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奇
(2009年8月13日)
武漢城市圈地處長江中游,位于湖北省東部地區,包括武漢和周邊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9個城市行政區域范圍,國土面積58052平方公里。圈內地貌類型多種,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水域,其中平原(含崗地)面積較大,約占城市圈土地面積40%,丘陵占30%,山地20%,總體上可概括為一水、二山、三丘陵、四平原。
一、武漢城市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狀況及特點
1、受季風氣候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武漢城市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心區,圈內多年平均降水1200mm,每年4-9月城市圈逐漸成為季風頻繁活動的地區,70-90%降水都集中在此期間,而秋、冬季雨水甚少。年際降雨量差異也較大,在過去100年的記錄中,年最大降雨量與最小降雨量差2倍以上。與此同時,每年夏季高溫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度以上。
2、圈內水系發達,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發展,也成為“洪水走廊”。長江自西向東從城市圈腹地穿過,漢江經城市圈西北向東南至武漢匯入長江,使武漢成為“兩江三地”。圈內5公里以上河流近300條,武漢也因水而興。發達的水系不僅促進了武漢城市圈工農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其成為“洪水走廊”,多年平均過境客水為7169億立方米,是自產水資源量的20倍,給城市圈防洪帶來巨大的壓力。
3、水資源過度開發,給水環境與水安全帶來較大影響。圈內共有大小水庫101座,年末蓄水總量30億立方米;有干堤防1503公里,其中長江725.7公里,漢江566.6公里,東荊河堤210.2公里;有排澇泵站1200座,水泵3600臺套。這些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雖然初步解決了“三年二旱”的缺水局面,保障了城鄉人民生活需求與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但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加之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給水環境和水安全帶來較大的影響。據統計,圈內地表水除大型水庫水質較好以外,中小河流與湖泊污染嚴重,有的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如孝感市城區唯一的地表水府環河水質為劣ⅴ類不能飲用,而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使該地區成為地下漏斗,將給城市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水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但由于區位特殊,既是“洪水走廊”,又是易澇、易旱之地,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講,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防洪減災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雖然長江、漢江堤防自建國以來,特別是1998年特大洪水以來進行了大規模建設,但是連江支堤部分地段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既使是江河防洪能力達到了國家規定防洪要求,根據我國氣象水文規律,仍有發生工程不能抵御的超標準洪水的可能。此外,在城市圈內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圈內的防洪能力也不盡相同,而且堤防越來越長,非主要河堤的堤防越來越高,加之湖泊大面積萎縮,河床抬高,洪水蓄泄能力的空間越來越小,致使河流湖泊在同等流量情況下,水位不斷升高,防汛負擔和防汛風險也不斷加劇,如萬一潰堤決口,將造成毀滅性的災害。
2、水資源緊缺與用水浪費并存。由于豐沛的客水留不住、用不上,自產水資源總量較少,加之污染嚴重,資源型缺水與水質型缺水并存。據調查統計,圈內中等干旱年缺水20億立方米,特殊干旱年缺水30億立方米,尤其以農村缺水更為突出,一般干旱年圈內約有200萬畝農田嚴重缺水。
與此同時,用水效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圈內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4,少數地方只有0.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為20%左右,實際可能更低,不少企業無重復利用。城市生活用水管網跑、漏、滴損失估計在20%以上。嚴重的水資源浪費不僅使有限的水資源利用較為緊張,而且也加劇了水環境的破壞和水質的污染。
3、水質污染迅速發展,已到了較為嚴重的程度。據2008年《湖北省水資源公報》公布數據,全省污水排放量約為45億立方米,其中武漢城市圈污水排放量約為32億立方米,占全省污水排放量的70%。由于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再加上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流域內的生產、生活廢棄物隨地表徑流帶入天然水域,使城市圈內水質日益惡化,90%的湖泊、80%的中小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城市湖泊污染更為嚴重。武漢市東湖、墨水湖、南湖等湖泊經過幾年大力整治,污染有所緩解,但污染源并未得到根本治理。圈內府河水質在V類以上,而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質,致使孝感城區及其沿河居民飲用水發生困難。漢江自1992年以來,已經連續多次發生水華現象,而且發生的頻率和影響程度呈加大趨勢,水污染已成為不亞于洪災、旱災甚至更為嚴重的災害。
4、中小河流原有水系被破壞,於積嚴重。水系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特別是平原地區的中小河、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河堤兩岸和沿湖地區居住著大批的居民,逐水而居,依水而生。由于大量圍湖造田,以開發農田為主的農田水利排灌體系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水系,大量中小河流失去了生機,成為死流域、垃圾堆積地和蚊蟲繁殖地。不僅給防洪排澇帶來困難,而且使沿河而居的居民失去飲用水源地,各種疾病正威脅著老百姓的生存安全。
三、對策建議
1、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人類既要控制洪水,又要主動適應洪水,協調人與洪水的關系;既要完善以防洪工程為主的防洪減災體系,又要給洪水以出路,留足調蓄洪水空間。城市圈內沒有達標的堤防要逐步達標,同時對城市圈內的分蓄洪區留出足夠的空間,在洪水到來時,有一定的調蓄能力。城市圈內的城鄉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防洪風險。從目前來看,城市圈內的堤防已達到1500公里,不宜再增加長度,而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加固、達標,并充分利用各類分蓄洪區,解決超標準洪水問題。各種可能遭洪水淹沒的地區,要分別情況合理安排城鄉建設規劃,不要無限制侵占洪水空間,而要主動與洪水協調共處。如:加快中小河流的疏挖,把中小河流堤防列入防洪規劃;在超標準洪水可能淹沒的城鎮村莊要進行洪災風險分析,制定洪水可能淹沒的風險圖,制定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措施。
2、堅持城鄉統籌,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就是要劃定水資源管理“三道紅線”,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明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明確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八Y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題,沒有科學的水資源管理,就沒有現代水利。沒有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就沒有可持續發展水利”。長期以來我省缺乏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指標體系,水資源管理缺乏量化的標準和基礎,導致水資源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因此,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全面開展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在農業用水方面,要從傳統的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向建設節水高效現代農業轉變。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為節水高效農業的核心,使水利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要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包括降水回收和再生水處理。節水灌溉建設重點放在渠系改造,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數。同時要有計劃地發展噴灌和滴灌、大棚蔬菜等;要高度重視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培育節水高效農業和示范基地。在城市用水方面,認真貫徹“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提倡“節流優先”,不僅可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也可以降低供水投資,減少污水排放。一般來說,城市工業用水70%以上轉化為污水,城市圈內污水處理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城市輸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損失率達20%以上,公共用水浪費嚴重。因此,必須調整工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的工業生產技術,創建節水型工業、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力爭將城市人均綜合需水量控制在200立方米/年以下(全國要求控制在160立方米/年)。
強調“治污為本”,是保護供水水質、改善水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水資源本來是可以再生的,但水質污染使水資源不能進入再生的良性循環。武漢城市圈內城市污水處理近幾年有較大發展,但處理率依然很低,許多處理設施沒有正常運行,甚至基本不運行,大量廢水、污水排放造成城市圈內水體嚴重污染,直接影響人民健康和工農業生產。
4、認真實施“三項制度”改革,實施可持續水資源發展戰略。水資源的許多問題長期以來未得到解決,除了認識問題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資源管理體制、投入機制和水價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是要進行“三項制度”改革。
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多年以來,部門分割、地區分割的水資源管理體制,使防洪減災、城市用水、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等工作存在許多矛盾,造成許多不應有的浪費和損失。為此,要進一步推進城市圈內水務一體化管理,以“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模式,對江河上下游、城市與農村、水質與水量、地表水與地下水、供水與需水、取水與排水、用水與防治污染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改革水資源投資機制。當前水資源建設投入不僅嚴重不足,而且不穩定。長期以來,大災之后大干、小災之后小干,風調雨順不干,沒有一個穩定的投資渠道;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資金缺口很大,武漢城市圈內因地表水污染而大量采用地下水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建設供水設施的同時,因缺少資金未能修建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有的地方因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造成嚴重后果。針對這些問題,應當研究建立長期穩定、有正確導向、全面系統的水價政策體系。
改革水價政策。水價政策,近幾年來有了很大變化,但總體上來說,還很不平衡,必須深化改革。水價是水資源管理中的重要經濟杠桿,對水資源配置和管理起到重要調節作用。必須在政府統一領導下,根據國家確立的有關法律、法規,改革圈內水價政策。改革水價政策不是簡單地將價格調高或者調低,而是要正確地認識價格的構成及各種成份在市場調節中的作用,真正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水價格政策體系。
1999年3月18日聯合國發出警告,世界用水量正以每年5%速度遞增,每15年用水總量翻一番,按此下去,在2025年,地球上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臨缺水的危機。有專家指出:21世紀是水的世紀,水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武漢城市圈不僅防洪減災任務十分繁重,而且水污染、水環境的破壞是遠比洪災、旱災更為嚴重的災害。保證城市圈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污水排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環境,建設生態水利,建成節水防污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不單純是水資源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場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革命。要在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真正展開一場提高用水效率革命,打響保衛水環境的攻堅戰。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委員、省水利廳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