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解決北方地區缺水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事關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長遠利益。工程建設的重點在移民,工程建設的成敗在移民,而且移民問題關系到廣大移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秩序穩定。面對丹江口庫區再次移民的客觀實際,借鑒三峽庫區移民安置的經驗,我們建議:
1、妥善解決老移民遺留問題,讓庫區移民從首次移民的陰影中擺脫出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運行。當時有效搬遷安置總人口38.2萬人,涉及湖北、河南兩省的22個縣(市)、155個鄉(鎮)、3564個村、8214個組;鄖縣、均縣、淅川等三座縣城累計搬遷50余萬人次。由于受當時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移民盲目后靠,強制搬遷,補償標準極低,實際用于移民安置的補償費人均只有65元,這與三峽移民安置費比較差距極大。這批為丹江口水庫付出了巨大犧牲的移民,在困境中苦熬了40個春秋。他們缺乏發展生產的條件,人均土地在0.5畝以下的有12.4萬人,其中0.3畝以下的有4.8萬人,靠耕種水庫消落地為生的5.5萬人;庫區移民人均純收入1570元,相當于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的二分之一。至今仍有30%的庫區移民居住在建庫時臨時搭建的土木結構“排子房”,許多移民家中一貧如洗。丹江口水庫老移民遺留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建議省政府撥出專項資金以解燃眉之急,縮小“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補償差距。
2、充分考慮丹江口庫區移民的特殊性,建立移民外遷的激勵機制。丹江口移民區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匱乏,土地質量差,移民生存環境容量小,農村移民安置只能依靠以外遷為主。事實上,移民故土難離,需要一兩輩人,才能融入當地生產生活習慣,庫區群眾很多不愿意外遷。為鼓勵外遷,建立移民外遷的激勵機制十分必要,而激勵機制的核心是要提高外遷移民生活補助費標準。這一補償標準理應高于其他庫區:其一,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庫區是二次淹沒、移民是再次搬遷,這在全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史上獨一無二。由于歷史原因,第一次移民存在“淹沒重、經費少、欠帳多”等一系列突出遺留問題,特別是外遷移民返遷回來后,成為無戶口、無土地、無房屋的“三無”游民,生活極度貧困。其二,中線工程自上世紀五十年以來,一直久議不決,水源地錯過了大投入大發展的好時機,經濟社會發展為之受到重大影響,10多萬移民生活在溫飽線以下。雖然規劃移民補償時,考慮了老移民的欠帳問題、庫區的再生貧困問題,提高了補償倍數,但庫區主要經濟指標遠遠低于全國、全省水平。其三,庫區淹沒實物指標是1990年調查的,已時隔18年之久,淹沒區的移民人口、專業設施等各類實物指標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四,庫區扶貧工作任務重,在一期工程移民總量中有19萬多人采取后靠安置,移民脫貧致富步履維艱。二期工程移民覆蓋一期移民4.7萬多人,覆蓋比例只占16.7%,大量的淹沒線上老移民沒有在補償中考慮,使新一輪庫區移民脫貧難度進一步加大。其五,丹江口庫區以調水為主,庫區難以享受長期的優惠電價等項補償,這些都是在移民安置及相應的環境保護方面必須統籌考慮的。
3、扶貧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對水源保護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區經歷了“大煉鋼鐵”、丹江口水庫移民遷建、漢丹和襄渝鐵路建設、“二汽”上馬、黃龍灘水庫興建等大型工程,當時這些工程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期工程大量移民后靠給生態環境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最為突出,以致十年十災,十災九旱,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環境和人的生存環境。利益方面,國務院批復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對入庫水質提出了嚴格的控制標準。為保水質,近年來十堰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水土流失和部分河段水污染狀況與規劃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水土流失嚴重,侵蝕模數高,荒漠化半荒漠化范圍擴大,退耕還林任務重,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生活垃圾年產生量、年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有增無減,面源污染突出。隨著丹江口庫區人口的繼續增長,庫區居民的生存環境還將會進一步惡化。為保護環境,一些原本可以發展的工業被受到限制,促使庫區縣市產業空心化和再生貧困化,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國家雖然對庫區的項目作了重點安排,但中央投資只能起到示范引導作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質保護問題。為此,懇請省委省政府積極爭取國家把丹江口庫區列入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計劃,按照長江源、黃河源生態功能區的政策對鄂西北山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予以政策支持。目前,丹江口庫區僅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鄂西北山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這顯然與丹江口庫區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地位不相符。
4、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為庫區移民創造就業門路。丹江庫區移民安置不能采用以前包辦式和一次性賠償式等辦法,應實行開發式移民安置,將移民安置與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一是要盡快制定《丹江口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設立丹江口庫區產業發展基金。懇請省政府爭取國家盡快啟動《丹江口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丹江口庫區產業發展方向及相關政策,設立丹江口庫區產業發展基金,扶持庫區特色產業發展。
二是要避免城鎮移民生活貧困化和產業“空心化”。庫區因搬遷企業大量關閉、破產,容易出現大批職工失業下崗和工業產業“空心化”問題。建議政府根據庫區資源情況,把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和旅游4大產業作為庫區移民今后增加就業和經濟增收的主要產業進行重點發展和扶持。庫區各地要積極組織和配合,抓好與其配套的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工作,配套建立深加工和精加工產業,建立健全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體系,有力促進產業迅速發展。
三是要防止庫區的產業發展受到人力資源缺乏的制約。一方面要本著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兼顧的方式,讓投資者能看到移民產業化能取得較大經濟效益,幫助他們壯大企業,擴充企業產品的銷售市場,使企業更具規模效應。另一方面,要實施科教興庫戰略,大力培養庫區人才,通過務工培訓開拓致富思路,提高致富技能,為庫區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
四是要協調好移民安置與生產發展的關系。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應以大農業為基礎。發展農業以保證糧食穩定增長為前提,同時有計劃有步驟的擴大經濟作物,建立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棉、糧、油商品農業基地,林特產品和中藥材基地。發展經濟林業、牧場養殖業、建材業、食品加工工業、旅游業,逐步擴大就業容量,促進庫區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五是要積極探索以城鎮為依托安置農村移民的新途徑。加快城鎮化進程,發展現代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農業,是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提出加快城市化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戰略,可積極探索以城鎮為依托安置農村移民的新途徑。如十堰市張灣區,依靠國家給予的有限資金,區政府出臺配套扶持政策,目前已成功遷移出209戶986人,成功地探索出了城鎮安置移民的路子,其經驗值得借鑒推廣。
5、建立水庫移民社會保障制度,確保移民搬得出、住得穩住、能致富。第一,在大力扶持庫區產業發展、擴大就業門路的同時,對于轉為城市戶口的失地農民和未實現再就業的搬遷關破企業下崗失業人員,應積極促進其就業和再就業,對其中符合低保條件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規定予以最低生活保障。對水源地的低保補助資金缺口,申請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中統籌考慮。第二,在移民開始搬遷到安居樂業需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這是移民生活最艱難的時期,也是移民最需要基本生活保障的時期。應加大這個時期社會保障力度,社會救助應該優先考慮貧困救助和最低收入保障,社會保險應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為主。第三,在移民生計得以恢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后,移民社會保障體系要在有區別的基礎上,逐步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接軌。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等。其中,社會保險可以逐步擴展到包括工傷和生育在內的全部保險子項目。第四,社保資金的籌集由水庫建設(管理)單位和移民共同承擔,地方財政也應給予適度支持。水庫建設(管理)單位社會保障出資可以從移民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以及以后水庫收益中劃撥。水庫效益出現前,由水庫建設(管理)單位從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中提取相應的費用投入進移民社會保障賬戶。水庫移民社會保障制度,在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整合后應由水庫建設(管理)單位委托地方社會保障管理機構運作,水庫建設(管理)單位負責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