生態旅游資源。鄂西圈山青水秀,境內原生態資源與地質地貌資源豐富,長江三峽、神農架、清江畫廊、柴埠溪、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鶴峰燕子坡立谷、大洪山等,在國際國內或省內都有很大的名氣和影響,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對那些尋求回歸自然的人群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是鄂西圈發展生態旅游的獨特優勢。
2、優化管理體制。要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依法管理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順應現代旅游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強化政府的規劃引導、宣傳推廣、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等公共服務職能,實現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統籌管理轉變,逐步形成一體化、規范化、高效化、優質化的旅游行政管理體系。當務之急要大膽創新景區管理體制,堅決打破部門分割、條塊分割、區劃分割,加強鄂西圈辦職能,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進“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相分離,加快景區的產業化進程。
3、完善發展環境。堅持市場化、多元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方向,著力培育充滿活力的現代旅游市場主體。要放寬市場準入,降低進入門檻,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資旅游產業,大力培育新興旅游發展主體。以產權為紐帶,以資源整合為手段,以提升競爭力為目標,加快推進企業的重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團,打造一批活力充沛、帶動能力強的旅游業“航空母艦”。要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國內外知名旅游企業,推動合資合作發展經營,努力形成互為旅游目的地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