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著力壯大特色產業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2014-09-15 00:54:36  
字體大小:【

 

湖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為推進我省區域協調發展、促進西部地區民生改善,2008年7月20日至27日,省政協副主席陳春林帶領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部分組成人員,到恩施州及巴東、建始、宣恩三縣,就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國家民族政策落實情況和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有關地方政府情況介紹,實地考察了30多個特色產業基地、企業、科研機構和新農村建設現狀,召開了8次座談會,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負責同志及鄉村干部群眾200多人次進行了座談,交換了意見。通過調研,總體感到,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恩施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戰略舉措和現實選擇,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徑。

一、恩施州發展特色產業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中共恩施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州情實際,依托資源優勢,堅持以擴大開放為先導,以“兩路(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建設為契機,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牢固樹立和實施“生態立州、產業興州、開放活州”的發展理念,致力于興產業、打基礎,建項目、增后勁,創特色、樹品牌,優環境、促和諧,著力打造“五個基地”(綠色產業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潔凈能源基地、礦產工業基地、健康旅游基地),加快推進產業興州步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特色工業、特色旅游業,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新成效,全州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1、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著力提高特色農業的效益。一是狠抓農業結構調整。恩施州注重發揮本地自然資源和環境氣候的獨特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目標,切實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圍繞煙葉、茶葉、畜牧、蔬菜、藥材、林果六大特色農產品,積極推進連片開發、區域發展、規模經營。二是狠抓特色基地建設。堅持優先發展有特色、有潛力、有優勢的產業,加快推進同類品種跨村莊、跨鄉鎮、跨縣市基地連結,重點建設四個100萬畝(100萬畝優質煙茶、100萬畝優質林果、100萬畝中藥材、100萬畝優質蔬菜)特色農業板塊基地和一批養殖大鄉、大村、大戶。三是狠抓龍頭企業培育。在抓好100家州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上,重點扶持湖北長友、八峰藥化、九洲牧業、大派食品、發夏食品等龍頭企業,幫助其擴張規模、提升檔次、增強實力,確保每個特色產業和每個縣市都有龍頭企業帶動和支撐,使50%以上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農民收入的30%左右來自農業產業化。四是狠抓特色品牌打造。重點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茶葉、畜產品、山野菜、優質蔬菜、精品糧油等品牌,打造了一批地方特色明、輻射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爭創了一批湖北名牌產品,提高了特色農業的綜合效益。恩施州煙葉、茶葉、畜牧、蔬菜、藥材、林果等六大特色農業支柱產業的形成,把恩施州的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經濟優勢,同時帶動了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民族地區農民群眾穩定增收的目標。

    2、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壯大特色工業的規模。
    一是突出項目建設。恩施州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特色工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大項目申報力度,大力實施稅收過百萬、超千萬、達億元的“過百超千達億”工程,全力推進特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
    二是加強產業集群。狠抓工業園區建設,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對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衍生和吸引更多的關聯企業集聚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了煙草、能源、礦產、茶葉、特色蔬菜、畜產品、藥化、建材、天然氣化工、林木加工等10個集中度高、關聯性強、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重要產業集群。
    三是注重扶優扶強。重點培育成長性強的工業企業,如卷煙工業重點支持湖北中煙工業公司恩施卷煙廠建設;能源工業重點加快煤矸石、天然氣和風電開發;礦產工業在重點支持武鋼開展脫磷實驗和啟動鐵礦“采、選、冶”項目建設的同時,抓好石膏、磷礦和高嶺土的開發;藥化和富硒綠色食品加工業重點抓好新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建材工業重點推進林木產品深加工,引進現代森工企業開發紙漿和高密度木塑板。
    四是加大招商引資。依托資源優勢和優惠政策,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把企業擴能升級、礦產資源開發、林業產品加工、旅游資源開發、富硒綠色食品加工等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堅持政府主導招商、企業主體招商、全民參與招商三招并舉,引進了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好企業落戶恩施州,2007年全州招商引資項目達114個。通過以上措施,恩施州初步形成了礦產、綠色食品、能源、卷煙、建材、藥化等六大特色工業支柱產業。2007年這六大特色工業支柱產業完成總產值64.24億元,占全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6.34%,剔除卷煙因素,同比增長43.31%。

    3、大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著力優化特色旅游的品位。一是完善旅游規劃。恩施州堅持發展旅游規劃先行,以清江中上游地區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為龍頭,加大旅游專項規劃編制力度,加大《恩施大峽谷——騰龍洞旅游發展控制性規劃》等規劃的執行和落實力度。二是建設核心景區。圍繞構建宜昌(長江三峽)——張家界——恩施中國黃金旅游線“金三角”的大目標,把恩施大峽谷——騰龍洞景區作為核心景區來建設,同時精心打造巴東神農溪、恩施土司城、梭布埡石林、咸豐坪壩營、清江山水畫廊、南四縣原生態等重點旅游景區、景點和項目,形成“一軸”(以清江為恩施州特色旅游發展軸)、“兩極”(恩施市、利川市兩個旅游經濟增長極)、“三區”(清江中上游旅游區、神農溪旅游區、坪壩營旅游區)特色旅游發展格局,神農溪和騰龍洞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三是推進行業創優。大力開展“企業創強、景區創A、飯店創星、導游創佳、行業創優”活動,加大優秀旅游城市創建力度,力爭把恩施市和利川市建成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把巴東縣建成中國旅游強縣。四是提高文化內涵。下大力氣辦好以龍船調、土家女兒會、土家擺手節、中國三峽纖夫節為代表的“一歌三節”活動,使“一歌三節”成為恩施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努力提高特色旅游業的文化魅力。恩施州以特色旅游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每年以30%的速度加快發展,2007年旅游業收入比2002年增長62%,特色旅游業正在成為恩施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恩施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是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使傳統農業逐步走上了農民組織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的道路,使農產品商品化率達到50%以上。二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據2007年統計,建始縣24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中,15個有特色產業支撐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沒有特色產業支撐的村高出400到800元;巴東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有47.7%來自特色產業。三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部分農民離土不離鄉,實現了勞動就業的就地轉移,這一部分勞動力約占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的30%,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二、恩施州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恩施州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阻礙著恩施州特色產業的良性發展,使其特色農業效益普遍偏低、特色工業整體規模偏小、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滯后,缺乏“頂天立地”的骨干企業。這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1、特色產業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目前國家缺乏對西部特別是對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的政策支持,現行的扶貧政策對龍頭企業的扶持顯得越來越乏力,扶貧貸款逐步萎縮,而財政扶貧資金也沒有對龍頭企業的投資渠道,加之自身財力薄弱投入不足,導致龍頭企業數量少,現有的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發展后勁,難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具體表現為: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布局分散、質量不高,品牌創建工作效果不明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州到目前還沒有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特色工業產業基礎比較薄弱,企業融資非常困難,企業的關聯度不高、產業鏈不長,市場主體的整體素質較低。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和整合力度都不夠,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吃、住、行”條件較差,“游、購、娛”結構不太合理,游客滿意度不高。

    2、特色產業發展缺乏科技和人才支撐。恩施州擁有豐富的四大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旅游資源),但因缺乏科技和人才的有效支撐,鐵礦、硒礦等礦產資源,茶葉、高山蔬菜、魔芋、馬鈴薯、藥材等生物資源,部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旅游資源,均未得到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具體表現為:農業產品精深加工不夠,產品技術附加值不高;工業企業科技含量和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產品科技開發深度不夠,精深加工增值不高,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市場知名度的產品不多;大多數企業缺乏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旅游管理、策劃、營銷、導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極為匱乏,現有的旅游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經驗不足,整個旅游服務體系存在著經營管理不善、服務質量較低等問題。

    3、特色產業發展受交通基礎設施制約。由于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恩施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交通“瓶頸”長期以來制約著其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兩路(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將極大地改善恩施州北部四個縣市巴東、建始、恩施、利川的交通條件,而恩施州南部四縣鶴峰、來鳳、咸豐、宣恩的交通條件依然很差,不僅無鐵路無高速公路,且無一級公路與恩施州城和周邊城市及高速公路連接,出口公路等級偏低,運輸成本相對較高。318國道損毀嚴重,一旦遇到高速公路封閉等特殊情況,北部四個縣市的交通也會出現問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著恩施州特色產業的發展。以旅游業為例,恩施州現有旅游景點分散而間距較遠,景點之間公路等級偏低,導致“過境游”現象十分突出。

三、加快恩施州特色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鑒于恩施州經濟基礎較差、財力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實際,為了促進恩施州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不斷壯大,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促進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支持恩施州發展特色產業重要性的認識。支持恩施州發展特色產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有利于恩施州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科學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農民收入,逐步縮小與全省發展水平的差距。要從落實國家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促進民族關系和諧,促進西部地區民生改善,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支持恩施州發展特色產業的重大意義,真正把恩施州作為我省區域發展的重要一極來安排,在規劃、財政、稅收、金融、項目、科技、人才、交通等方面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恩施州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實力。

    2、進一步加大對恩施州特色產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省直有關部門應結合各自的業務職能,制定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具體操作辦法,使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資金化、項目化。盡快出臺民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政策,對民族地區在生態保護方面的貢獻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從實際出發,降低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標準,將恩施州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的州級龍頭企業認定為省級龍頭企業,使之能夠獲得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加強恩施州特色農業板塊基地規劃,將煙葉、茶葉、魔芋、藥材、馬鈴薯生產納入省級特色農業板塊基地予以扶持和建設。支持恩施州建設國家級高磷赤鐵礦采選煉試驗基地和天然氣開發基地,并納入全省發展規劃。在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時,應針對民族地區實際適當放寬標準,幫助恩施州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認真落實省委關于把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著名的旅游休閑度假品牌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戰略部署,盡快制定規劃并組織實施,支持恩施州把恩施大峽谷——騰龍洞景區打造成國家5A級景區。省級財政可設立金融部門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獎勵基金,以緩解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進一步加大對恩施州特色產業的科技支撐和人才引進。要制定優惠政策,將高新技術產業化引導資金、技改專項資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恩施州工業發展,并向恩施州骨干工業項目傾斜,大力扶持恩施州特色資源的精深加工,通過技術引進和科技項目的實施,培育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特色工業。加強恩施州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對接,加大對恩施州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骨干企業。建立民族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輻射面廣、效益顯著的農林牧漁新品種及種植、養殖、加工技術,重點抓好農業生物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制定促進各類人才向民族地區流動的激勵政策,降低恩施州吸引人才的成本。重點支持恩施州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勞動力技術培訓,建立民族地區人才獎勵基金,對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予以重獎。

    4、進一步加大對恩施州公鐵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切實解決恩施州南部四縣交通“瓶頸”制約問題,對促進恩施州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建議省委、省政府將宜鶴一級公路(宜都一五峰一鶴峰)、恩黔高速公路(恩施一重慶黔江)及其連接線工程鶴來一級公路(鶴峰——來鳳,經宣恩縣連接恩黔高速公路)一起納入我省近期公路交通建設規劃,制定籌資方案,組織招商引資,盡快開工建設。安張常鐵路由陜西安康經重慶奉節、湖北恩施、湖南張家界到湖南常德,全長650公里,途徑恩施州的恩施市、宣恩縣和鶴峰縣約120公里,已被鐵道部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初選名單,建議省委、省政府組織力量,積極爭取鐵道部早日動工興建安張常鐵路。

    5、建議恩施州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一要認真研究當前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思路、明確發展目標,從本地資源實際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特色、找準定位,著力培育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二要創新發展模式,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依托骨干企業,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建立特色產業基地網絡,著力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帶、特色產業鏈、特色產業集群,努力形成上中下游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三要積極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利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結構、調大規模、調優品種,提高發展質量,推動民族地區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四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加強資源環境建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資源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