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在貧困人口多、發展差距大、脫貧成本增加、脫貧任務異常繁重的情況下,仍能走在全國前列,并受到國務院及相關7部委辦的充分肯定,成績來之不易。同時,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扶貧開發工作改進的空間還很大。為此,我們提出建議如下:
1、增大扶貧開發資金規模,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扶貧資金的整體規模偏小,一直是扶貧開發工作中一個帶瓶頸性的問題。2007年國家撥給我省的扶貧開發資金為大約為2.34億元,省里配套三分之一,總共才3.12億元,與實際需求相差很大。因此,應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目標”(2020年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一個加大”(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兩個提高”(提高扶貧開發水平、逐步提高扶貧標準)的新要求,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扶貧標準,以盡快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隨著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增長,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落實,用于解決民生問題的財政支出會逐漸增加。因此,哪怕是適當放慢經濟增長速度,也要多拿一些錢來改善民生,提高人們的社會保障水平,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這無疑為扶貧開發資金規模的不斷增長提供了宏觀政策支撐和財政保障。
2、改革扶貧資金分配與管理體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事實上,省里對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與管理方式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革:將計劃資金按因素法直接切快到縣市,而資金的使用與扶貧項目掛鉤,項目則實行縣市申報、市州核準、報省備案的管理方式。由此,縣(市)政府在項目的選擇上有較大的自主權,這一改革措施已初見成效。但其他方面的扶貧資金在分配與管理體制上則不同程度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例如,省直(包括中直)部門的對口幫扶和定點幫扶資金,以項目為載體,采取按部門(或行業)對口下達的方式,每個部門都規定了資金的具體用途和考核驗收標準,由此資金的使用受到行業或部門的限制。其結果是,扶貧資金條塊分割,資出多門,不利于資金的整合使用。對此,應作相應的改革和調整:將該類資金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仍然以項目為載體按部門或行業對口下達,繼續發揮省直部門的積極性,另一部分則視同財政性扶貧資金,直接撥給縣(市)政府,由縣(市)級政府統一調度,集中使用,力求解決投入分散與重復建設問題,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
3、切實增強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我省的扶貧開發工作應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不僅注重開發自然資源,更要注重開發人力資源。在扶貧資金規模不斷增大的情況下,應以更快的速度加大貧困地區教育和文化投入,不僅著眼于他們勞動技能的培訓提高,而且要關注他們基礎文化素質的增強,關注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振奮他們奮發圖強的精神,使其盡快建立主要依靠自己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和信念,消除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和習慣,堅決避免越扶越懶、越扶越貧的現象發生。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將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作為今后扶貧開發工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鍥而不舍地抓下去,作為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的根本之策、長遠之策。
4、進一步加大扶貧搬遷力度。扶貧搬遷是地處惡劣環境中的貧困人口改善生存和發展條件、盡快實現脫貧的一個必要途徑。這項工作做得好,能使扶貧工作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一工作已有良好的基礎,但仍然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如五峰是我省典型的“老、少、邊、窮”縣,許多人口生活、居住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貧困山區,只能依靠遷移外地擺脫貧困。但2007年全縣扶貧搬遷計劃只有284戶,即便圓滿完成計劃任務,按此速度進行,全省20萬戶80萬人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實現搬遷脫貧,因此亟需加快扶貧搬遷步伐。扶貧搬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進行科學系統的研究,制定合理的搬遷方案,既考慮必要性,又要顧及可能性;既要講求搬遷成本,又要追求搬遷效果;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生態效益,確保搬得出、穩得住、生產生活有保障、逐步能致富。
5、區分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扶持標準。不同地區因各種復雜因素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應該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實用不同的扶持標準,如山區和平原地區的“村村通”公路建設資金,應考慮修路成本不同,實行不同的補貼標準。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應少搞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努力縮小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扶貧資金投入政策應作適當調整,扶貧開發資金標準應逐步提高,且提高的幅度應高于新農村建設。一些各方面條件特別困難的“老、少、邊、窮”地區,其扶貧建設項目所要求的配套資金應適當減少,不足部分省財政應予以額外補貼,使這些地方的相關建設項目能保質保量完成。
6、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開發。第一,應激發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關注和扶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員的扶貧積極性,以集體形式或個人名義,直接捐資扶貧或通過提供服務扶貧。第二,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社會力量投資扶貧開發建設,采取租賃、承包、合資等多種形式,參與貧困地區治山、治水、旅游等綜合開發和科技扶貧。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信貸貼息、參股經營、融資擔保等手段,為社會力量投資扶貧開發建設創造良好環境。第三,以政治榮譽(如冠名權等)激勵企業家、社會名流、先富起來的農民以及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為扶貧開發工作捐款捐物,包括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開發產品、開拓市場、作融資擔保、進行技術培訓等。
7、繼續大力爭取國家的民族政策、西部政策和扶貧政策支持。近年來,省里在爭取三大政策(貧困、民族、西部政策)方面,力度在不斷增大,但仍然有較大的爭取空間。我們知道,通常落后地區在西部地區,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與之相關聯,扶貧政策與民族政策、西部政策融為一體,因此扶貧開發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關系到社會公平、政治穩定和民族和諧。因此,要繼續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盡可能爭取優惠政策,爭取相關投資項目進國家籠子。如同城市低保“應保盡保”一樣,力爭做到“應扶盡扶”。
8、千方百計鞏固脫貧成果,把返貧率降低到最低程度。近年來返貧現象比較嚴重,返貧比例達到10%左右,直接原因是自然災害、疾病、市場風險、子女上大學所致,深層原因是貧困群體缺乏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弱,而政府的后續鞏固措施又相對薄弱。對此,應采取相應措施,致力于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提高。比如,加強對扶貧對象脫貧后的跟蹤服務工作,繼續關心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穩定中有提高。再比如,加強對返貧原因和對策的深入研究,為及時采取相應政策措施提供理論指導。
9、適當召開高規格的扶貧工作會議。事實上,我省重點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而且我們注意到,至今尚未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大多是自然條件更為惡劣、脫貧任務更為艱巨、脫貧難度也更大的“硬骨頭”,由此我省扶貧開發工作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建議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將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繼續予以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此項工作的力度。適當召開高規格的扶貧工作會議,貫徹上級扶貧政策,布置檢查工作,總結交流經驗,對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