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一、我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明顯
近幾年來,省委、省政府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強縣富民為目標,采取擴權強縣政策,大力推進“一主三化”,積極引導扶持全省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1、以擴權放權為突破口,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納入全省縣域經濟考核的76個縣(市、區)實現生產總值4644.74億元(現價),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0.8%,增長速度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區由2006年的8個增加到2007年11個,其中仙桃最高,為190.4億元。地區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縣(市、區)的增加到8個。全省縣域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144.176億元,占全省23.8%。
2、以開發區經濟為戰略支撐,工業基礎明顯改善。2007年,全省縣和縣級市所屬的78個開發區累計實現經營收入1935.3億元,增長33.2%;完成工業總產值1590.1億元,增長38.9%;完成工業增加值492.8億元,增長37.5%;實現稅收收入77.5億元,增長33.6%。
3、以產業化經營為主抓手,農業效益明顯提升。目前,全省已經基本形成兩江流域1500萬畝雙低油菜產業帶、以中國香米為主的江漢平原1000萬畝優質稻米產業帶、以武漢為中心向滬蓉京珠沿線擴展的400萬畝商品蔬菜產業帶、以江漢平原腹地為主的600萬畝水產養殖帶、1200萬畝速生林產業帶、1500萬頭優質三元豬產業帶等六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4、以新農村建設為龍頭,城鎮化建設明顯加速。到2007年底,我省城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達到44.3%,城鎮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6.9%,分別比2000年提高2.9和2.7個百分點。
二、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
雖然近幾年來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縣域經濟實力有所加強,但與沿海發達地區甚至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我省縣域經濟發展仍顯不夠,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湖北經濟弱弱在縣域經濟。2000年經濟日報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進行百強縣的排序。在第一屆的百強縣名單中,湖北有仙桃、潛江、棗陽、襄陽、宜昌、天門6個縣市入選,仙桃市排名42。到了第四屆,僅仙桃一市,而且排名在97名,此后至今,湖北一直落空。而在2007年的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名單中,江蘇省有24個,浙江省有25個,山東省有25個,在中部,河南省有7個,湖南省有2個,山西有2個。到了2008年的第八屆百強縣評選時,中部有了大的進步,江西有1個,實現了零的突破,湖南有3個,增加了一個,河南、山西不變。目前中部僅安徽、湖北沒有。在2008年的中部百強縣(市)名單中,山西有15個、安徽有12個、江西有9個、河南有41個、湖北有11個、湖南有17個。湖北是仙桃(15位)、潛江(20位)、大冶(27位)、宜都(42位)、天門(49位)、漢川(55位)、鐘祥(72位)、枝江(81位)、赤壁(90位)、當陽(92位)、棗陽(100位)。二是湖北縣域經濟弱又弱在鄉鎮經濟。全省有966個鄉鎮,其中747個建制鎮平均財政收入904萬元,1.2萬人。2004年、200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兩屆全國“千強鎮”的名單,湖北由3個變成空白,而江蘇有275個入圍,名列第一。浙江有266個入圍。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個,山西有7個,安徽和江西各有2個。
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發展動力不足。一方面內在活力不足,這種內在活力不足又主要表現在同沿海比我省縣域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另一方面,拉動經濟增長的拉力不足,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個拉動經濟增長的要素對縣域經濟增長的拉力太小。二是工業實力不強。這主要表觀在縣域工業規模狹小,縣域工業經濟效益普遍較低。三是收支分配不勻。分稅制財政體制實施后,各個部門和地方政府競相收費,使縣級財政資源由預算內向預算外甚至體制外轉移,造成縣級可支配財力份額過小??h鄉財政供養人員過多,使政府運行成本過高。四是制約因素不少。如市場制約、品牌制約、政策性制約、制度性制約、思想觀念制約等。
三、加快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上下結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當前各縣市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橫向縱向比較,認清各自的優勢弱勢,找出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的方法。2007年12月中旬到2008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調研組,就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開拓成功發展之路問題到全國有關地區進行專題調研,最后公布了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18種模式,總結出了各地的創新發展的經驗。其中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非常值得我省深入學習借鑒。如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江陰市、浙江省義烏市、山東省壽光市、江西省吉安市、湖南省長沙縣、甘肅省定西市、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的經驗做法和發展模式值得我省各縣市借鑒吸納。一是縣級政府要發揮好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全局的最直接平臺的作用,協調好縣域內各產業之間的關系,統籌好縣(市)、鄉(鎮)、村三個層次經濟發展的關系。二是省市必須加強和改善對縣域經濟工作的領導。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又要加快金融、財政、稅收、外貿、土地、行政等管理體制改革,變制約因素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目前,有必要進一步擴權強縣,并落到實處。不妨在設立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同時,設立省級縣域經濟綜改實驗區,建議設在宜都、枝江、當陽一帶。
2、必須構建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格局。這是被沿海發達縣(市)實踐所證實了的結論。一是招商引資與全民創業兩手抓。二是大力推進富民戰略,縣域經濟既要“請進來”,更要“走出去—勞務輸出、特色輸出”。比如,在國內,蘭州拉面、湖南牛雜面、福建沙縣小吃都很有名氣,主要是其地方特色輸出很成功。湖北也不乏名小吃,應在特色上做足文章,以特色帶動經濟發展。三是進一步降低民營資本進入門檻、放寬進入領域,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政策明令禁止的外,民營資本都可進入經營,注冊資本可實行分期到位,登記審批可簡化程序實施“一站式、一條龍”服務。
3、必須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一是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二是加快縣域工業化要從發展特色板塊經濟切入。各縣(市)要從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出發,培育各具特色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縣域支柱產業,形成企業集群,發展產業配套,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并逐步將其做大做強。三是加快縣域工業化要注重培育經濟自主內生增長因素。四是要主動接受東部和城市產業轉移,以加快縣域工業化進程。
4、必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各縣市要做大老產業、創造新產業。湖北各縣市都有發展農產品加工的空間。湖北農產品加工率45%,低于全國50%的水平。湖北農產品加工值相當于江蘇64%、廣東51%、山東41%。小龍蝦產業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推廣。具體來說,一是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建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二是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三是為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改善市場環境,改善信息環境,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安全認證體系建設,穩妥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為發展規?;a業化經營、公司制農業、莊園農業提供便利;完善農村信貸支撐體系。
5、縣城經濟與鄉鎮經濟要同步發展。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把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如果把縣域經濟比喻為一個動車組,那么,縣城經濟是車頭,鄉鎮經濟是有動力的車廂。要實現重點突破與一縣兩鎮的思路,即“強鎮─示范效應,弱鎮─木桶效應”。以縣城、建制鎮為重點,運用市場機制加快城鎮基礎設施(路、水、電、氣、環保設施)建設,以改善環境、塑造形象、提升功能,引導各類生產加工企業和服務型企業向城鎮的產業園區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