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玲 委員
外貿出口是提高全省經濟外向度、拉動GDP增長、增加稅收、帶動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高度重視外貿出口工作,大力實施“開放先導”戰略,不斷加大外貿出口工作力度,推進外貿結構調整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在一定時期內陷入衰退,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產品價格不斷下跌。這些都給我省各地外貿出口工作都帶來了較大沖擊。
以黃石市為例,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進一步蔓延,黃石外貿出口形勢十分嚴峻:一是出口企業訂單明顯減少。據調查,全市7家重點出口企業2008年3季度出口開始下降,4季度訂單明顯減少。如東貝電器2008年上半年壓縮機出口量為月均21萬臺,3季度減少了三分之二,月均僅有7萬臺,4季度在手訂單雖回升至月均10萬臺,但與上半年相比下降了51%;新冶鋼2008年1-9月,月均出口鋼材保持在2.3萬噸左右,但是10月出口量降到1.7萬噸,4季度出口訂單降幅超過20%以上。此外,部分企業還遭遇了外方退單和延付貨款。如金漢鞋業2008年4季度原有訂單25萬雙,貨值77.5萬美元,由于客戶退單減少出口10萬雙,貨值40萬美元;富馳制藥的歐美客戶2008年已經退掉的訂單達20個集裝箱,近300噸貨物,貨值140萬美元;華信機械2008年3季度已簽合同并收定金銷往韓國、智利、希臘、越南、印尼15套機械設備,由于客戶提出延付貨款,導致出口產品積壓。二是出口企業效益明顯下降。一些公司利潤率隨著出口減少急轉直下。如陽新富池制藥出口量減少近60%,利潤率由10%跌到-15%。其他企業效益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部分企業通過減產的形式避免資金的壓占。如興華生化減產40%,金漢鞋業減產20%,新冶鋼減產10%。三是出口企業資金普遍緊張。資金緊張也是造成企業外貿出口受阻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部分出口企業外帳無法追回,以及國內融資渠道不暢,一些中小出口企業無法獲得出口合同貸款,出現有訂單無資金的窘境。通過對美爾雅、美島、東貝等15家重點出口企業的了解,2008年缺口出口合同項下貸款約5000萬元。面對不利局面,黃石市政府和企業,迅速反應,通過“保增長、調結構、轉策略、增活力、強服務”五項措施,確保了全市外貿出口的平穩較快發展。2008年元-10月份,全市累計完成出口60421萬美元,同比增長54.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個百分點,開創了逆勢增長的良好局面。
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當前,如何積極應對受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促進我省外貿出口持續較快發展,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盡管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但擴大出口仍然是現實的選擇和繼續推進的措施。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為緩解出口企業資金緊張,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鼓勵企業擴大有競爭優勢產品出口,補貼出口企業退稅差額。二是為鼓勵更多地外貿出口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擴大鼓勵類資源產品進口,對國家鼓勵類先進技術和裝備、資源性產品及原材料進口給予一定比例貼息。三是為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鼓勵開拓新興市場,對全省企業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大型成套設備、農產品出口及全省企業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實行保費補貼。四是大力支持“科技興貿”和“品牌興貿”戰略,鼓勵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依托我省教育及科研機構集中的優勢,建立產學研企一體的科技研發中心,研發新產品,提升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對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紡織服裝等優勢傳統產業研發項目的企業給予補助。五是充分利用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抓好出口基地建設和政策扶持工作。重點圍繞武漢IT產品和“光谷”、十堰的汽車及其零配件、黃石的紡織服裝、宜昌的機電產品、武鋼的鋼材等出口基地申請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充分發揮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汽車及零部件產品、鋼產品和紡織服裝產品等五大類出口基地的集聚效應,著力培育一批省一級能夠形成規模的出口主導產品,進一步提升我省出口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保證外貿出口持續穩定增長。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大力實施“引資興貿”戰略。通過設立引進外貿出口企業專項資金,建立承接外向型項目專業招商小分隊,進一步加大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轉移的承接力度,逐步形成本地企業與引進外向型企業共促全省外貿出口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重大項目領導牽頭協調機制。在引進重大外貿出口龍頭企業時,能通過專門的部門或機構邀請省領導進行協調推進,從而進一步提高我省招商引資實效。三是重點圍繞我省IT通訊、軟件、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優勢出口產業,在引進關鍵技術、配套企業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產業鏈招商,有目的、有意識地延長產業鏈條,促進外貿出口產業群落的形成,不斷增強我省產業和外貿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培植外貿發展后勁。四是加大出口加工區和物流園區的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企業向園區內集中,盡快形成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并積極配合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積極發展具有我省優勢的紡織服裝、農產品等產業領域的加工貿易,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3、加大協調服務力度。一是成立全省對外貿易協調服務領導小組。由分管省領導掛帥,各涉外經濟部門負責同志參加,采取定期召開協調會的形式,研究制訂促進我省外貿出口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及時協調解決外貿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二是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服務年”活動,適時開通全省外貿企業“服務熱線”,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交流渠道。三是加強貿稅協作、貿關協作、貿銀協作。重點建立電子便捷通關和出口退稅“綠色通道”,做到快速通關,快退快補。同時,加大對出口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強銀企合作,對有市場前景、有出口潛力、有經濟效益的出口企業,在授信額度、打包貸款、貸款費率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四是整合全省外貿信息資源,建立湖北省外貿信息網。集中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網上培訓、法律援助等服務,使出口企業準確掌握我省出口信息和政策動態,為外貿出口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
4、加大“走出去”力度。充分發揮我省比較優勢,鼓勵省內實力較強、管理科學、產品有市場、國外有信譽的外貿企業積極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重點收購境外品牌和研發中心,建立境外資源開發和出口基地,培育海外營銷體系,利用境外品牌、銷售渠道和技術資源,提高我省外貿出口市場占有率、產品競爭力和產品利潤率。逐步形成風險分散、渠道多元的出口市場分布新格局,提高我省外貿出口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黃石電視臺欄目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