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 成果共享——宜都市統籌城鄉發展掃描
2014-09-15 00:55:37
近年來,宜都市著力破解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走出了一條城鄉產業發展協同、基礎設施一體、公共服務共享、社會保障覆蓋的科學發展之路,連續6年被評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14大范例和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行列,被學術界稱為城鄉統籌的“宜都模式”。
城鄉規劃“一張圖”
走進陸城辦事處紅春社區新建的清江民俗文化村,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明清風格建筑次第擺開,讓人流連忘返。目前,已有70多個土生土長的紅春居民搬進了文化村的新居,今后兩年,入住的居民將達到370戶。
紅春地處宜都城郊,是宜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近兩年先后為6個工業項目提供建設用地。為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問題,社區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發展重點,拿出近50萬元資金編制了文化村建設規劃,還建成了停車場、洗車場等一批三產項目。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正國形象地稱這種模式為“種房子”。2008年,社區集體總資產已超過6000萬元,年資產經營收入超過100多萬元,而民俗村預計在今后3年內可接待游客100萬人次。
宜都是湖北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面積1357平方公里,分為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區三大類型,發展極不均衡。為促進全市均衡發展,他們緊緊抓住規劃這個“牛鼻子”,按照“城區求精、集鎮求強、鄉村求美”的原則,制定了《新農村建設發展綱要》,123個村分別制定了發展規劃,20個試點村還繪制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圖。
去年,宜都又出臺了湖北省第一個縣市級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宜都市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到2015年,力爭城鎮化率60%,人均GDP83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0元,在全省率先進入全國先進縣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力進入全國“百強”。
城鄉聯動“一張網”
家住松木坪鎮廟河村二組的易發春,今年吃上了從村主管道接來的自來水。松木坪鎮地處礦區,人口飲水一直是困擾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大難題。投資1020萬元的松宜水廠改擴建工程去年竣工,主管道長達11公里,連接枝城、松木坪兩個鄉鎮的10多個村和松宜礦區,解決了4500多人的吃水難題。
近年來,宜都市供水總公司按照“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思路,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資金用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先后完成了陸城至周家河、松宜水廠改擴建、 紅山水庫引水工程等25大農村供水項目,安裝主管道202公里。加上水利部門興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目前宜都123個村中,已有70個村通了自來水,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率達到92%,在全國名列前茅,被列為全國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示范縣市。
中共宜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光明介紹,近年來,宜都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按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公共服務共享、社會保障覆蓋”的思路,努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構建城鄉一體化聯動網絡。
——基礎設施建設一體,近3年累計投入30億元,硬化通村公路1000公里,市鄉村三級公路交通網基本形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5萬噸;完成“一池三改”1.3萬戶,實施“庭院凈化”3.3萬戶;實施水利工程4060處,新增改善灌溉面積4.5萬畝;寬帶用戶達1.81萬戶,98個村恢復廣播室,81個行政村實現光纖接入;天然氣用戶達到1.12萬戶……宜都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聶家河鎮被表彰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五眼泉鄉袁家榜村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雞頭山村被表彰為全國綠色小康村和全省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公共服務共享。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近三年財政預算教育投入達4.37億元,年均增長30%,做到農村學校與城鎮學校師資力量配備、城鎮教師與農村教師工資待遇、教師收入與公務員收入“三個一樣”;科技三項經費投入累計達到5321萬元,不斷健全市、鄉、村三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累計投入3500萬元,加大鄉級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建設,137家村衛生室全部達到甲級村衛生室標準。
——社會保障全覆蓋。堅持發展成果的共享性,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重點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再就業、醫療等6大體系,讓城鄉居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進一步健全城鄉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城市和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大病醫療救助、優撫安置、政府廉租房、城區特困戶住房補貼等政策均得到落實。
機制創新“一盤棋”
王家畈鄉是宜都市最偏遠的鄉鎮之一。近3年來,該鄉先后引進招商項目7個,全部在異地建設。
大力發展鄉鎮經濟是宜都開展制度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打破鄉鎮發展局限,該市建立了四大創業園區,出臺了《宜都市創業園規劃建設及管理暫行辦法》,鼓勵偏遠鄉鎮“胳膊往外拐”,實行異地辦廠。同時,實行引進項目“誰引進誰受益”的原則,產值、獎勵、稅收全部劃歸鄉鎮,極大的調動了鄉鎮發展的積極性。王家畈鄉引進的7大項目,每年可為鄉財政帶來近百萬元的收入。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書記宋文豹說:“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城鄉統籌的根本動力。”近幾年,宜都在創新體制機制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完善“三農”投入的增長機制,近3年來財政新增農村教育、衛生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9.21億元,財政直接用于農業投入從2004年的8930萬元增加到2008年3.29億元,支農總投入達到9.77億元;健全涉農惠農補貼機制,2008年,共兌現落實惠農資金17項8005萬元,本級財政惠農扶農資金達到1500多萬元;2008年累計支付1.45億元,提高了基層財政的保障能力;健全基層組織的運轉機制,村級補助共安排了793萬元,遠遠高于全省規定的不低于20%的補助標準,確保了村級組織正常運轉、村干部報酬、“五保”供養和“以錢養事”經費;激活金融資本的引導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投資現代農業24.8億元,為農民提供貸款擔保3.74億元,支付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補助資金470萬元;聚合社會投入的多元機制,運用以獎代補、民辦公助、貼息擔保、農業投入導向機制,引導各種投資主體對農業基礎性投入累計達到19.6億元。
機制創新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目前,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0年的17:53:31調整為2008年的13.1:51.3:35.6。2008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41家,新增4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43.58億元,同比增長42.3%、規模工業增加值44.17億元,同比增長23.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9:1,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強,村級收入過百萬元的達到10%,80%的村收入過5萬元以上,全市村級債務基本消化。
(宜都市政協 鄭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