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議

2014-09-15 00:55:11  
字體大小:【

 

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堅持自主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綜合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200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的重點任務之一。我省無論是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還是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都需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應高度重視我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把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作為加快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來對待。

    一、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還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最廣泛的主體,產業技術仍然以跟蹤和模仿為主。資料顯示,我國2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企業擁有研發機構,且平均研發經費只占銷售總額的0.4%左右,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占有率也不到1%,這個比例還達不到發達國家的10%;目前,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左右,約90%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我國技術對外的依賴度已高達50%,等等。2007年,歐盟發布了“技術性貿易措施公告”等一系列針對我國的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案,也從另一個角度充分暴露出我國目前企業創新能力弱的現狀,從而使中國企業給世界的印象是“有制造而沒有創造,有產量而沒有產值”。我省雖是科教大省,但自主創新能力同樣不足。以荊州為例,近年來,荊州市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擁有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和多項科技創新成果,但在建設自主創新城市方面卻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意識淡薄、自主創新支撐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值兩項指標所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還很小;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與科教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反映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少,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還未能真正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識和動力還不足;研發投入雖然確保了逐年有所提高,但總量還是很小,導致對引導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夠,對支持技術創新的服務力度不夠;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極為匱乏,科技資源沒有有效整合,沒有形成比較完備的吸納高科技人才的地方性法規和制度,科技創新后勁不足;對成效的宣傳不夠,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不夠等。

    二、幾點建議
    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著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體制機制,落實激勵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公共平臺建設,為科技創新營造優良的環境。具體包括以下一些措施:
    1、大力營造企業創新文化,確立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采取“走下去、走進去”的工作方式,幫助和引導企業更新觀念,以鼓勵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為導向,使之逐步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企業要轉變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只注重跟蹤仿制而不愿自主創新的思想,增強主體意識,將自主創新的精神扎根于思想深處,著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明確政府在推進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雖然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但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有關配套政策,既要鼓勵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組建自己的研發機構,更要扶持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社會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政府要克服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脫節的情況,突破一些政策關卡,制定一個符合實際、有創新色彩、能有效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性文件。

    3、完善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機制和中介服務體系。金融機構對市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和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等項目所需貸款,給予重點支持。政府可利用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商業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盡快建立全市統一的公共技術信息平臺,提高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的指導性,以及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能力。

    4、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科研教學實力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實現科技創新的源泉之一。要破除障礙,探索企業與科研單位有效的嫁接機制。政府可以鼓勵企業出資,高校或科研單位出技術,而政府提供風險資本、低息貸款等,來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大力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來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共享、知識互動和技術轉移;政府優化政策環境,支持和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另外,鼓勵高校自己創辦企業,直接把科研成果向產品價值轉化,也不失為現階段的有效方法。

    5、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是要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以先進制造技術與設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領域為主攻方向,經過研發、中試、產業化,形成主導產品,培育產業集群,擴大市場規模。二是要加快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把孵化器建設成為轉化科技成果的基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的搖籃、創新要素資源匯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