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武漢城市圈農村污水問題及治理建議

2014-09-15 00:55:42  
字體大小:【


杜  耘
(2009年8月13日)

    一、城市圈農村水污染狀況
    農村污水主要包括農戶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水、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殘留氮磷肥和農藥的滲透、淋溶)以及未收集、隨意堆放的各種垃圾的滲濾液等。農村污水的隨意排放是造成污染迅速傳播的源頭。農業活動中所產生的污水往往不經過處理(或只經過簡單處理,如傳統的化糞池處理)而直接排放,污染物最終匯入河流、湖泊、塘堰、地下水等水體中。人們對農村污水處理的忽視、對農村污水的處理不當,是造成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漢城市圈是湖北人口、產業最為密集的地區。隨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及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小集鎮和村莊的規模迅速擴大,大部分地方只重視編制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忽視了編制環境發展規劃,因而很多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未能跟上,使得集鎮和村莊的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差和管理不當而排入農村周邊水環境中。

    農村生產手段的不合適使用也加重了農村地區的污染負荷。農村的化肥、農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據測算,全省化肥施用量已達60.8公斤/畝、農藥使用量0.3公斤/畝。武漢城市圈占有全省70%的耕地,農藥化肥污染十分嚴重,如黃石市年農藥使用量在1300噸以上,其中除草劑在150噸左右,主要以草甘膦、乙草胺和百草枯等品種為主,全市年化肥使用量在70萬噸左右。

    武漢城市圈的旅游休閑農業(如農家樂等)也在迅速發展,而其配套的環境基礎設施還相對較為落后,這也加重了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農村地區所產生的污染物很難收集到集中的污染物處理系統(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進行處理,這是農村水環境問題難以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幾年畜禽養殖小區的建設,推動了畜禽養殖規模化生產。但在小區建設中,由于缺乏環保處置的政策、資金等扶持,大多數沒有配套建設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導致畜禽糞便隨意排放和流失,污染周圍土壤、水體及大氣環境。2007年,黃石市生豬出欄100.71萬頭,年末存欄65.4萬頭,能繁母豬存欄5.67萬頭,家禽出籠968.08萬只,家禽年末存籠619.95萬只。畜禽產業快速發展,畜禽糞便日益增多,但絕大部分畜禽養殖場缺乏處理能力,將糞便隨意堆放,不但產生惡臭、蚊蠅滋生,而且在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無法存活,從而產生嚴重的污染。還有很多沒有經過發酵的糞便直接進入田地,糞便中的有害細菌污染土壤,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也日漸嚴重。

    目前城市圈農村水污染已經非常嚴重,許多河網湖泊已經不符合地表飲用水標準,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地下水也已經受到嚴重污染,取用安全的飲用水需打井到150米以下。隨著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農村污水處理不當所造成的危害還在日益加重。河、湖、溝、渠有水皆污,農村水環境的治理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二、農村水環境治理困難的原因
    農村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大致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環保意識薄弱。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過于強調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問題。而且由于經濟條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部分村民的環保意識還較為薄弱,忽略了在環境保護中的個人作用,對自身影響環境的行為缺乏自我約束。

    2、政府的管理機制還不健全。我國關于農村地區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法制法規較為欠缺,而且農村地區范圍廣、環境治理涉及的部門多,使得在環境保護和建設中,法律制度的約束力不夠,有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相互銜接的執法管理網絡。

    3、農村環保技術推廣阻礙。目前,我國已經引入了國際上先進的農村環保技術工藝,自行研發了多種污染治理技術,并且選擇污染較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工程示范,如日本的凈化槽、澳大利亞的“FILTER”污水處理系統、活化器生態處理技術等。但這些技術往往花費較高、維護管理復雜、需要額外動力系統,因而不適宜于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村民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地區推廣。很多農村環保技術在工程示范結束后立即被當地村民棄用,因而也未能緩解農村地區的環境問題。

    三、農村水污染治理建議
    1、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城市化不但有利于對生活污水和居民生活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理,而且相應減少了面源污染源。全球平均城市化率達50%,有些發達國家甚至超過80%,城市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圈城市化水平較低,這與該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經濟位置不相符。

    2、采用經濟激勵手段來控制污染。經濟激勵是發達國家采取的比較普遍的一種手段,如對農藥、化肥征稅;對含磷洗滌劑加重稅收,鼓勵使用無磷、低磷洗衣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更多地采用經濟手段來參與面源污染的控制,政府調控作為輔助手段。

    以循環經濟的思想來指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廣精品化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循環經濟最容易在農業生產中實現,我國在生態農業的建設中已體現了這一思想。例如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糞便作為種植業的肥料,而種植所得的作物和草料可以作為養殖場的飼料,形成一個小的循環系統,既有經濟效益又可以減少污染。

    3、提高農村環保意識。農村的水環境問題涉及千家萬戶,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政府要加大對農民的引導和宣傳教育,使每個農村居民充分認識到發揮每個人的作用是做好當地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充分尊重公眾環境知情權,發揮公眾參與包括來自社區和市場的力量,收集和整理社會各方面的信息,配合政府搞好面源污染的控制與治理。針對農民文化程度較低的現狀,利用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來影響和帶動其他居民,提高居民的整體環境意識。此外,加強學生的環保教育,以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為突破口,讓孩子來影響家里的大人。

    4、加強政府的管理力度。各級政府和環保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強化法律法規在治理農村水污染中的作用。使地方政府官員樹立正確的績效觀,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把環境和生態效益放在優先地位,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加大農村水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備的環境監測、監理以及處罰系統。

    5、推廣適用性強的農村環保技術手段。花費低、維護管理方便簡單、推廣價值高、適用性強的污染防治技術才是適合于農村地區的環保技術。這些技術工藝能行之有效地融入到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才是解決農村污染問題的根本。由于農村污染源的分散性,收集農村污水進行集中處理較為困難,且污染物運輸所需要的昂貴費用,農戶也難以承擔。所以,污水就地處理系統較適宜于農村地區污染的治理。根據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背景,農村污水的處理技術應具備以下特點:無需花費污水收集費用;工藝和設施設備較為簡單,建設費用小;不需要復雜的供能或供水設施;具備較好的景觀和生態效果;管理簡單,不需要專業人員值守。

    目前國際上已研究試驗出多種農村污水處理系統,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間歇式運行的沙石滲濾系統,對污染物的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由人工濕地和穩定塘所串聯而成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用于生活污水的處理,處理后的水用于農田回灌,適合于農村地區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用一種小型的多填料濾床來對生活污水進行就地處理,能大大降低污水中的COD、BOD和氮濃度。把土地滲濾系統(SIS)和傳統的化糞池(Septictank)聯用,化糞池作為預處理系統,而土地滲濾系統則對化糞池的出水作進一步處理。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COD、氨氮、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80.7%、52.1%、89.7%,系統的出水水質優于傳統的二級生物處理工藝。

    針對不同類型的農村污水處理,結合城市圈農村水污染具體情況,建議可以采用以下三種農村污水就地處理技術:一是針對農村生活污水,可以采取分散式生活污水低能耗處理技術,通過改良型化糞池,結合花壇式復合基質慮床,出水可以作為澆灌綠化帶等用水;二是針對農村畜禽養殖污水,可以采取高濃度集約式養殖廢水強化處理技術,通過消毒、格柵過濾、沉降、厭氧處理、人工濕地、堆肥等過程,出水可以作為綠化、農田灌溉等用水;三是針對農田地表徑流,可以采用生態溝渠—景觀濕地系統控制技術,目前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中大量河道溝渠的修建,尤其要注意采取生態技術,在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河道溝渠治理也從過去的僅注重安全、經濟的治理模式,向保持河道溝渠自然特征和水流多樣性的生態模式轉變。傳統的護岸工程雖然在防洪及穩固河勢方面卓有成效,但卻忽視了水生態保護和生物生存的需要。生態型護岸的出現順應了人與自然共生的要求,不僅是護岸工程建設的一大進步,也將成為今后護岸工程建設的主流。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