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華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明顯不利影響,部分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影響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千家萬戶。我們要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保增長”的方針政策,著力培育市場主體,積極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
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就業壓力增大。據省統計局在140個村建立農民工回流旬報調查統計,2008年11月30日,農民工非正常返鄉人員占外出人員的比重為8.9%,12月10日比重為9.8%,12月20日比重為11.6%,12月30日比重為14.5%,2009年1月10日比重為15.6%(即112萬人),以后回流主要為回鄉過年。截止2009年2月底,全省外出務工人員約819萬多人,與去年同比減少140萬人,即全省目前有約140萬農民工因金融危機影響返鄉后未能正常外出打工,這將進一步加劇省內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
2、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負面影響正逐步加劇,對我省的波及逐漸加深,經濟增長放緩正從沿海向內地、從中小企業向大企業、從出口行業向其它行業蔓延,省內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不斷加大,中小企業停產、歇業現象增多,用工需求出現下滑;在國際市場疲軟、生產要素價格劇烈波動、環保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下,冶金、紡織、汽配等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整體形勢轉弱,塑材、包裝材料等一些行業增長放緩。企業經營困難增多,虧損面有所擴大,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利潤累計增幅由2008年前2個月的73%,下降到11月底的30%。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外部需求減弱,過去一些外銷產品轉攻國內市場,加劇國內市場競爭,給我省一些產業企業帶來更大壓力,雖然企業大批裁員情況還未發生,但如果經濟形勢繼續惡化,裁員難以避免。
3、縣域人才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工業人才嚴重不足。雖然去年沿海地區大量鄂籍農民工回流,但落地創業發展的人才少,多數縣域工業企業管理、技術人才少,急需大規模開展針對性、實用性強的農民工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工創業就業技能。
4、民間創業的熱情還不夠高,本土企業家成長比較艱難。突出表現在:融資難,目前只有很少企業能夠獲得貸款,而在貸款企業中,半數貸款在2萬元以下,貸款超過10萬元的微乎其微;用地難,大部分農民工回鄉創業要在小城鎮獲取生產經營用地,普遍遇到了用地指標少、出讓價格高的問題。
二、培育市場主體的主要做法
針對務工農民大批量返鄉,省內部分行業企業困難不斷增多,就業壓力明顯加大的實際,我省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以創業促就業,使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成為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2008年,全省中小企業完成增加值5660億元,比上年增長19.4%,高出全省6個百分點,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0%;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到1490萬人,比上年新增20萬人;新登記私營企業3.5萬戶、個體工商戶26.6萬戶,個體私營企業共發展到143萬戶,吸納就業人數483.66萬人。
1、制定完善政策,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鄂發[2008]11號),明確提出了對城鄉勞動者、失地農民、返鄉務工人員給予優惠政策和服務的意見,鼓勵全民創業。省直有關部門制定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扶持措施。市(州)、縣(市、區)早計劃、早動員、早部署,把返鄉農民工就業放在首位,廣泛聯系用人單位尋找空崗,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組織多種形式的勞務交流活動,推薦就業。2009年2月4日,應城市為返鄉農民工舉辦大型“春風行動”勞務集市活動,有7000人進場求職,2374名返鄉農民工和下崗失業人員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崗位,達成意向性用工協議2755人。
2、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為農民工就業創造有利條件。按照省委、省政府“抓創業,促就業、促成長”的指導思想,全省各地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責任,改善創業環境,建立工作機制,搭建服務平臺,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建設。省里一面抓10個創業輔導示范基地,一面選擇一批縣(市)加強創業輔導基地試點建設,全省創業基地發展到121個,累計孵化企業6000多家,有力促進了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截止2008年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998家,比上年凈增1970家,提前兩年完成省政府確定的萬家企業進規目標。通過實施成長工程,增強中小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使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得到了保障。
3、培育壯大產業集群,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約化經營。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意見》,省直有關部門加強規劃引導,強化工作措施,在形成特色、培植龍頭、打造平臺、配套服務上下功夫,重點建設一批功能明晰、相互配套、成長性強的產業集群,在全省形成了一批特色農業產業板塊經濟,20個省重點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新增就業3.77萬人。鐘祥市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網絡關聯農戶11.6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60%以上。“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得到廣泛推廣,促進了農企“雙贏”,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4、加大服務力度,努力緩解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困難。一是增強融資擔保服務能力。省財政預撥縣域省集中稅收增量返還2.5億元,充實各地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資本金,加強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全省118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累計為1萬多家企業提供擔保4萬多筆,擔保總額310多億元。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安排1億元產業集群專項資金,促進企業向園區聚集發展,向關聯產業發展,重點產業集群競爭力和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增就業7.12萬人。先后安排20億元財政間歇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其中對福娃集團、稻花香酒業、宜昌鄧村和蕭氏茶葉等68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專項資金5.91億元,助其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問題。三是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協議貸款規模達到153億元,并對貸款協議項目督促落實,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為中小企業穩定運行、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提供了保障。
5、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對高危行業農民工的安全監管力度。全省以抓好中小企業安全生產為重點,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進行安全專項整治。充分發揮煤炭行業管理作用,督促企業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突出抓好煤礦安全生產檢查和安全基礎性工作,積極配合抓好煤礦瓦斯治理、煤礦停產整頓工作,新的農民煤礦工不經過安全生產培訓不得下井作業,確保了工礦企業農民工安全生產。
三、進一步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有關建議
這次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目前尚未見底,我們既要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對影響我省就業的嚴重性有足夠的認識,又要全面把握我省培育市場主體、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重大機遇,增強危中求機、困中求進的信心和決心,沉著應戰,周密謀劃,扎實工作,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切實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1、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為農民工就業創造條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主三化”方針,推進縣域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為縣域經濟發展解壓減負。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抓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農民工拓展就業空間、提高收入水平。
2、堅持產業興鎮戰略,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民就業的承載能力。堅持將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和小城鎮建設扭在一起,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促進企業聚集、發展產業集群和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重點,加大建設力度。爭取金融資金支持,支持每個縣(市)重點抓好1—2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引導企業向園區、關聯產業園聚集,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通過實施產業興鎮戰略,促進農村小城鎮建設,增強小城鎮吸納農民工就業的能力。
3、積極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工程,以創業促就業。按照“抓創業,促就業”的指導思想,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制定創辦中小企業促就業的工作目標,積極開展“創辦小企業,開辟新崗位,以創業促就業”的創業工程活動。努力改善創業環境,真正形成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民眾自主創業的良好發展氛圍。加強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創業輔導,加快建設功能完備的創業輔導服務網絡,在重點抓好10個省創業輔導示范基地建設的同時,選擇2-3個縣(市)加強創業輔導基地建設。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給新創業者以全方位支持和幫助,提高小企業成活率,提高創業成功率,為返鄉農民工拓寬就業渠道。
4、全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促進市場主體成長壯大。抓住當前中央和我省應對金融危機,實施“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政策措施的重要機遇和生產要素相對寬松的有利條件,以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為抓手,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成長壯大,帶動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一是拓寬融資渠道,利用銀行信貸支持、進入資本市場和發揮民間融資等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融資難題。二是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營造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擔保業發展環境,吸引各類資本入股或新建擔保機構,整合和優化現有擔保資源,做大做強擔保平臺。三是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產業轉型,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市場結構,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5、加強與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大國家和我省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的落實力度,努力營造發展軟環境。二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立足現有基礎,整合社會資源,以創業輔導、信用擔保、信息網絡、共性技術、人才培訓、檢驗檢測等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效率。三是建立銀企合作長效機制,組織企業開展網上銀企對接活動,積極協助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力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登陸“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利用資本市場實現更快成長。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動政策性擔保機構、商業性擔保機構、互助性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加快發展,建立各類擔保機構合理配置的擔保體系,擴大擔保規模,放大擔保倍數,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四是加強煤礦等高風險行業農民工的安全培訓,提高農民工勞動技能和安全意識。五是加大政策落實力度,確保《關于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的意見》(鄂發\[2008\]12號)、《關于做好返鄉務工農民有關工作的通知》(鄂辦發電\[2008\]9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2009年農村勞務經濟開發工作的意見》(鄂辦發\[2009\]10號)落到實處。六是加強調查研究,盡快出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性文件,指導促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滿足中小企業發展需要。
6、提高企業家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大力提高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綜合素質和水平,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堅持誠信為本,守信用、講信譽、重信義,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切實把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轉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上來。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采取政府補助方式,有組織、分層次、多形式開展企業家培訓,提升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綜合素質。鼓勵企業家把堅持發展與回報社會、關注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家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中,在國家出現經濟困難、職工面臨失業危險的情況下,勇于承擔更多的就業責任,努力做到“不裁員、不減薪、不欠薪”,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為企業今后做強做大打好基礎。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