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課題組
根據省政協十屆三次常委會會議專題調研工作的部署,吳秀鳳副主席率課題組于8月中旬對全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重點走訪了省級人力資源市場以及黃石、仙桃等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實地考察部分街道、社區與鄉鎮站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現狀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近30年的發展,全省初步形成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五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開展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工作提供了基礎性平臺。
1、縣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情況。全省各市、州、直管市、林區以及所有縣(市、區)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成立了就業服務機構,90年代初名稱統一為勞動就業管理局,隸屬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大部分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省勞動就業管理局于2006年10月升格為副廳級單位,核定編制56名,財政全額撥款。市州就業局編制普遍控制在40人以內,大多數縣(市、區)就業局編制控制在20人左右。
2、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情況。為適應新形勢下就業服務工作需要,從2000年開始,全省大力推進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實現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下移。目前,全省所有街道和大部分鄉鎮成立了勞動保障服務所,98%的社區成立了社區勞動保障服務站,負責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工作,業務上接受上級就業機構的指導,其經費來源大多通過財政預算一部分、街道和社區自籌一部分、“以錢養事”彌補一部分三個途徑予以解決。
3、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主要職能。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承擔著貫徹黨和政府就業方針、政策,統籌城鄉就業、開展就業培訓、職業介紹和創業指導、經辦失業保險、實施就業援助、提供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工作。主要服務內容是:為落實政府促進就業方針、政策提供服務;為滿足企業正常生產所需的人力資源,推動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為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復員轉業退役軍人、被征地農民、大中專畢業生等所有有就業需求的城鄉勞動者從事合法勞動提供服務。
4、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主要工作成效。改革開放30年來,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促進就業,保持全省就業局勢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8年開始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分流,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黨委、政府領導下,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優化就業服務等措施,統籌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工作,為我省平穩度過建國以來第四次失業高峰做出了積極貢獻。
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0.8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65萬人的63%;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6.6萬人,分別完成年目標任務的71%、66%;組織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60.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80萬人的75%,其中勞動保障部門組織32.06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0萬人的8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7%。
二、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主要形勢和問題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我省新成長勞動力就業的高峰期。就業總量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并存,原有下崗失業再就業總量與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問題交織,城鎮就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碰頭,就業矛盾呈現多元化、集中化和復雜化趨勢,形勢依然嚴峻。實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全省每年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在120萬人左右,但同時,全省各類企業缺工近40萬人。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問題日益凸顯。
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特別是大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難問題依然突出。據統計,全省還有16.7萬名下崗工未與原企業解除勞動關系。
三是新成長勞動力就業的高峰期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加速期同時出現。今年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33萬人,加上歷年結轉沒有就業的,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超過45萬人。與此同時,隨著進城務工政策和環境的不斷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農民工數量將持續增加。
面對這種就業形勢與工作任務的壓力,全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些問題也相應凸顯出來。
一是部分地方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沒有足額列入財政預算。盡管政策規定各級就業局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但是部分縣(市、區)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據調查,全省有近30個縣(市、區)就業局為財政差額撥款,還有20來個是自收自支,其中,武漢市各區就業局均為自收自支。在沒有經費保障的情況下,開展公益性就業服務活動困難重重。
二是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比較薄弱。為適應當前形勢,就業和社會保障重點必須逐步向基層下移,但是,街道勞動保障服務機構一般只有2-3名專職工作人員,社區只有1-2人,很多地方基本工資也不能保障,工作經費更是嚴重不足,有相當一部分鄉鎮、社區職介站所基本上是“一間房、一張桌、一把椅、一支筆、一張紙”來開展業務。特別是在鄉鎮機構改革中鄉鎮勞動保障服務站所大部分被撤銷或合并,另外“以錢養事”又經費不足,這嚴重影響了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開展。
三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不足。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和公共就業訓練中心是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開展服務工作的兩個主要平臺。但是,場地狹小、設施設備簡陋、信息化水平差、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等問題逐步凸現,已難以適應就業服務對象不斷拓寬的需要,普遍急需改造、擴建、升級。特別是各級公共就業訓練中心培訓設施落后,實際操作培訓能力差,缺乏實訓場所和設備,難以承擔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訓的需要。
四是創業帶就業工作缺乏相應指導機構。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全民創業”發展戰略,創業已經成為新時期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創業帶就業工作作為一項全新的長期開展下去的核心工作,主要依托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來落實。為推動此項工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必須為創業勞動者提供創業指導、政策咨詢、融資幫扶、項目推介、創業診斷、跟蹤扶持等一系列服務。但是,目前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從職能、手段、人員力量等方面來看,推進此項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三、幾點建議
湖北是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高校密集。現面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期,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預計今后三年,每年結轉的下崗失業人員有40余萬人,每年有高校畢業生30余萬進入就業大軍,每年需要轉移農業勞動力80余萬人,我省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承擔著政府賦予的促進就業工作重要職責,必須提高服務能力,必須建立與當前繁重就業任務相適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此,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結合當前就業工作需要,重新核定縣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員編制,其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并確保落實。此外,縣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為城鄉勞動者就業和各類單位用人提供公益性服務,應明確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機構與編制問題,建議統籌安排,逐步解決。
第二,建議進一步加強街道(鄉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切實落實好人員和經費問題。
第三,建議建立扶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所需資金從各級就業專項資金中列支,主要用于扶持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綜合性服務場所建設、就業訓練中心實訓基地建設、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建設等方面。同時,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動員和鼓勵社會、企業資金參與就業訓練中心實訓基地、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建議成立創業指導中心,為隸屬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獨立核算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可以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調劑,人員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工作經費實行“以錢養事”的辦法予以解決。
第五,以開發信息網絡為重點,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以“金保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強以城市為中心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建設。
一是統一規劃。把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建設納入“金保工程”總體建設方案,建立健全省、市、縣(區)、街道(鄉鎮)和社區五級聯通的信息網絡系統,通過信息共享把整個就業工作和各級就業服務機構聯成一個整體。
二是狠抓應用。匯集和發布更多的崗位信息和求職信息,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查詢提供信息服務。
三是搞好監測分析。在做好職業供求信息監測分析的基礎上,要增加失業登記和失業保險等信息的監測分析,將就業服務的其他內容列入監測范圍。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建設,建立服務標準和管理規范,大力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延伸和拓展人力資源市場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