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協組織委員開展退耕還林與林特產業發展情況調研
實施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的重大決策,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自2001年我縣被確定為退耕還林試點縣以來,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6萬畝,按國家政策可爭取國家投資3.28億元,其中近1.4億元(前期已投入近1.9億元)的后扶資金將如何用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4月上旬,縣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毛強的帶領下,深入到湖北口、槐樹林特場、夾河、羊尾等鄉鎮,就我縣退耕還林與林特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通過調研,委員們認為,全縣在第一輪退耕還林中,既有收獲,也有失誤,可謂喜憂參半,經驗與教訓兼有,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有:
(一)退耕還林建設任務較好完成。全縣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6萬畝,且成活率、保存率均在85%以上;
(二)生態環境得到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36.3%提高到現在的46.3%,提高10個百分點,年減少水土流失121.4噸,地表徑流被有效攔截,區域小氣候大為改觀,縣域內一個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初步形成;
(三)林特產業發展初見成效。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林業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經過18個鄉鎮場區及廣大退耕農戶的共同努力,全縣已新發展核桃7萬畝,柿子3.6萬畝,板栗3.1萬畝,香椿10萬畝,桑園5萬畝,套草2.5萬畝,套藥1.5萬畝,套種其他林特品種1.5萬畝,林特產業總收入由退耕前的3400萬元,上升到現在的1億多元,提高了三倍,部分退耕戶的林特產業收入占了全年總收入的40%以上。
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部分退耕農戶只顧眼前利益,缺乏可持續發展規劃和思想;
二是工程監管存在盲區,部分退耕戶造林質量不高;
三是經濟林數量少、品種不優、布局分散,難以形成大產業;
四是十余萬畝經濟林亟待改良嫁接;五是沒有龍頭加工企業作支撐,產業發展令人擔憂。
為搶抓國家退耕還林后扶政策機遇,切實發揮后扶資金的效益,突破性發展我縣林特產業,針對第一輪退耕還林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委員們提出了以下四條建議,即:
(1)加大政策宣傳教育力度,強化退耕農戶的責任意識;
(2)充分利用退耕地廣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特產業;
(3)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退耕還林和林特基地質量;
(4)著手籌建林產品加工企業,確保林特產業健康發展。
總之,力爭通過落實退耕還林后扶政策,不僅要達到改善我們生態環境的目的,而且要實現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