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以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基礎、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靈魂、以發達的旅游產業為引擎,推動鄂西地區資源整合、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于統籌湖北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對其傾注了較大的精力,制定了具體的傾斜性政策,一批項目已開工建設,發展勢頭喜人。特別是爭取國家旅游局聯手參與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更讓鄂西人民堅信明天會更美好。但冷靜分析,我們發現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還面臨著以下四個突出問題:
1、旅游總體水平偏低。鄂西生態旅游文化圈共擁有291個景區景點,占全省總數的65.7%,4A級以上旅游景區占全省總數的59%。然而2007年該地區接待入境游客747425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7062.29萬美元,分別占全省入境游客總數和外匯收入的56.7%、41.3%;接待國內旅游者4361.32萬人次,旅游收入219.27億元,分別占全省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總收入的43%、36%。從這一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鄂西地區占有我省60%以上的旅游資源,但其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例卻在60%以下,入境及國內旅游市場份額均偏低;另一方面,鄂西地區旅游外匯收入與國內旅游收入比例均小于接待規模比例,映射出其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均未得到充分開發,旅游經濟發展屬于粗放式經營。
2、旅游協作程度不高。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協作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圈內協作聯動機制并未構建,協作多偏重政府行為,企業、行業組織、社區等多元化主體尚未形成,現有的協作行為多為局部集中行為,主要集中在三峽大壩、武當山、神農架等大旅游景區,而對于其它小規模景區的協作則較少,且“無障礙旅游區”未形成,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分割著市場,破壞資源所具有的互補性。這種淺層次的協作,使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難以形成整體合力,不利于整個區域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3、旅游交通網絡不暢。由于鄂西地區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處于山地到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多數旅游資源分布在“老、少、窮、庫”等山區,可進入性較差。隨著宜萬鐵路和滬渝、滬蓉高速公路的即將建成,神農架機場的修建、武當山機場的擬建,以及武漢城市圈交通系統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制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外部交通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但從區域內部來看,其鐵路、公路密度低、等級不高、路況較差,不適應旅游業發展的要求,交通依然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4、旅游環境保護不力。從鄂西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發展觀念仍占主導地位,仍然是處于以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重經濟建設輕環境保護的現象較為嚴重,使得該區域的環境遭到一定的破壞。為了追求近期經濟發展,許多風景名勝區迅速擴建高檔賓館飯店、療養所、培訓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娛樂設施等,破壞了旅游資源。如在洪湖很多國內外房地產、旅游開發商加速擠占湖面,使得湖泊面積不斷減少;由于清江水電站的過度開發,使得清江闖灘這一高品質旅游項目不復存在;道教圣地武當山因保護工作不到位所帶來的資源破壞也時有發生,包括“復真觀”改造成三星級賓館,遇真宮出租給私立武術學校等,均使得古建筑遭到嚴重破壞,文物受到嚴重損害。
為把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成為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科學考察、康體娛樂為主要發展方向,集觀光、度假、商務、會議、科考、康體等旅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全國示范旅游圈,我們建議:
1、加快建設旅游交通網絡。旅游交通網絡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的生命線。加快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交通網絡建設,當前的主要措施應是整合圈內各市州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修建十堰—恩施之間的鐵路干線,盡快將恩施—十堰、恩施—荊州的高速公路提上議程,進行316、318、207等圈內國道定期維護,盡快實現各城市之間的交通直達;對于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主要景區如武當山、神農架、恩施、襄樊等地,可用等級較高的網絡干線連接,中、小景區在原有交通干線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對于沒有線路連接的景區,在近期內可修建普通公路,以實現景區互通。
2、加快打造旅游集散中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整體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旅游集散中心體系。應充分利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與多個省市接壤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將各個城市打造成臨近區域的旅游集散中心地,包括:將宜昌—襄樊—荊州一級旅游圈打造成中部地區旅游集散中心,將襄樊建設成為鄂北豫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將荊州打造成為鄂中湘北的旅游集散中心,將十堰建設成鄂西北豫西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將恩施打造成為鄂西渝東的旅游集散中心。
3、加快制定環境保護措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快速發展對其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依賴程度非常高,要加快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制定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一是要建立生態旅游補償機制,開征生態旅游環境補償稅,通過稅收體現“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通過強化納稅人的行為,引導旅游企業放棄掠奪式的開發旅游景區或旅游資源。二是要建立起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組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認證、檢測、監督機構等。
4、加快整合區域旅游產業。鄂西旅游資源眾多,單個端出來都是“名菜”、“大菜”,但沒有形成“大宴席”。這就需要將八個市州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建設,通過圈內分工與協作,有效整合圈內優勢旅游要素,初步形成功能鮮明、特色突出、規模較大、功能齊全的旅游發展綜合區。具體來說就是要以產業整合為目標、以資源整合為先導、以產業要素整合為主體、以體制整合為保障等,通過政府規劃協調、資源產品聯合、市場功能融合、品牌共塑、信息共享、旅游商品連鎖銷售一體化、人才培訓及其共享、管理協作等區域協作整合機制,實現圈內旅游資源、政策、市場、信息、產品等要素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