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發展與民生“同頻共振”——宜都市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發展紀實
2014-09-15 00:55:37
對很多地方來說,經濟快速發展期往往是矛盾高發期。然而,連續6年財政收入保持20%以上平均增幅、規模工業總產值平均增幅超過40%的湖北省宜都市,信訪量卻呈逐年下降趨勢, “宜都模式”為各地競相效仿,被評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14大典范之一。
是什么秘訣讓宜都打破了經濟高速發展中的這一“定律”?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書記宋文豹說:“關鍵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讓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讓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同頻共振’。”
盯住“風向標” 打造“直通車”
今年43歲的劉錦明曾任民辦教師10多年,2001年他和宜都130多位民辦教師一起被統一辭退。雖然政府給了他2.1萬元補助,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卻沒有著落。劉錦明先后到多家單位咨詢,但因沒有相關的政策規定,最后都無功而返。
民辦教師大多生活在農村,失去了原來的固定收入,加上對農活不熟,生活壓力可想而知。去年3月,劉錦明找到了宋文豹,反映了自己的困難。宋文豹對他們為宜都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并率教育、勞動、民政等部門的負責人到部分民辦教師家中走訪調查。一個月后,相關部門拿出了“民辦教師以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方案,民政部門也將部分特困人員納入了“低保”,130多名被辭退民辦教師的后顧之憂得到妥善解決。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是關注民生的前提。”宋文豹說,只有把群眾呼聲當作決策的“風向標”,把群眾來訪作為民生的“觀察哨”,堅持做到來信必處、來訪必接,才能得到群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近年來,他每年閱批的群眾來信均在300件以上,接待的群眾超過30批次。
宜都已連續6年被評為湖北省縣域經濟先進單位,6年來月均引進過億元項目2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大批失地農民,全市人均耕地不足0.3畝的被征地人員達到1.9萬多人。面對一度時期接連出現的失地農民上訪,宜都市委、市政府敏銳感知他們的訴求,迅速就被征地農民的現狀、就業、安置、養老和醫療等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于2004年初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醫療補助等一系列制度。目前,全市共有6683戶19381人被認定為被征地農民基本社會保障對象,已累計發放養老金623萬元,累計發放基本養老生活補助820萬元。醫療保障也通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等3種形式實現了全面覆蓋。有10000多人在接受勞動部門的培訓后實現了就業。
近年來,宜都市每年都專門安排100萬元信訪專項資金,用于解決群眾急需解決的困難。通過書記、市長大接訪和鄉鎮黨委書記、市直部門“一把手”大接訪活動,廣泛收集民意,先后出臺了《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社會保險辦法》、《廉租住房管理辦法》、《資助貧困學生就讀高中和大學管理辦法》、《殘疾人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實施辦法》等20多項惠民政策。
撐起“保障傘” 編織“幸福網”
今年43歲的楊世琴,是紅花套鎮紅花套社區的一位低視力殘疾人,家庭生活和孩子讀書全靠丈夫一人承擔,經濟十分困難。去年,她被宜都市殘聯送到宜昌,免費參加了醫療保健按摩培訓,回家后很快找到了工作。去年底,宜都又在全國首先建立了殘疾人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補貼制度,全市所有城鄉殘疾人,只要交了基本養老統籌的,都可享受到政府每人每年400元的補貼,楊世琴再次成為受益者之一。
近年來,宜都圍繞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困難群眾的心坎上: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做到了應保盡保;在全省率先出臺大齡下崗失業困難人員社保援助和社保補貼辦法;建立了城鄉貧困群體大病醫療救助制度,3萬人城鄉居民享受大病醫療救助;農村五保提高了供養標準,實現了應保盡保,集中供養率達到82%;對城鄉困難群體實行水電、房租優惠、臨時生活困難補助,月人均超過130元,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村特困群眾救助(低保)對象達4455戶10617人,農村土坯房住戶減少到19.6%。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宜都不僅沒有減少民生方面的投入,反而進一步加大了力度。作為全國57個“新農保”重點聯系縣市之一,宜都今年為此拿出了4000萬元專項資金。從今年3月開始,這項惠及全市20多萬農民的德政工程正式啟動,農村年滿18周歲以上未滿65周歲的居民,均可按上年度人均純收入的5%、10%、20%三個檔次選擇繳費參保,65歲以上的老人則可直接享受。目前,全市已有4萬多名65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每月直接通過銀行直達賬戶領到養老保險金。宜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光明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啟動,標志著宜都在全省率先實現‘全民社會保險’,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架起“連心橋” 跳起“集體舞”
松木坪鎮茶元寺村二組村民鄭聯孟長年在北京打工,去年過年回家后想建房,可一直沒時間辦手續。今年3月初,他到村便民服務站交了相關證件資料就外出打工了,村里的代辦員很快就為他辦齊了全部手續。遠在北京的鄭聯孟激動地說:“沒跑一步路,沒送一包煙,沒花一分錢,政府的服務真周到!”
高效的服務源自便民服務體系的建立。針對稅費改革和鄉村綜合配套改革后村組干部減少、管轄范圍擴大、農民事情難辦的實際,宜都市在10個鄉鎮辦事處分別組建了便民、維權、財務和農業四大服務中心,同時投資2000多萬元,規范化建設了144個村級綜合便民服務場所,積極推行全程代理制度,為群眾提供辦證、維權、科技、咨詢等11個方面的服務。
市、鄉、村、組四級便民服務有效對接、“集體起舞”,整合了行政資源,轉變了服務方式,受到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的高度評價。去年以來,宜都村級便民服務室共接待群眾23萬人次,辦理各類事項20多萬次,受理維權3.5萬次,提供咨詢15.3萬次,辦理各類證件5.1萬次,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
在加強便民服務的同時,宜都還建立了以“官由民選、事由民定、績由民評”為主要內容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憑實績選拔任用干部,引導干部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宋文豹說,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理念的轉變,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讓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都能在第一時間被發現,群眾的呼聲和需求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和解決,2008年全市群眾上訪次數同比下降25%。
(宜都市政協 鄭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