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炳煌
(2009年8月13日)
水生態系統的演變不僅在湖北、武漢城市圈各個重要的發展階段起著特殊的作用,而且還造就了武漢“兩江三鎮”的城市格局。可以說,優越的水資源條件,為湖北及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涉水事務,各級黨委政府已經把治理湖泊污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兩型社會”建設重要內容。從2006年開始,武漢市實施“清水入湖”截污工程。2008年又編制了巡司河生態景觀走廊控制規劃,擬分三期總投資25億元,還巡司河昔日的靚麗風采。今年又啟動了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這些舉措對于治理湖泊污染、改善水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武漢城市圈目前面臨的水環境問題異常突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圈內的水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尤其是武漢,城區主要的38個湖泊水質下降,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五類、劣五類水的湖泊占總數的79%,有的湖泊水體甚至已明顯變黑發臭。特別是作為武漢市第二大城中湖的南湖,已成為湯遜湖水系一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其治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1、南湖污染直接威脅武漢百萬市民的飲水安全。湯遜湖水系匯水面積為421平方公里,由湯遜湖、南湖等7個湖泊和巡司河等3個河渠組成。南湖屬于湯遜湖水系。近10年來,南湖周邊開發了一大批住宅小區。湖周邊的居住人口由當初的不足3萬人劇增到30余萬人。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湖中,導致湖泊的富營養化加劇,每年都有“水華”事件和大面積死魚現象發生。湖泊周邊現有排污口33個,來自沿湖周邊高校、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小區,平均每天排放污水14.5萬噸。沿湖數十個商品樓盤,每年向南湖直排4000余萬噸污水,是南湖最大的污染源。此外,過度養殖也是造成南湖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南湖水質已降為劣Ⅴ類,并且還在進一步惡化。
湯遜湖水系有三個排江出口,它們分別位于兩大水廠取水口的上游,距離在1~4公里不等,其中陳家山閘和湯遜湖泵站位于白沙洲水廠取水口上游3.7公里和3.2公里,解放閘位于平湖門水廠取水口上游1.1公里。兩大水廠為武漢市120萬市民提供生活用水,其中白沙洲水廠供水能力70萬方/日,供水范圍涉及洪山區、武昌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供水人口90萬人,平湖門水廠供水能力20萬方/日,供水范圍為武昌區老城區,供水人口33萬人。
當湯遜湖水系三個排江出口關閉或者限量排放時,對飲水安全的影響不大。但當大雨暴雨引起湖水上漲,淹沒道路等城市設施時,城市排澇與飲水安全的矛盾就十分突出。2006年、2007年,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武漢監測站,連續兩年對湯遜湖水系排江出口水質和白沙洲水廠源水、出廠水水質進行監測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湯遜湖排江出口水體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Ⅴ類標準的規定限值。高錳酸鹽指數超出Ⅳ類標準的規定限值。氨氮和總磷氨氮,總有機碳、高錳酸鹽指數、總磷以及水嗅味等主要水質指標都比較高。白沙洲水廠源水水質明顯降低,源水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兩項指標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的規定限值,且有明顯的異臭味。經水廠處理后,出廠水嗅味仍超過CJ/T206—2005《城市供水水質標準》規定限值。每逢大雨暴雨湖水放量排江,便直接影響武漢市江南兩大水廠的水源安全。由此可見,南湖污染直接威脅武漢市120萬市民的飲水安全。希望能夠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迅速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2、治理巡司河,必須先治理南湖。昔日風景秀麗的巡司河,如今兩岸垃圾成堆,河水骯臟不堪,其污染程度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目前,武漢市已經啟動了巡司河的治理工作。但是,巡司河與南湖是連著的。南湖水通過“通匯港”流入巡司河,然后從武泰閘排入長江。如果只治理巡司河而不治理南湖,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巡司河的污染問題。其結果必然是治標不治本。因此,要想治本,就必須將巡司河和南湖作為一個水系,整體統籌考慮整治方案。同時,南湖作為巡司河的污染源頭,應當先行治理。
3、實施江湖連通,是治理湖泊污染的根本。據武漢堤防志記載,歷史上的江南湖泊,皆為江湖連通、生態平衡的開放式湖泊(見圖1、圖2)。湖水清澈見底,可以直接飲用,不存在污染問題。隨著防洪工程的實施和江湖關系的自然演變,江湖的水力聯系中斷,湖泊逐漸演變成封閉或半封閉水體。水體的流動性削弱,湖泊的自凈能力下降。江湖之間的物質和生物區系交流阻斷,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導致湖泊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湖,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專家認為,江湖阻隔是湖泊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和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雖然江湖阻隔在歷史上對于穩定湖泊水位、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控制血吸蟲疾病和改善湖泊圍墾養殖條件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江湖阻隔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實施江湖連通,充分利用江湖的自然條件,最大限度地恢復江湖的水力聯系。近年來治理湖泊污染的實踐證明,只有實施江湖連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湖泊污染問題。
4、實施江湖連通,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排澇能力。近年來,由于泵站抽排能力不足,管網配套不完善,每逢降雨強度大,降雨集中時段武漢市一些地區漬水就比較嚴重。例如,今年6月30日,武漢市遭遇27年來最大暴雨突然襲擊,全市中心城區11座大型泵站全部投入抽排,并滿負荷運行,仍然無濟于事,城區有多達260余處路段嚴重漬水,漬水最深處超過一米,大范圍漬水造成全城交通擁堵,部分地區的交通陷于癱瘓。如果實現江湖連通,部分雨水可以通過江湖自流循環通道直接排江,減輕泵站抽排壓力。
根據長江流域武漢段的自然條件,我們認為:利用水系自然落差,實現北湖水系、東沙湖水系、湯遜湖水系、梁子湖水系等江南四大水系的江湖連通和自流循環,是解決該流域跨境水污染的長效之策和最佳方案。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南湖治理力度。一是對南湖周邊開展專項整治。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南湖周邊的無序開發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切實承擔起湖泊的保護、管理和監督責任,依法(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從嚴處置涉湖違法行為。對獅子山及其鄰近地區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二是加快南湖截污工程建設,盡快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并和污水處理廠進行對接,確保南湖周邊所有的污水都能夠得到收集和處理,真正做到清水入湖。三是清除南湖湖底淤泥,調整水產養殖結構,建立適宜的水產放養和管理模式。開展生物治污工作,恢復湖泊生態系統平衡。四是恢復湖泊周邊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2、利用水系自然落差,改造現有水利設施,實行江南四大水系的通江自流大循環。長江武漢段的水面坡降為1:48000,即每48公里產生水位落差1米。位于長江武漢段的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入水口武豐閘與位于長江鄂州段的樊口閘之間的距離是78公里,所產生的水位落差為1.6米。長江武漢段江南片有4個湖泊水系和19個大小湖泊:一是北湖水系包括北湖、嚴西湖、嚴東湖、竹子湖、青潭湖等5個湖泊;二是東沙湖水系包括東湖、楊春湖、沙湖等3個湖泊;三是湯遜湖水系包括湯遜湖、黃家湖、野芷湖、南湖、青菱湖、野湖等6個湖泊;四是梁子湖水系包括梁子湖、鴨兒湖、嚴家湖、三山湖、保安湖等5個湖泊。
梁子湖水系跨越武漢市、鄂州市、咸寧市、黃石市等四個行政區域,其余3個水系均在武漢市境內。其中北湖水系、東沙湖水系已經納入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計劃總投資150億打造“東方威尼斯”,湯遜湖水系雖然污染嚴重、影響飲水安全,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著落,希望社會各界予以關注。
分析表明:這些湖泊的常年水位具有沿東西走向、從低到高順序排列的特點。同時由于常年防洪和排澇的原因,這些水系都配建了連通港渠、通江涵閘和排水泵站。利用湖泊水系的自然落差,并對現有的水利設施進行一定的改造,就可以實現這四大水系的江湖連通和自流循環,達到治理污染、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具體實施方案可分為南北兩線工程方案。北線方案是對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進一步完善的建議,南線方案是構建湯遜湖水系生態修復水網建設工程的建議。
北線方案:長江→武豐閘→青山港→東湖→彭夏村1.5公里隧道(新建)→嚴西湖→花山鎮3公里隧道(新建)→嚴東湖→左嶺鎮花園村2公里隧道(新建)→左嶺鎮東西截流港→嚴家湖→鴨兒湖→梁子湖→樊口閘→長江。
南線方案:長江→武豐閘→青山港→東湖→伏虎山2公里隧道(新建)→南湖→巡司河→湯遜湖→苗家村4公里連通渠→梁子湖→樊口閘→長江。
目前的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選擇東沙湖水系下游的武豐閘作為水網的入水口,由于入水口和出水口的距離太近,水的自然落差小,有兩個出水口甚至在武豐閘的上游。湖水不可能靠水力自流,而必須采用電力排入長江。水網的運行成本高、能源消耗大,未來實施自流改造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實施南線方案,目前的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只需要在官橋湖修建一條2公里的隧道,連通東湖和南湖,就可以利用兩個湖泊的自然落差,通過水力自流方式,從東湖向南湖引水,從而實現江南三大水系的統一治理,提高大東湖生態水網修復工程的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全體江南市民都得到實惠。
3、統一規劃,共同投入,分步實施。湖泊水系涉及的行政區域多,水利設施改造的投入大,建議由省政府牽頭,各行政區政府參與統一研究制定江南四大水系江湖連通規劃方案。中央、省、市三級政府共同投入,各行政區政府按照規劃方案和管轄范圍,分頭開展各自管轄范圍內的湖泊污染治理工作。
4、改革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市場化。積極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促進城市污水向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營管理市場化方向發展。一是對城市污水處理項目,要引入產業資本,實行多元投資;同時,對污水處理廠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二是各涉水行政管理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完善政策,科學監管,不斷創新污水處理監管機制,將城市污水處理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三是加強對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監管,保證污水處理費專款專用。
5、將湖泊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打造湖北水文化。作為“千湖之省”的湖北,應該發揮水優勢,做大水文章。把治理水污染、打造水文化、發展水產業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快制定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通過立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和湖泊的保護、開發、利用。其中特別是治理跨境水污染,必須通過法律明確責任主體,界定利益關系,規范執法行為。二是實施“還湖于民”工程。通過立法劃定湖泊規劃控制范圍(水域、綠化用地、外圍控制范圍等)。對于該范圍內未經批準的建筑物、構筑物依法予以拆除。不能拆除的,要征收高額的公共資源占用費和排污費用于湖泊治理。三是結合湖泊周邊整治,建設環湖道路,開發湖泊景觀,如英國泰晤士河畔的“千年眼”、新加坡圣淘沙的水幕電影等,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納涼的新去處。四是開發涉水旅游項目,帶動水系流域旅游業發展,把水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五是利用我省水上體育運動優勢,在東湖、南湖等城中湖泊規劃建設水上運動項目和水上休閑運動場所。舉辦龍舟節和水上運動賽事,著力打造水文化、發展水產業。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省致公黨副主委、武漢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