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星 委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發展由速度、數量型向數量、質量、結構、效益并重型轉變,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也是突破農業環境與資源約束瓶頸、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途徑。本文擬結合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實際,對如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問題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客觀估價發展現狀,正視存在五大問題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戰略決策以來,武漢城市圈各城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力度,實施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使武漢城市圈農業生產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但是,長期以來,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走的是“高投入、高產出、重污染”的路子,這種發展方式雖然滿足了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但也導致對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生產方式粗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低效、高耗、重污染的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產方式還沒有建立起來。二是資源利用率低。耕地、化肥、農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資源利用率低、浪費較嚴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薄弱,耕地質量不高,設施化水平較低,土地產出率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三是集約化經營程度低。農業仍以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資金、技術、土地等農業生產要素沒能實現有效的優化組合,還沒有完全形成專業化、區域化和社會化的發展格局。四是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農藥、化肥過量使用,耕地質量下降,農業廢棄物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湖泊水體遭到破壞,農村人居環境較差。五是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高。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淡薄,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研與生產相對脫節等問題比較突出,等等。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還是思想解放不夠、觀念落后,突出表現在“三重三輕”:一是重產品生產輕加工流通。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發達國家農產品價值實現過程看,加工、流通環節甚至比生產環節的作用更大。但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方式的影響,在我們從事農業工作的干部中,重產品生產輕加工、流通的傾向仍然比較普遍,造成農業內部各產業間人為脫節,農業比較效益低下。二是重數量增長輕質量品牌。受過去長期短缺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思維慣性影響,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還沒能完全擺脫重數量增長、輕質量品牌的粗放增長模式,造成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難以適應當前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勢。三是重行政推動輕服務引導。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方式影響,當前我們許多干部仍然習慣于“為民做主”、替農民當家,工作上難以擺脫行政指令、計劃安排等老一套,而對試點示范、服務引導等適應當前形勢要求的工作方法還很不習慣,服務意識不強、手段不多、水平不高。
二、明確發展路徑,實現八大轉變
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核心區域的武漢城市圈,目前已全面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的新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面對這一發展的新形勢,要實現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是要“走好八條道路、實現八個轉變”。
1、走創新農業發展理念之路,從傳統粗放發展向科學和諧發展轉變。堅持現代產業發展理念,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全局中去考慮,盡快從單純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中解脫出來,跳出農業抓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和現代市場經濟理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樹立人本觀、轉變增長觀、拓展產業觀、更新安全觀、深化改革觀、強化開放觀,始終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和設施化、農業經營向產業化和一體化、農業服務向社會化和多元化、農村環境向循環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2、走組織創新之路,從單一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起來闖市場轉變。在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等適應產業化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著力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行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促進企業與農戶的聯合。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進一步強化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服務職能,擴大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
3、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從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向家庭農場經營轉變。土地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現代農業發展。為此,政府要及時出臺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規模經營提供良好的條件。要建立土地中介服務機制、土地評估體系等制度,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規范化管理,不斷在機制創新中完善土地流轉。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強化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作用,用市場手段調節流轉行為,促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4、走轉變農產品競爭方式之路,從有限市場經濟向面向國內外市場發展商品生產轉變。要按照產品優質化、布局區域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通過發展精細農業、設施農業,推動板塊經濟從分散走向集中,從粗放走向集約,依靠建大基地、抓大龍頭、搞大品牌,帶動產品增值和農民增收。要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加在市場中博弈的砝碼,鼓勵和支持農民在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經紀人、中間商、專業合作組織。切實構建高效能農產品營銷體系,盡快形成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基地建設為基礎、標準化生產為抓手、品牌經營為核心、現代流通業態為載體、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格局。
5、走拓展農業功能之路,從簡單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轉變。重視農業的勞動力吸納功能,通過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加農民非農收入。增強農業的增收功能,最大限度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泛開發利用各類農業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拓展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瞄準近幾年出現的城市居民開始走出城市、回歸大自然的趨勢,充分運用資本、基地、設施、文化和地理等優勢,挖掘鄉間風情特色,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辦好“農家樂”,促進農旅產業結合,拓展農民增收收致富空間。
6、走農業科技創新之路,從主要依靠傳統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轉變。以提高農業科研開發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能力、農民應用科技能力為重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運用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央在鄂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省級大型科研單位科研力量雄厚的優勢,圍繞武漢城市圈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繼續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農藥、新工藝等農業實用技術入戶率、到田率;大力培養新型農民,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開展農業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和政策法規培訓,提高農民增產增收致富的能力。
7、走農產品質量安全之路,從主要重視農產品產量、效益向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轉變。牢牢把握農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方向,強化農業品牌意識,建立一套與品牌農產品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辦法,提高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整個農產品中的比重。堅持“貫標”和“制標”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重點標準的制、修訂,根據實際,沒有標準的加快制定,不完善的盡快補充和修訂。以板塊基地、養殖小區、精養水面和龍頭企業為重點,開展農業標準示范、推廣、宣傳和培訓,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率先實行按照標準化生產。堅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相結合,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加強產地環境監測和保護,加強農業執法檢查,嚴格投入品管理,進一步健全農藥、獸藥、漁藥、肥料、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產品質量監管制度。堅持行政推動和依法管理相結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8、走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資源消耗型生產方式向可持續發展轉變。以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以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農業資源的集約利用和保護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的高效化、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和農村人居環境的清潔化,促進生產良性循環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堅持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為重點,切實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推進農田內循環、種養循環、生物鏈循環、農業外循環等“四大循環”,構建“兩型社會”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發展節約型農業,大力推廣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時、節種、節糧、節能等為主的“八節”農業技術,構建“兩型社會”農業資源節約體系。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推進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加強濕地保護,不斷恢復農業自然生態;加強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氨化飼用、固化成型、粉碎還田、入沼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重點抓好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加快農村“一建三改”工作,實施農村環境清潔工程,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武漢市農業局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