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

2014-09-15 00:54:48  
字體大小:【


張 國 榮

    2008年2月份,漢江遭受嚴重污染,硅藻水華現象導致漢江下游3條支流沿線的潛江、監利兩縣市10余鄉鎮、農場受到影響,20余萬人無法正常用水,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環保總局也派有關人員指揮調查。省委、省政府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事件的負面影響,維護了地方的安全穩定。漢江污染問題表明近年來漢江水質逐漸變差,致使藻類在滯水區大量繁殖,反映了我省環保力量的脆弱和存在的隱患,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必須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的警鐘。

    省委、省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并于2006年10月頒布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當前我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面臨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遺留的歷史欠帳,維持生態環境質量穩定的任務較重。“十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多數指標都超額完成,但是環境保護指標沒有完成,留下了欠帳。省環保部門資料表明:2005年全省城市工業污水處理率23.4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7.4%)13.6個百分點;2006年,17個重點城市中6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的天數少于292天(低于80%),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活垃圾產生量以年均8.1%的增長率快速增長;農村農田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大大高于發達國家設置的安全上限。我省是一個重工業大省(2006年輕重工業結構為28.6∶71.4),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大大超過其他省份。據分析,全省工業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總量的70%左右,重工業能耗占整個工業能耗的80%以上。經濟結構偏重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環境污染存在現實和潛在的威脅。此外,農藥、化肥使用不合理,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使農業面源污染貢獻率超過50%,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產生的污染長期以來未得到有效治理,飲用水安全受到日益嚴重威脅,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

    2、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局面,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未來10多年,我省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也是環境壓力最大的時期。按照現有資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要實現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翻兩番,環境承受的壓力將比2000年提高4-5倍,能源消費總量將達2億多噸標煤。根據預測,2010年,隨著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我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將增加36%,生活污水中的COD排放量將增加17.5%以上,如果不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我省的水環境質量將面臨惡化的威脅。從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看,工業、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將維持增長的趨勢,盡管增幅有所降低,但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二氧化硫總量控制任務將十分困難。
上述狀況反映出我省在環保方面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許多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的地方。我們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在于:
    1、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不少地方對環境保護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尤其是考核工作未能充分發揮效用,考核過程流于形式,對考核成果的運用僅限于公布考核結果,而未將考核結果真正與地方政府領導的政績考核和干部任用等掛鉤。

    2、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體系尚未建立。環保部門屬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門,有的地方甚至隸屬于其它職能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嚴重影響了環境執法,特別是跨區域、跨部門的環境問題難以協調解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對環境污染及隱患該管的不管,該罰的不罰,該停的不停,導致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和執法成本高的狀況非常普遍。

    3、環保系統人員素質和裝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據初步統計,全省環保系統現有獨立的行政局53個(省1個、市州13個、縣市39個),獨立的事業局46個,合署辦公機構8個,共107個。轄直屬事業單位309個。全系統共有人員編制5344人,實有在職人員7214人(不含臨時工),財政供養人員3846人,機構編制、人員素質和經費保障等與承擔的任務不相適應。同時,我省環保系統總體監測、監察水平基本上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距國家標準化建設水平相差甚遠,有的縣環保部門監測設備甚至不如中學實驗室。

    此外,由于多種原因,排污費未能全面、足額征收。“零收費”、“協議收費”、“定額收費”以及變相減免、緩繳、拒繳、拖繳排污費等現象依然存在。且環保專項資金大多用在各級環保機構的運轉上,用在“養人”上,沒有真正發揮排污費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一是沒有落實“收支兩條線”規定,在市、縣以收抵支、坐收坐支現象普遍;二是收取的排污費不全額入國庫,以躲避上繳國家和省里共25%的排污費;三是違規減免排污費;四是排污費征收體制改變后,征收速度明顯下降,不能適應工作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建議盡快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一方面,要適時修訂《湖北省環境保護條例》,在法律層面上把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之中,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清理與環保法律法規相抵觸的有關文件和規定。另一方面,適時出臺有關環境保護政策性規章,如《湖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考核辦法》、《湖北省環境保護五個專項治理工作考核驗收辦法》、《湖北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批規定》、《湖北省污水處理收費管理辦法》、《湖北省城鎮垃圾處理收費管理辦法》、《湖北省開展生態補償試點的意見》等。

    2、制定和完善促進環保生態建設的政策。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規劃、建設項目和重大決策,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維護公眾環境知情權、議事權和監督權;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推進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單位轉制改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對社會資本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地方財政按照一定比例給予資金支持或貸款貼息;按照“排污者付費,治理者賺錢”的原則,調整環境資源供求關系,進一步開放、搞活和優化環境資源市場;依法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行業進入,建立落后工藝、技術以及重點污染行業退出機制;制定強制淘汰的工藝、技術和行業名錄,對列入名錄的企業采取限期改造、整體搬遷、異地發展等措施,鼓勵清潔能源發展;財政部門要將環保部門基本經費按照規定的標準納入預算,解決從排污費中安排機構運轉經費的問題,同時將環境能力建設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切實保障環保機構運轉和執法經費需要。

    3、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在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背景下,要特別注意沿海內遷企業的選擇,不讓排污重、效益低、治理難的企業落戶我省。要對建設項目嚴格實行環評“一票否決制”,凡不符合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產業政策或使用國家淘汰類設備工藝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核準或備案,不予審批用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嚴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企業依法予以關停;對超過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生態破壞嚴重或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方,停止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對生態有較大影響的項目。

    4、建立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首先,完善管理體制。加強跨流域、跨區域環境管理協調配合和跨部門環境管理協調配合,建立環境責任體系,切實解決好多頭管理、斷頭管理、相互推諉、行政不作為等問題。進一步理清和明確環保部門職責,把各級環保部門建設成為具有獨立執法資格、履行“統一監管”職責要求的政府組成部門或直屬行政機構,解決部分縣市環保機構不健全、環保執法資格缺失、環保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其次,完善考核機制。從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環境質量改善情況、污染物排放達標與總量控制計劃完成情況、環境管理水平、生態保護與循環經濟建設、社會對環保的評議情況等方面,對市州、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進行全面考核,把“綠色GDP”作為評價政府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督促政府部門及相關決策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把環境目標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5、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把各級環保部門建設成為具有獨立執法資格的環境保護機構,環境保護局列為各級政府組成部門或直屬行政機構;在對環保系統進行編制清理和人員清理的基礎上,合理定編并嚴格編制管理,把住人員“進口關”,注重配備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學歷層次,逐步改變目前基層環保機構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的問題;認真落實省政府《決定》精神,將環保系統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足額納入財政部門預算。(荊州市政協副主席、市環保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