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要充分利用水運資源

2014-09-15 00:55:43  
字體大小:【


金義華
(2009年8月13日)

    面對日益凸顯的資源與環境制約,黨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把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水運具有運能大、成本低、耗能省、占地少等比較優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

    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得水獨厚”。武漢依水而立,依水而興,有長江、漢江兩大河流貫穿,譽稱“九省通衢”。22條通航河流構成以長江、漢江為骨干、連接境內眾多支流小河的天然水運網絡,可輻射28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水運資源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戰略資源。當前,長江航運運輸規模越來越大,對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支撐作用也越來越強。武漢城市圈建設要重視水運,進一步加大對水運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沿江、沿河產業帶的規劃布局、建設和綜合開發,不斷提升水運的潛能,依水發展,借勢發展。

    一、武漢城市圈和“兩型社會”建設擁有豐富的水運資源
    武漢城市圈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一條貫穿我國東中西部的長江黃金水道。作為圈內龍頭的武漢地處我國中部,西連云、貴、川、渝、湘,北至陜、豫,東達上海,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因地處長江中游,又有漢江入匯,依托長江、漢江水路運輸優勢,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近十年來,武漢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武漢是京廣、武九(沿江鐵路)、漢丹三條主要線路的交匯點,并新建聯絡線與京九線相連。以武漢為樞紐,連接周邊地區的公路運輸體系已經形成,通過京珠、滬蓉等高速公路輻射各地。武漢是我國內河航運中心。武漢主樞紐港、漢江水運主通道建設及長江航道治理等工程正在進行。干支、江海運輸勢頭良好。以“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為目標的武漢新港規劃建設,跨越武漢、鄂州、黃岡三地,并以新港建設促進臨港經濟和城市組群發展。其戰略定位是成為集先進港口技術為一體的現代港,中西部地區走向海外的國際港,水水、水陸中轉的樞紐港,港口與產業相互促進的先導區。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綜合運輸基礎,悠久的航運歷史,雄厚的信息、人才資源,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武漢城市圈建設尚未充分利用水運資源
    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武漢以水運之便。在武漢鐵、水、公、空四種運輸方式中,水路貨量、貨物周轉量占總運輸量的23.7%、20.5%。武鋼、石化、神龍等大型企業,均依靠水路大進大出。隨著武漢對外經濟的不斷擴大,外貿運輸也較快增長,而外貿集裝箱的95%是經由水路中轉的。因此,武漢水運不僅在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長江流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至改革開放前,武漢也是以全國內河第一大港而雄踞長江中游。但現在武漢水運的發展卻嚴重滯后于其它交通行業的發展,導致了整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的不夠協調和平衡。

    武漢水運發展為何滯后?一是缺乏發展后勁。受舊的體制、管理模式、經營理念及生產條件的束縛,基礎設施落后、結構性矛盾突出、行業管理不順、行業發展環境較差。二是水資源開發兼顧水運不夠。在防洪、發電、橋梁建設和水運發生矛盾時,往往是犧牲水運,一些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直接影響了航運。三是資金投入不足。較之公路、航空和鐵路,對水運的投資是微乎其微。四是水運港口企業負擔過重。特別是公有制水運港口企業歷史長,社會性開支費用大,包袱重,缺乏更新改造、自我發展的能力。五是對于水運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的研究也較滯后,這顯然與科學發展觀及“兩型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對武漢城市圈建設利用水運資源的建議
    一是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已確定了武漢作為長江中游聯系東部沿海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地區的紐帶地位,武漢將擔負起長江中游經濟發展的重任。因此,把武漢建設成為長江中游的航運中心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長江航運發展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

    二是實施沿江沿河綜合開發。制定沿江沿河開發規劃并抓緊實施,優先發展城市圈內兩江干流沿岸地區,充分重視沿江沿河產業布局,形成沿岸產業密集帶。大力扶持水運發展,在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布局、招商引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等方面,注重開發利用水運資源。

    三是加快建設水上高速通道。以長江、漢江主通道為重點,按照“由下而上、疏通主干、連通支流、突出重點、注重效益、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推進城市圈內航道升級聯網步伐。盡快實施漢江蔡甸-漢川、漢川-興隆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巴河、漢北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力爭2012年前建成長江-江漢運河-漢江1000噸級、漢江-漢北河-漢江500噸級“兩環”高等級航道網,提高城市圈運輸通過能力,為城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經濟、便捷的綠色通道。

    四是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武漢運輸樞紐為核心,以武漢港為節點,依托高速公路、干線公路骨架網和長江、漢江黃金水道構成內聯外接的綜合運輸體系,做到與多種運輸方式,特別是鐵路、高速公路、管道與各主要港口的有效銜接,構建以長江航運為主干的高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城際捷運系統,努力實現城市圈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

    五是加快港口物流節點建設。發揮武漢港龍頭作用,以武漢陽邏港區、漢陽港區、黃石外貿港區集裝箱碼頭建設為重點,帶動鄂州、黃州、嘉魚、陽新、武穴、漢川、仙桃、潛江、天門等港口的建設。加強城市圈港口與臨港工業的對接,努力構筑港口物流平臺,通過港口的產業聯動效應吸引生產要素向沿江港口集聚,提高城市圈集并轉換能力,以此帶動港口城市的發展。

    六是加快五大船舶運輸體系建設。按照節能環保的要求,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低耗、通用的集裝箱船、江海直達船、液化危險品船、汽車滾裝船和大噸位干散貨船,推進集裝箱、礦石、石油化工、汽車滾裝、煤炭五大運輸系統建設,提高城市圈運輸集散能力。

    七是增強港航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對武漢城市圈內萬噸級船舶運力規模航運企業的培育,研究調整船舶發展政策和引導資金投入補助政策,綜合運用市場、經濟和行政手段,打造城市圈內核心港航企業。

    總之,武漢城市圈得水獨厚,應該做好、做活水運資源的文章,讓兩江水運這個綠色資源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中切實得到充分和科學的利用。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交通部長江航運管理局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