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武漢城市圈被國務院批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農工黨鄂州市委員會通過對鄂州市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進行調研后認為,城市節能減排任務是一項長期任務,大力推進節能體系建設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一、城市節能減排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經濟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十一五”后期,鄂州市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重工業快速發展。2007年,重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為4.58噸標煤,高于單位GDP能耗2.35噸標煤的水平。同時,隨著一批新項目的建設,將促進能源消耗總量的進一步增加。
2、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城市環境質量堪憂,如:中心城區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重工業比重過大,致使城區大氣污染比較突出,特別是粉塵污染嚴重;農村、農業面源污染、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區、鄉鎮的污水、垃圾幾乎未得到任何處理。
3、減排重點工程建設進度較慢。以鄂州市為例,梁子島污水處理廠由于選址問題,遲遲未能動工;市污水處理廠由于土基松軟、建筑材料漲價、柴油供應緊張、建設資金不足等因素,工程進度受到影響;紅蓮湖旅游區、花湖開發區、鄂州開發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還沒有時限要求;城區污水還在自然排放。
4、污染嚴重、產能過剩的企業較多。像小水泥、小造紙、小選礦、小印染、小煉鐵、小煉鋼等一些污染嚴重、產能過剩的企業比較多,這對城市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是一個不小的阻礙。
5、節能工作體系尚未建立。目前,在節能統計指標方面,企業能源計量、能耗統計基礎工作滯后,數據收集不及時,缺乏能源監測監督的相關機構;對各區、街道辦的節能工作考核沒有具體的科學的操作細則,導致考核的客觀性不足,隨意性較大。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議
1、著力推進產業園區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工業園區要抓好項目布局和產業鏈接,集中建設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固體廢物處理、熱電聯供等項目,形成集約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企業集中布局、污染集中處理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努力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農業園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支持建設一批重點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發展戶用沼氣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形成以沼氣為紐帶的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一體化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2、著力推進重點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廢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廢舊機電產品、廢棄包裝物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在廢舊物資回收方面,通過規劃布局,建設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再生資源利用方面,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抓緊建設若干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再生銅鋁鉛鋅示范企業,重點支持一批規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項目。在機電產品再制造方面,選擇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企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鐵道設備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廢棄電子電器回收拆解方面,重點支持建設拆解處理示范企業,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關政策機制。在包裝物回收方面,要切實解決月餅、茶葉、保健品、化妝品等消費品過度包裝問題,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裝等回收利用體系。
3、著力構建社會循環經濟體系。資源開采環節,要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推進尾礦、廢石綜合利用,提高采礦回采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資源消耗環節,要加強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推動不同行業合理延長產業鏈,加強對各類廢物的循環利用,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垃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選系統,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勵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減少過度包裝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積極推進政府節能和綠色采購。
4、實行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嚴格實行獎懲。一要完善對各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考核細則。明確重點治理方向,把節能減排和專項治理納入經濟社會評價范圍和干部政績考核,嚴格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和問責制。二要強力落實專項治理目標,淘汰落后產能。扎實有效地開展小水泥、小造紙、小選礦、小印染、小煉鐵、小煉鋼治理,城區油煙噪聲整治及“煤改氣”工程,加強城市污水治理、建筑施工、城區山體保護工作。三要嚴格獎懲機制,引導節能減排。加強督促檢查,嚴厲查處在節能減排、專項治理中弄虛作假、工作不力、出現重大環境安全事故的單位和個人,并處罰款;對完成責任目標的單位和個人實行獎勵,頒發環保節能標識、授予榮譽稱號、頒發獎金,同時研究制定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
5、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一要建立節能管理、監督、監測機構,監管國家強制性淘汰的高能耗產品、設備及生產工藝,從事生產流通等領域的能效標識認證管理,組織開展節能宣傳服務等等。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在線監測工作力度,為嚴格獎懲提供數據資料。實行新上項目能效評價制度、資源和能源開發利用公眾監督制度。二要加強對企業節能工作的指導服務和監督檢查。完善企業節能工作責任制,大力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實現企業由管理型節能向科技型節能轉變。三要設立節能減排專項基金。基金來源于兩個渠道,其一是每年在同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一部分,并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情況逐年遞增,其二是開征超標排放企業、超標耗能企業生態補償金,基金主要用于扶持節能減排項目,獎勵節能減排先進單位及示范工程和生態修復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