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羨蘭 委員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部署。如何加快實施這一重大戰略?我認為,可以探索以振興湖北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為重點,全面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
一、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意義重大
鄂西地區8個市、州、林區,有一半以上濱臨長江和漢水,并延伸至川渝地區,以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為重點,既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其重要作用表現為4個方面的效應:
1、旅游資源的串聯效應。長期以來,我省鄂西旅游資源相對分散,交通基礎設施不足,旅游開發水平不高。大力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有利于在較短時期內形成三方面“串聯效應”。一是省內精品的串聯。以長江為主軸,將“兩江兩庫兩工程”(即長江、漢江,三峽庫區、丹江口水庫,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串聯起來,將三峽大壩生態文化景區、神農架自然生態保護區、武當山道教文化風景區、襄樊三國文化旅游區、鄂西土苗民俗風情旅游區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旅游經濟帶或生態文化旅游圈。二是庫區精品的串聯。2009年三峽工程全面完工,庫區已經蓄水至175米左右,這正是我們全面規劃和設計鄂西及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有利時機。三峽庫區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11處,國家4A級旅游區15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優秀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5座。三峽庫區蓄水后,新老旅游資源能夠通過整合,形成庫區新的旅游亮點。三是省際精品的串聯。有利于與重慶、四川、貴州、湖南、陜西等周邊省市的旅游景點聯結,可以協同開發“烏江畫廊”、“渝湘黔”民族風情、“渝鄂陜”科考探秘等旅游新品。總之,通過三峽庫區生態旅游這條主線,能夠將這些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有效串聯、整合、放大,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深度開發尋找的新題材,進一步擴大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及“中國三峽旅游”的品牌吸引力。
2、區域發展的協同效應。三峽庫區主要涵蓋鄂西、渝東部分區域,是連接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帶。其中渝東經濟圈包括萬州、奉節等15個區縣經濟體,總人口約930萬人。重慶市于2007年出臺了《重慶長江三峽旅游總體規劃》,規劃將三峽庫區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2008年7月,重慶市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決定》,提出把保護環境特別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放在第一位,加快建設旅游碼頭、機場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區景點的高速公路,為旅游業大發展打好基礎。大力發展我省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有利于與重慶市協作開發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產生“1+1>2”的效果,共同打造“中國三峽旅游”的世界旅游品牌。
3、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三峽庫區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三峽庫區具有較好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用較小投入成本,可以帶動三峽庫區及鄂西經濟社會發展。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目前,三峽庫區游船年外賓接待量維持在10多萬人次,最好年份在30多萬人次,與尼羅河的年均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仍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三峽庫區旅游的潛力較大。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大幅提升,必將能夠實現投入最省、環保節能最優、品牌影響最大、帶動效應最強的效果,勢必對我省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態旅游圈建設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
4、生態環境的凈化效應。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水土流失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十分嚴峻。尤其是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后,600多公里長的庫區變為流速緩慢的人工湖泊,自凈能力降低,排沙能力減弱,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有效遏制和改善三峽庫區環境惡化的問題。
二、大力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思路建議
1、樹立精品意識。要樹立開放發展的意識,將三峽庫區及鄂西生態文化旅游作為全國乃至世界旅游的精品亮點來打造。世界發達國家在治理河流污染、開發生態旅游等方面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萊茵河,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政府下決心全面治理萊茵河,徹底清除河底暗礁,修復沿江生態環境,優化工業布局等。特別是1997年成立了萊茵河中游論壇協會,對萊茵河中游56公里的峽谷河段進行整體規劃和多功能開發,重點開發了以懸崖峭壁、葡萄園、城堡為主題的景觀園區,并采取合作社經營、稅收減免、經濟補貼等扶持政策,使萊茵河成為世界知名的城堡之河、文化之河、民族之河。
結合我國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人文特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在建設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建設過程中,應將生態建設、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大力推進三峽庫區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和環境保護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逐步優化庫區產業結構,形成環境保護與旅游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格局。因此,在設計開發上,我們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借鑒和吸取全國乃至世界的成功經驗,將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建設成為湖北的亮點、中國的名片、世界的精品。
2、創新體制。按市場化運作原則,探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管理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等發展模式;探索合資合作、戰略聯盟、特許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調動多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跨越發展。
3、實現開發與保護并重。要按照“開發與環保并重,邊建設邊環保”的思路,統籌兼顧旅游景點的開發和建設,防止出現“先建設后保護、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尤其要抓緊制定《三峽庫區環境保護條例》,實現長江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
三、發展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措施建議
1、加大政府的主導作用。一是按照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的規劃要求,在省市政府的指導下,成立專門負責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組織機構,重點抓好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總體規劃,與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長江三峽區域旅游發展規劃》、西部大開發戰略等規劃有機結合,并將其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規劃之中。二是建立跨省市、跨部門的協商對話機制,消除行政障礙和多頭開發、重復建設,尤其是要加強我省與重慶、四川等周邊省市的旅游合作和協商對話,形成主動配合、相互支持的整體合力,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三是建立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建議從三峽大壩發電收益、西部大開發項目資金以及財政擠出一部分,建立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專項基金,專門用于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開發。四是配套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的開發。
2、遵循市場規律運作。一是拓展旅游投融資渠道。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資金到三峽庫區投資開發文化旅游產業,通過兼并、收購、參股、特許經營、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引入國際知名企業參與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經營,設立獨資、合資旅游企業。鼓勵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各種經濟成分、社會力量,興辦旅游經濟實體,投資開發旅游項目,培育和壯大旅游產業市場主體。二是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食、住、娛、行、購、游“六要素”,完善旅游景區的配套功能,尤其加強景區的交通道路和庫區支流航道的建設,形成水陸相連、干支相通的旅游交通網絡,使分散的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三是加大新景點和新項目開發力度。三峽水庫蓄水后,新增和旅游開發價值提高的景點有70多處,要開發利用好這些景點的資源,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使之成為三峽旅游的新賣點。積極培育和發展旅游的新項目,如加快發展游艇經濟,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鼓勵發展柑桔、花卉、煙草等種植業,把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較好地結合起來。
3、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建立資源整合和利益共享機制,引導文化旅游企業開展聯合協作,建議由我省盡快整合現有旅游資源,組建跨區域、有實力的旅游企業集團。并堅持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資本為紐帶,鼓勵優勢企業兼并劣勢企業,進行低成本擴張,帶動三峽庫區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發展旅游產業群。
4、加強行業的監管作用。盡快制定三峽庫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產業政策,合理控制產業規模、規范競爭行為,尤其是目前三峽旅游市場競爭激烈,惡性降價、無序競爭等行為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旅游業的整體利益。成立行業協會等形式的產業自律組織,對三峽庫區旅游產業實行監督、管理,統一宣傳和整體促銷,協調處理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中國長航上海公司黨委副書記,武漢長海大酒店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