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我省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2014-09-15 00:55:35  
字體大小:【

 

湖北省工商聯


    根據省政協十屆九次常委會會議專題調研工作的安排,省工商聯綜合了武漢、十堰、咸寧、荊州、恩施、隨州、仙桃、天門等8個市州工商聯關于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情況匯報,并赴宜昌市、孝感市工商聯開展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工商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照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部署,近年來,全省各級工商聯在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整合優勢,將農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民營企業到貧困地區進行開發扶貧,把自身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和政策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轉化為村級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把農業引向高產、高質、高效的發展道路。如武漢康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蔡甸區和黃陂區建立的四大水產品示范基地、武漢威遠生態園有限公司在黃陂區建立的速生楊基地等,在企業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當地農業經濟找到新的發展方向,提高了種植業的比較效益,增強了村級經濟的實力。
   
    2、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開發“三荒”,帶動農民發展非農產業脫貧致富。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到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三荒”土地投資開發非農產業項目或者非種植業農業項目,為當地農村富裕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走上了“離土不離鄉”的發展道路,迅速改變貧困狀況。如武漢市豐太建筑有限責任公司先后投資9000萬元在黃陂長嶺鎮開發黃陂木蘭天池景區,投資1.5億元開發應城湯池溫泉景區,帶動景區周邊農民開辦“農家樂”、“農家飯”等相關產業,農民從事旅游經營,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3、積極推動民營企業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帶動農戶參與開發實現增收。許多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創建“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成功地引導和帶動農民參與項目開發,并與公司結為利益共同體,共興共榮。如武漢小蜜峰公司的藠頭種植、謙森島莊園的萬畝林果種植、和平農莊的速生楊和白靈菇種植、多福農莊的工廠化甲魚養殖、海天集團的萬畝螃蟹養殖、浩天集團的大雁鵝特種養殖以及湖北枝江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7萬畝高粱及小麥基地等,普遍采取這種模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積極推動民營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工商聯將支持涉農企業做強做大作為引導會員投身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工作來抓,努力促使一批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如武漢市已授予48家企業“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其中民營企業35家;174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民營企業110家;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33家龍頭企業中,民營企業26家。農業產業化經營對于千家萬戶小農和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難找到了較好的解決辦法,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如康之源菇業公司去年收購鮮蘑菇5000噸,加工成品菇3000噸,解決了1.2萬剩余勞力就業,使4.8萬噸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農民增收6000多萬元。

    5、積極推動民營企業以其它各種有效途徑參與新農村建設。工商聯把參與新農村建設作為民營企業向前發展的新機遇,大力引導民營企業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采取產業帶村、項目興村、村企合作、人戶結對等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同時,2008年以來,在全省開展“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的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咸寧市開展試點工作一年多來,全市共有192家民營企業主動參加,與233個村對接,開展“民企聯村共建”,在農村新上項目153個,捐資公益事業1200多萬元,安排就業1.5萬人,前期投入7.2億元。又如荊州市“百企扶百村”活動開展一年多來,全市參與幫扶的企業達183個,被幫扶村146個,實施項目137個,到位資金1.47億元,招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4708人。

    6、積極推動會員企業投身“光彩事業”,帶動周邊農村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家投身光彩事業和慈善事業,為新農村建設修路架橋,建學校,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是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直接方式。武漢市光彩事業促進會從1994年在黃陂蔡店鄉土家族田家塆發展養蜂,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目前已解決全市遠城區養蜂農民近20000人,解決城市下崗職工近5000人,蜂產品出口創匯2000萬美金。近幾年來,省工商聯積極配合省委統戰部組織民營企業參加了中國光彩事業(十堰·丹江)庫區行活動、光彩事業大別山(黃岡)老區行活動、光彩事業洪湖行活動、光彩事業三峽庫區(宜昌)行活動,以此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

    二、民營企業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1、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民營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我省涉農民營企業大多數采取了“市場+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企業一頭連著城市消費市場,一頭連著農村農戶。如湖北長友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銀欣集團、安陸神丹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孝感禾豐公司等一批民營龍頭企業,直接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將種植戶和養殖戶通過市場有機結合在一起,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加快了全省農業產業化進程。

    2、有力地推進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在“一主三化”政策指導下,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基礎。民營企業通過光彩事業、“回歸工程”參與市縣農村開發性扶貧,以投資項目、開發資源、興辦企業、培訓人才、發展貿易、捐贈助學等多種方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解決就業問題,大大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如天門市大力實施“回歸工程”,通過建立健全天門在外人士檔案,與這些在外發展的人士開展經常性交流,同時在天門籍老板集中的地方協助組建“商會”,向老鄉宣傳家鄉的政策和投資環境,用政策、環境、親情、友情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并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又如恩施州以民營企業為主體初步形成了電力、藥化、富硒食品、建材等四大支柱產業,為山區奔小康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

    3、有力地加速了農村城鎮化進程。城鄉一體化過程其實也是農民非農化、市民化的過程,縣鄉民營經濟的發展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一是加速了農民向城鎮居民的轉變。如武漢和平科技集團在江夏區興建農業公社,規劃了當地三個村,村民以土地入股,使村民成為社員,從而變農民為城鎮居民。二是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據統計,蔡甸區鄉鎮民營企業職工總數達6萬余人,占該區農村勞動力的45%。全省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有90%以上進入了民營企業,僅去年一年,全省民營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工扶貧安置就業工作,共安置農民工18.1萬人,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

    4、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除政策因素外,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承載了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的農村勞動力,而且還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如武漢謙森島莊園公司開發利用荒山、荒坡1萬多畝,托管了黃陂區祁家灣街大曹、楊集、張店、李橋四個行政村,帶領周邊村民2000多戶,人均增收1000元,戶平增收3000多元。又如恩施州鶴峰縣華龍公司每年直接收購茶農的茶葉600萬公斤,支付茶農茶葉款7000多萬元,有10萬茶農直接受益,公司還為貧困地區修學校、修公路、贍養老人、捐贈扶貧基金等支出共計400多萬元。

    5、大力改變了鄉村面貌。如福星科技集團公司大力實施“以企帶村”戰略,充分發揮企業的綜合帶動優勢,村企之間建立了有組織、經常性、緊密型的聯系,優化了人才、管理、信息、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實行項目到村、骨干到村、文化到村、福利到村、資金到村等“五到村”,達到了“以工哺農、強農固企、村企雙贏、共同致富”的目的,帶動了周邊兩個鄉村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被農業部評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百強示范企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相關政策不配套。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本應得到最有力的行政支持和政策扶持,但目前這方面的政策存在著不明確、不系統、不規范、不配套等一系列問題,致使有些民營企業在參與新農村建設時出現了“門不知怎么進、事不知怎么辦、遇到困難不知如何尋求幫助、發生矛盾不知如何妥善化解”的“四難”窘境。

    2、資金周轉有困難。對民營企業來說,建設新農村是一個投資周期長、比較效益低、重在公益性、兼具經營性的項目,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但實際情況是民營企業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概率很小,即使有一點也是“杯水車薪”,很不解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同時也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和快速發展。

    四、繼續推進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1、積極發揮工商聯的獨特優勢,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新農村建設不完全是市場行為,需要政府引導、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在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當然,政府也不能盲目投資,該動用市場的力量就由市場去解決,該由政府主導的就由政府主導,兩者不可偏廢。要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揮行業商會、協會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各級工商聯,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的獨特優勢,團結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中,爭當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多做貢獻。

    2、各級政府部門要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新農村建設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概念,涉及方方面面,與農業、土地、水利、交通、文化、衛生、財政、稅收等各個部門有密切的關系,所有相關部門必須強化新農村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協調一致,步調統一,打破條條塊塊的界限,唱好“同一首歌”。尤其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規范行政執法和司法行為,加強和改進司法監督。要加快金融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建設,讓有志于建設新農村的民營企業能夠及時得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和財力保障。

    3、大力推動“光彩事業”,引導民營企業投身新農村建設。光彩事業是我國民營企業家響應國家號召,于1994年發起并實施的一項開發式扶貧的社會事業。光彩事業既體現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又遵循了市場經濟規律,為解決“三農”問題開辟了新的渠道,注入了新的活力,應該成為民營企業投身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全省光彩事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已經獲得了廣大民營企業家的認同和響應。這項事業要進一步大力推動下去,以便更好地引導民營企業投身新農村建設。

    4、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要認真貫徹農村基層組織法,切實搞好村委會班子的組織、思想、作風和制度建設,建立強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為農村發展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堅決鏟除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地方黑惡勢力,給企業與村民創造一個安寧、祥和的生產生活環境,切實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凈化、優化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環境。

    5、加強和改進對民營企業的教育引導。要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整體素質,切實做到依法經營、誠實守信,不斷提高經營水平、管理水平、融資水平,確立符合市場規律和道德規范的價值觀和倫理觀。要引導民營企業擺正農民利益與自身利益的關系,在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把農民的增收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將自己的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從而向社會展示民營企業富而思源、富而思進的精神風貌。

    6、建立激勵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宣傳,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加大對民營企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對參與新農村建設活動中,在農業產業化、生態環境治理、國土綠化、科技興農、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家予以表彰,并形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