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讓養老保險惠及更多的農民

2014-09-15 00:54:58  
字體大小:【


何東英    委員

    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隨著2006年1月1日起,全國統一取消農業稅,在中國延續二千多年的農業稅走入歷史的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惠農支農政策接踵而來,切實改善了中國九億農民的生活,使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凸現,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真正體現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真正體現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新要求,真正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但我們在謳歌農村改革發展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必須客觀地看到,農民的后顧之憂——老有所養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不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由人口老齡化催生的農民老有所養問題
    據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2007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8.1%,到本世紀40年代將達到峰值3.2億,占22%。我省現有農村人口為3174.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2%,其中老齡人口為372.66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1.74%,這預示著我省農村人口嚴重老齡化,農民的養老問題也顯得尤為突出和緊迫。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自身利益,而且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應給予高度的重視。特別是農民的養老問題,既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和長遠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1、不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將影響到人口的性別比。受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大批農村青壯年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人口出現遷移性的結構失衡,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發生變化,獨居老年人增多,加快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步伐,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呈現上養四位老人,下養一個孩子的“四二一”結構,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嚴重削弱。由于農村老年人在經濟上的自立能力不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落后于實際需要,養兒防老的社會經濟基礎沒有出現根本變化,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對男孩的偏好,導致出生性別比的持續偏高。

    2、不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將帶來社會保障城鄉差異越來越大。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快于經濟發展水平,使得社會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能力較為脆弱,尤其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致使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重在城鎮,而農村的覆蓋面則相對較窄,部分農村老年人口缺乏應有的養老、醫療等基本社會保障。當前,我國在城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城市居民退休有“退休金”。而大多數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還依賴于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許多農民家庭贍養負擔明顯過重,引發了不少因養老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我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農村80%以上老人都是單獨生活(沒有與子女們生活在一起),一部分生活在“養兒防老”模式下的農村老人,能安度晚年,一部分靠“自食其力”的老人,過著極其凄苦的生活,還有因子女不孝,生活無著落,厭世輕生者不乏其人。

    3、現行農村養老保障和保險機制難于解決農民老有所養問題。當前,民政部門對農村的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方式,主要是對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住、保穿、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據對英山縣的調查,全縣農村老齡人口4.2929萬人,占農村人口的13.17%,其中“五保”供養僅2477人,只占老齡人口的5.77%,還有3100名孤寡老人應保未保,只落實農村低保(每月15-60元),其余3.7352萬名老人沒有落實社會保障。從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統計的情況看,英山農村有6927個雙女戶、15300個獨女戶家庭的養老問題堪憂,目前只落實了雙女戶、獨女戶家庭老人60歲以后享受每月50元的獎勵,2008年獎勵3575人,占老年人口的8.3%,另外子女傷殘的獨生子女戶有93戶,子女夭亡的獨生子女戶250戶,只分別落實每月96元、120元的特別扶助。

    從目前農村養老保險的實際狀況來看,英山農保工作于1994年開始起步,截止1998年,全縣參保單位282個,參保人數4362人,原始投保金額214萬元。從1998年至今未發展參保業務,目前到期啟領179人,財政專戶結存基金172萬元。現行農保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適應性差,主要是鄉鎮企業、私營業主和雇員等有勞動關系群體,繳費標準還是10年前所定,繳費方式缺乏彈性,養老金計發系數按8.8%利率測算,明顯帶有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高利率、高通脹鮮明特征,但隨著近年來國家連續降息,很難達到計發測算標準,無法達到預期養老目標和需求;二是保障功能低,英山目前啟領的179人年養老金為1.6萬元左右,人月平均養老金水平只有9元左右,達不到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以致農保發展初期對預期養老金目標值定得較高的承諾無法兌現,參保農民普遍不滿意,維穩難度加大;三是政府責任缺位,當年政府承諾的是“國家給予政策扶持”,實際完全依靠個人積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來實現保障和收支平衡,由于增值渠道不暢,基金面臨潛在的巨大財務風險。因而農村群眾普遍期望早日出臺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類似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湖北省有4個縣市參加了新型農保試點工作,其中,團風縣已在薛坳村成功啟動試點工作,先期參保447人,已有35人到期領取養老金。讓養老保險從城鎮向農村延伸,從市民向農民覆蓋,是讓農民擁有老有所養的保障機制的重要舉措,既有利于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諧,又對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統籌城鄉發展等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4、將農民納入養老保險范疇有著惠民與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發展現代農業的多重積極意義。從當前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看,如果養老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農民沒有后顧之憂,他們消費的積極性將被大大激發,農村的消費潛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將擺脫土地的束縛,更多的土地被流轉、整理,被用于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現代產業發展,最終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二、關于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體人民的小康。我們要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要求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強調查研究,借鑒外地成功的經驗和作法,加緊制訂我省新型農保試點方案,盡快啟動全省新型農保試點工作,使廣大農民朋友早日實現老有所養的愿望,早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政府主導、農民參保、財政補貼”的農保風險分擔機制。新農保需要國家從制度上將政府承擔農民社會化養老的責任納入國家公共政策的范疇,從制度層面做出相應的如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安排;需要政府公共財政對農保制度運行成本的全額承擔,進一步鞏固和充實農保基金的支付能力,提高農保待遇給付水平,吸引農民重返農保,開創農民踴躍參保、繳費、續保的好局面。

    2、探索和完善“政府經辦、管辦分離、農民參與、相互監督”的農保基金治理模式。發展新型農保事業必須形成“政府主導,勞動部門主抓,財政補貼,相關部門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一方面農保經辦機構要加強經辦能力建設,切實推行政務公開,提供準確優質的農保服務;另一方面需要明晰農保機構的職責,實行管辦分離,即農保機構負責籌集農保基金、管理帳戶和待遇給付審批,而基金由國家指定的金融投資機構負責投資運營,通過建立流動資金和投資基金兩個帳戶來實現資金撥付和保值增值,并對農保經辦機構和由農民參加的基金監督委員會負責,接受其監督。農保經辦機構負責申報農保待遇支付計劃,由金融投資機構通過流動資金帳戶撥付,通過銀行完成社會化發放。

    3、早日出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議省政府盡快出臺新型農保制度和農民養老保險辦法,制訂相關配套措施,啟動新農保業務工作。同時要處理好新農保與現有農保制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制度銜接,逐步消化老農保,以利于新農保推進。

    4、搞好城鄉保障方式融合與制度銜接。在新農保制度設計上,要本著平穩過渡、操作方便的原則,新農保可以與原農保、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在一定條件內銜接,以利于今后城鄉保障方式的融合。建議省政府建立統一規范的制度性安排,加強工作的指導性、針對性,全面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
城市居民有退休金,農民有養老金,這將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鄉和諧圖景。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黃岡市政協副主席、市監察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