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發掘利用十堰地區歷史文化  促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2014-09-15 00:55:47  
字體大小:【


政協十堰市委員會

    在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中,只有把旅游與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旅游業注入神奇的魅力。十堰是鄂西圈的重要一極,充分發掘利用十堰地區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對提升鄂西圈旅游產業的檔次和品位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省政協工作安排,我們對十堰地區歷史文化發掘利用與旅游業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十堰地區歷史文化的特點及旅游開發價值
    我們認為,十堰地區歷史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
    (一)十堰地區歷史文化鏈條完整,環環相扣。十堰地區出土的六千萬至八千萬年前的恐龍骨骼及恐龍蛋化石和一百萬年前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證明十堰地區是古人類的重要發祥地。地質考古和文物考古同時證明,一百萬年以來,在這片區域,許多的文化層潮起潮落、鋪陳疊加,有75萬年的梅鋪文化層、50萬年的白龍洞文化層、5萬年的黃龍洞文化層等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進化鏈條。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是最為典型的一例,從新石器時期起,歷經夏、商、周直至明清時期持續不斷,沒有缺環。因此,這里的文化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大脈絡是重合的、完全一致的,具有中國通史式的價值。

    (二)十堰地區歷史文化形態多樣,特色鮮明。十堰地域現有以恐龍蛋、恐龍骨骼化石及鄖縣人、鄖縣梅鋪人、鄖西人為代表的遠古文化,以房、庸、彭、絞、麇等為代表的古方國文化,以詩經文化、流放文化為代表的房陵文化,以武當道教、武術、古建筑為代表的武當文化,以撫治文化、古建置文化為代表的鄖陽文化,又有以汽車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明。十堰地區歷史沉淀深厚,內涵豐富,既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又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其中,最具有發掘利用價值的三大文化品牌是武當文化、鄖陽文化和房陵文化。

    1、武當文化。武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建筑、武術、道教理論、儀式以及道教音樂、藥膳和養生,其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重人貴生。從文化遺存看,武當道教建筑群作為武當文化千載傳承的載體,即體現了作為明朝皇室家廟的帝王氣派,又彰顯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文化特色。武當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建筑群是重要品牌,開發古建筑鑒賞游具有廣闊的前景。武當武術是內家拳之鼻祖,是我國武術兩大流派之一,民間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特別是太極拳在海內外影響很大,對武當武術進行挖掘開發,拓展武當研學游其前景十分廣闊。道教齋醮科儀是道教徒按照規定的程式、儀范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的總稱,再現神秘道教儀式,可以使道教信徒和海內外游客體驗武當仙山的神奇魅力。武當道教音樂與朝廷大祀天地之禮關系密切,既有皇家氣派,又有道教特色,高貴典雅,神秘自然。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其列為重要表演節目。武當道教儀式和武當音樂表演是最能體現武當仙山特色的重要品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同時,道教藥膳與養生,符合現代人健康至上的理念,對于治病、健身都有積極作用,也具有較強的旅游開發價值。

    2、鄖陽文化。鄖陽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其核心內容是撫治文化、遠古文化。鄖陽分鄖陽府、鄖陽撫治和鄖陽專署3個歷史時期。鄖陽府和鄖陽專署的轄境和今天的十堰市大致相當,地域環境可以概括為“兩山一江”,即秦嶺、巴山和漢江。鄖陽撫治始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止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疆域涵蓋了今天的湖北、陜西、河南、湖南、重慶和四川等6個省市的八府九州六十多個縣。當時的鄖陽古城(今鄖縣縣城),撫治衙門、鄖陽府、鄖縣縣衙三級政府同處一城。鄖陽撫治是自元朝設立行省制度以來,湖北省內除武昌之外的又一個省級機構,使十堰地區成為鄂豫川陜毗鄰廣大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撫治204年間,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來鄖鎮撫,原杰、王世貞、盧象升、熊文燦等在歷史上有重大影響和重要的地位。根據《鄖臺志》記載,鄖陽撫治留下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其中有皇帝的敕諭20多道、大臣疏奏35篇、部院勘札9篇、詩文上千篇。鄖陽撫治可以說是我國設立最早的邊區政府和特區政府。鄖陽撫治文化在全國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對其進行深度挖掘開發,對于了解體驗明清時期省級“特區”的軍事、行政建置文化與官場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旅游價值和廣闊的開發前景。遠古文化指的是距今6000萬年至4100年之間的文化遺址。十堰地區考古發現的遠古人類現已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有:被列為1991年“世界考古十大發現”、填補人類發展“鏈條”空缺、打破人類起源一元說、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距今70-80萬年的“鄖縣梅鋪人”及距今5至30萬年的“鄖西人”。古人類進化“鏈條”完整性與文化層的通史式價值,對現代人追根朔源、探尋古人類遺蹤,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潛力;鄖縣是目前全國唯一一處既發現恐龍骨骼化石,又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區。青龍山2007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化石具有數量大、埋藏淺、種類多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開發白堊紀體驗游與恐龍科考游的前景十分廣闊。

    3、房陵文化。房陵文化源遠流長、璀璨奪目。房陵這個地名來源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個遠古封國——房國(也稱房子國)。這一地域包括今保康縣、神農架及南漳縣一部分,記錄了發生在我國遠古時代以來許多重大事件和人文信息,詩經文化和流放文化等主要文化所輻射或覆蓋的地域,形成了房陵文化圈。詩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十堰地域非常獨特的原生態文化。據有關史料記載,周宣王太師尹吉甫“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縣。現在房縣還遺存有尹吉甫的“天官墳”五座,祠堂一個。《詩經》中的《周南》、《召南》共25篇,采擷于包括十堰地區的漢水中上游地區。《詩經》305篇中有五篇留下了作者的姓名,其中《崧高》、《丞民》、《六月》為尹吉甫所作。當代許多經學家研究認定,《詩經》的撰寫者和編輯者是尹吉甫。對《詩經》文化及尹吉甫進行挖掘利用,并形成相關旅游產品,對提高鄂西圈文化旅游的品位很有價值;帝王流放文化是十堰地域獨特的文化現象。從秦漢到宋朝一千多年間,先后有14位帝王流放于房縣。隨著帝王流放到房陵,使得宮廷文化與地方民俗文化相融合,既增強了房陵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又提升了十堰地區的文化品位。發掘、開發帝王流放文化,可以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上建立一個耀人的閃光點。同時,野人谷、野人洞等野人迷蹤,堯子丹朱文化遺存,薛剛反唐營寨遺址開發利用,都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除此之外,十堰市作為“汽車城”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擁有較為豐富的現代文化資源。對汽車文化進行挖掘利用,可以打造成為現代工業文化旅游的新亮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后,以“飲水思源”為品牌,綜合開發生態文化旅游,對京、津、冀、豫廣大受水地區的游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二、十堰地區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路及構想
    我們認為,十堰可開發建成武當、鄖陽和房陵三大文化旅游區,各旅游區內可規劃建設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開發前景的若干個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形成以旅游景點、產品為依托,以三大文化旅游區為載體,以武當山為龍頭的“丁”字型東、南、北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努力把十堰建設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塊和重要支撐。

    (一)打響武當文化品牌,加快建設武當文化旅游區。以“問道武當山、養生太極湖”為開發與營銷理念,通過推進系列項目建設,把武當山建設成為“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1、太極湖新區建設。新建的太極湖生態文化旅游區位于武當山城區西北部,總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是一個集接待服務、文化展示、武術交流、民俗體驗、旅游商業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區。同時配套建設旅游發展中心、武當武術館、太極大劇院、五星級酒店等核心項目。計劃用三年的時間,把太極湖生態旅游區打造成具有全國領先水平、山水文化休閑旅游的示范基地。

    2、武當山部分道教建筑的恢復重建。計劃在武當山原址恢復重建五龍宮、玉虛宮等道教建筑,增加新的道教建筑旅游景點。

    3、武當武術開發。借鑒嵩山開發少林武術的經驗,依托武當山現有場館,舉辦經常性的武當武術展演;成立武當武術學院,開發武當武術研學游,力爭五年內使培訓學員達到少林寺各類武校的相當規模。

    4、道教文化的系列開發。開發道教儀式表演項目,把神秘莫測、難得一見的道教儀式變成游客真正體驗道教文化的經常性節目;在武當山建設道教飲食、武當道茶一條街和道教養生館,開發道教音樂表演等道教文化體驗游項目,以拓展武當朝圣游的內涵,延伸武當文化旅游的產業鏈條。

    (二)打造鄖陽文化品牌,規劃建設鄖陽文化旅游區。以“追尋人類起源、探究明清建置”為開發和營銷理念,以恐龍蛋化石遺址、鄖縣地質公園為基礎,開發新的文化旅游項目,形成一線串珠的旅游景點,建成鄖陽文化旅游區。該區域集中在現在的鄖縣縣城,緊靠漢十高速公路,距十堰城區只有20余公里,是西安至十堰黃金旅游線路上的重要節點。

    1、撫治文化開發。近期,在鄖縣城關漢江濱,規劃建設鄖陽撫治衙門和鄖陽撫治博物館。遠期,恢復重建鄖陽古城,包括修建一段城墻、鐘鼓樓以及部分街市民居。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外游客臨江登城,思古探幽,體驗鄖陽撫治文化的佳好去處,也將成為一座拍攝明清歷史題材影視劇的重要基地。

    2、遠古文化開發。一是古人類遺蹤。在鄖縣青曲鎮鄖縣人頭骨發現地建設古人類遺址陳列館;二是恐龍迷蹤。以現有的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遺址為依托,加大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力度,著力開發白堊紀體驗游和科考游。鄖縣青曲鎮緊靠漢十高速公路,鄖縣青龍山東距縣城10公里,南距十堰城區15公里,具有成為重要旅游景點的便利條件。

    (三)打造房陵文化品牌,規劃建設房陵文化旅游區。以“體驗帝王生活、品味《詩經》文化”為開發與營銷理念,結合房縣溫泉等景點,開發新的項目,規劃建設房陵文化旅游區。該旅游區地處武當山至神農架的黃金旅游線路,其主要景點均在房縣縣城附近。

    1、帝王流放文化開發。在房縣溫泉附近,劃出一片區域,近期恢復重建唐中宗李顯館舍和韋后梳妝臺,把帝王流放文化開發與溫泉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房縣旅游的新亮點;遠期,恢復重建廬陵王城,使之成為游客體驗帝王流放生活的全國唯一景區,也可作為拍攝相關題材影視劇的基地。

    2、建設房陵文化名勝園。在房縣縣城規劃建設“房陵文化名勝園”,包括建設中華詩祖、周朝太師尹吉甫雕塑,中國圍棋師祖、“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雕塑,忠孝名邦、漢黃孝子黃香雕塑以及歷代流放房陵的帝王群雕;《詩經文化》陳列館等項目,包括東溝觀音洞風景名勝區、帝王森林公園、尹吉甫家廟寶堂寺、門古寺鎮望佛山、野人洞、野人谷福泉山森林公園等自然與人文景觀,形成房縣生態文化旅游區。

    此外,在十堰城區建設汽車博物館,并對二汽創業與建設時期的重要遺跡、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活動場所進行搶救性保護,打響汽車文化品牌,把十堰城區建成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景區和旅游集散地;在丹江口庫區,綜合開發水體旅游,開發水下均州古城探險等項目,打響“飲水思源”水文化體驗游品牌,把丹江庫區建設成為生態文化旅游的重要景區。

    三、十堰地區歷史文化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對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對如何保護、開發、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認識不夠,對文化在鄂西圈中的核心價值還重視不夠,尤其是對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迫切性、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還沒有形成保護、開發、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總體思路及具體措施。對地域文化在旅游開發上的重要性認識不全面,提起湖北文化似乎只有荊楚文化,十堰文化只有武當文化,特別是對具有旅游發展前景的三國文化、巴土文化、房陵文化、鄖陽文化還缺乏整體規劃,遠沒有形成文化旅游產品。

    2、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研究力度不夠。目前,我市社科工作者在發掘研究區域歷史文化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研究出版了《滄桑與瑰麗——鄂西北歷史文化論綱》、《十堰通史》、《漢水文化論綱》等一批專著。但是,這種研究處于零散狀態,還沒有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缺乏系統性和長遠規劃,沒有形成研究合力,尤其是缺乏必需的經費保障。

    3、大量豐富而又深厚的資源還未得到開發利用。十堰地區除武當文化外,還有很多歷史文化資源尚未有效開發利用。僅以房陵文化為例。房縣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名人。尹吉甫作為中華詩祖,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房縣作為尹吉甫故里,僅有幾處遺址,連一尊尹吉甫雕像也沒有,更談不上對《詩經》文化的系統研究和對尹吉甫相關史料的發掘研究。目前房陵文化僅僅處于向國內外宣傳的階段,還沒有進行系統發掘研究與開發利用。

    4、在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結合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一是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問題。由于歷史遺址、旅游景點歸屬不同,在旅游開發上涉及到當地政府及文物、宗教和旅游等部門融合協調不夠,影響了歷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的轉化。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十堰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各級政府財力有限,對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與文物的保護經費缺乏保障,更缺乏開發利用資金。各縣市區多為“吃飯財政”,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資金更為匱乏。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歷史文化遺址大多地處深山,人跡罕至,有的甚至不通公路,山區交通問題成為文化旅游開發的瓶頸。四是沒有妥善處理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如鄖縣馬檀山唐濮王李泰家族墓是迄今為止唯一見于京畿長安地區之外的唐代同姓藩王家庭墓地。然而,李泰家族墓因興建鄖縣煙廠而發掘,李泰家族墓遺址缺乏必要的保護,這成為十堰地區歷史文化保護中永久的遺憾。

    5、南水北調十堰淹沒區文物保護問題亟待解決。這是十堰地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迫在眉睫的個性問題。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調查,丹江大壩加高后,將淹沒丹江口市、鄖縣、鄖西、張灣區、武當山特區境內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群)、古建筑等文物古跡159處。據專家預測,丹江庫區的文物數量約十萬余件,需要搶救和保護的文物總量和重要性遠遠超過三峽庫區。三峽工程文物保護經費預算13億元,十堰只有3億元左右。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文物搶救和保護規劃方案亟待國務院批準;二是文物搶救、保護經費缺口很大,特別是文物收藏、保管、開發利用經費嚴重不足,地方財力難以承受,亟需爭取國家的專項經費。

    四、加強區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
    1、研究制定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地方性法規。建議省人大參照國家《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規及國家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研究出臺湖北省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條例,對重點特色文化品牌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運作機制、人才培養、經費保障等方面,作出原則性規定,為各市州保護與開發利用區域歷史文化資源提供法律依據與政策支持。

    2、把具有開發潛力的歷史文化資源納入“圈投”規劃。目前,湖北省政府出臺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總體規劃》以及《文化旅游建設規劃》,十堰市只有武當文化及其開發項目、南水北調生態旅游項目等24個重點項目納入規劃,而鄖陽文化、房陵文化兩大特色文化品牌的開發利用尚未納入規劃。為此,建議湖北省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領導小組把鄖陽文化、房陵文化納入鄂西圈建設總體規劃。鄖陽文化旅游區、房陵文化旅游區列入總體規劃后,我們將盡快編制項目目錄,爭取把鄖陽撫治衙門、房陵文化名勝園等重點開發項目納入湖北省文化旅游建設項目規劃。

    3、建立長效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建議設立省、市兩級區域文化發展基金,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社會募集資金為輔。主要用于我省歷史文化研究、專業人才的培養、重點文化品牌的包裝策劃,并切實加大文化旅游的營銷力度。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應當加大對湖北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成果的獎勵力度;對宜昌、襄樊、恩施、十堰等貧困山區,要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的力度;同時,要鼓勵支持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建議省政府出臺關于文化旅游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國內民間資本投向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在稅收、土地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為吸收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軟環境。

    4、建立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機制。目前,省、市兩級政府都建立了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領導小組。建議以此作為工作平臺,建立省、市兩個層次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分別由省、市分管領導牽頭,發改委以及文化、旅游、文物、財政等部門領導參加,著重研究解決歷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問題,克服目前文化、宗教與旅游部門各自為陣的體制障礙,盡快形成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融合的協調機制。同時,整合利用湖北省教育資源,著力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及從事文化旅游策劃、包裝、宣傳、營銷的專門人才隊伍,為湖北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5、加大對重要文物遺址的保護力度。要充分利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對重要文物遺址進行考察,建立湖北省歷史文化資源檔案數據庫。同時,把一批重要文物遺址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鼓勵支持對區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聯合開發。鄂西圈內及相鄰省市對共有文化品牌進行聯合開發。如恩施與宜昌聯合開發巴土文化;荊州、襄樊等地聯合開發三國文化;十堰與神農架及保康、南漳等縣聯合開發神農文化及打造野人迷蹤旅游品牌;十堰竹山縣與陜西平利縣共同打造女媧文化品牌;十堰與恩施、宜昌共同打造古人類遺跡品牌;丹江口與河南淅川共同打造調水源頭生態文化品牌等等。

    7、盡快解決南水北調十堰淹沒區文物保護問題。一是請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盡快爭取國務院批復《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規劃方案》。二是建議省政府為十堰淹沒區文物貯藏、保護及開發利用向國家申請專項經費,同時省里下拔專項配套資金,以加快推進十堰淹沒區的文物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