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發展武漢城市圈農村金融的建議

2014-09-15 00:54:03  
字體大小:【


湖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為配合省政協十屆二次常委會關于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中心議題,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在段輪一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到孝感、天門調研,并聽取了人行武漢分行、省銀監局、各國有商業銀行省分行、省農村信用社的情況匯報。現將有關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武漢城市圈縣域(武漢市郊區除外)人口占城市圈總人口的71.5%,國民生產總值占42.1%。因此,武漢城市圈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兩型社會”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和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農業生產社會化、商品化、外向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對金融業的支撐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來,中央高度關注解決農村貸款難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從2004年開始,在每年的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中,都提出了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信貸支農的要求。城市圈各金融機構也切實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大了對農村的信貸投放,在信貸發放的形式上,以探索農村擔保有效機制為主線,推出了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等。特別是在國家大力鼓勵民間金融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小型信貸銀行,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的政策后,武漢城市圈內已有仙桃、嘉魚分別成立了農商村鎮銀行、吳江村鎮銀行。

    從總體上看目前城市圈內農村金融市場仍然呈現相對萎縮之勢,農村資金流向城市、流向發達地區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農戶、農村企業得到的信貸支持十分有限,農村金融信貸業務、特別是與農業和農戶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金融信貸呈逐漸減少趨勢,與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日益增長的信貸需求不相適應。2005年至2007年,城市圈縣域存貸差(武漢市郊區除外)分別為597.55億元、725.24億元、829.55億元,存款占城市圈比重分別為25.1%,25.6%和25.8%,貸款占城市圈比重分別為17.8%,17.4%和17.3%,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城市圈內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逐漸富裕,縣域存款逐年增加,但金融對農民生產、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卻在減弱,農村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外部和城市。
   
    一、武漢城市圈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武漢城市圈金融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圈內農村金融服務業卻在萎縮,金融資源流失、支農實力不強;金融組織培育滯后;金融服務范圍較狹窄、產品供應不充分;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環境不太理想。
    1、農村金融資源流失嚴重。近幾年來,銀行信貸資金明顯出現了集中化、城市化的傾向,農村資金流失現象嚴重。主要原因在:一是前幾年郵政儲蓄只存不貸,集聚了大量的農村資金;二是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吸收的大量存款,基本沒有用于農村。與此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貸款的用途由傳統的農業生產轉向種養殖業、生產加工等規模化生產,農戶的融資需求十分旺盛,需求額度越來越大,雖然貸款的額度在逐年增加,戶平由1998年的4120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萬元,但有貸款行為的農戶卻從1998年的26.6%下降到9.3%。

    2、農村金融組織培育滯后。隨著商業銀行從農村金融市場的逐步退出,農業發展銀行對農業的信貸支持僅限于流通領域,農村信用社已成為縣域金融服務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基礎薄弱、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越來越難以滿足“三農”需求。雖然圈內已成立兩家鄉鎮銀行,但由于規模小,短期內還難以發揮較大的服務“三農”的作用。民間借貸雖然在農村廣泛存在,對農村經濟發展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潛在風險較大,缺乏向正規金融轉化的渠道。

    3、農業風險的不確定性,影響了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始終面臨著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經營風險,農業貸款的信貸風險明顯不同于其他行業。金融機構面向市場,其經營要對股東負責,且對貸款實行終身負責制,因此追求貸款的較低風險具有內在的合理性。由于農業保險發展滯后、擔保體系缺失,農業信貸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是金融機構不愿開展農村信貸業務的主要原因之一。

    4、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單一。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只向農戶發放生產性貸款。隨著圈內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三農”對資金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和大額化的趨勢。資金需求涉及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及流通、村容村貌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等多方面。但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狹窄,功能單一。同時,農村金融仍沿用傳統的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仍以存、貸、匯為主,中間業務發展緩慢,缺少信貸延伸服務品種,已不能滿足多元化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

    5、缺少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的政策環境。隨著圈內農民的生活、生產日益社會化、市場化、外向化,金融已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農村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依賴金融的支持。但由于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自然災害、生產經營、價格波動等多種風險,且比較效益低下,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經營的風險大、效益低,而農村金融缺乏優惠政策的支持,使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經營生存處境艱難。在稅收政策方面,從事農業貸款業務與非農貸款業務實行無差別稅賦;在財務制度方面,農村貸款與城市貸款沒有差別,沒有設計針對農村貸款損失的核銷制度;

    在業務考核方面,農業貸款與非農業貸款在金融機構實行無差別的考核。由于農業貸款單筆金額小、客戶分散導致的管理成本高,以及農業貸款風險較高,金融機構出于利率覆蓋風險的考慮,致使農村地區貸款利率較高。

    二、發展武漢城市圈農村金融的幾點建議
    1、增強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政治責任感。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富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是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可靠支撐。在當前糧食供求緊張、食品價格飆升、通脹壓力增加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支持服務“三農”,不僅有利于圈內農村地區的發展,同時對圈內城市工業及金融業本身的健康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各涉農金融機構要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從有利于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服務“三農”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采取得力措施,緊貼“三農”需求實際,努力增強服務“三農”的力度,提高服務“三農”的效率。

    2、創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
    一是擴展圈內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范圍,改變目前農發行只經營農產品收購信貸的狀況,落實農業發展銀行支持農業發展的職能,將國家政策性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信貸投資,納入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服務“三農”的政策性銀行;
    二是進一步加快圈內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推進農信社股份制改造,加快向農村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轉型,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三是制定圈內優惠政策,引進外資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及有實力的其他公司到農村設立鄉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
    四是支持圈內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對客觀存在的民間小額貸款組織,經規范、審核后可登記準予營業,將地下行為合法化。同時要降低農村金融組織的設立門檻,推進多層次、多種經濟成份的金融機構的建立。

    3、采取得力措施,增加圈內農村金融資源供給。
    一是對農村信貸考核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和完善“發放額+風險+利潤”的考核體系,激發金融對農業放貸的積極性;
    二是限制農村資金外流,各金融機構在農村吸收的存款必須要有較大的比例投入農村發展;
    三是各商業銀行要將實現的利潤拿出一部分參股農村金融或組建新的農村銀行;
    四是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時,人民銀行對農村金融機構要實行存款準備金優惠政策;
    五是人民銀行對農村地區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的再貸款實行利率優惠;
    六是要減少農村金融機構因災導致的貸款呆賬或因歷史原因形成的政策性“兩呆”貸款,各級政府及信用社應共同分擔,按照一定的條件分批逐年給予核銷。

    4、加強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改善圈內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與生存環境。
    一是人民銀行在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的同時,改進支農再貸款管理辦法,降低再貸款利率,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支農信貸投入;
    二是財稅部門對金融機構支農貸款適當減免營業稅、所得稅以及抵押登記、財產過戶、資產評估等環節的行政性收費;
    三是整合現有的財政支農政策資源,改財政無償支持為有償支持,將現行的支農資金、農業補貼等全部納入農業信貸有償使用范圍,用于對農業信貸的利息補貼;
    四是對于糧食主產區的農信社,制定化解債務的優惠政策。

    5、構建適應圈內“三農”發展的金融產品體系。
    一是設計新的金融產品,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應著手研究開辦50萬元以上、期限在10年左右的大額長期貸款,以滿足農村開發性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二是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擔保貸款,開辦創業貸款、動產抵押、訂單質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貸款業務,推行農戶、個體工商戶、龍頭企業聯戶擔保貸款,擴大農地、林地、水面使用權抵押貸款,開展政府推行并承諾的項目如水改、沼氣、小水利、商業零售網點建設等的定向、定額無擔保貸款。

    6、大力發展政策性擔保和保險業務,完善圈內農村金融風險分攤機制。完善以縣域為重點的多層次農村擔保體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省市縣財政每年應為擔保公司充實資本金,壯大擔保公司實力。在加快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的基礎上,推進建立市場化的新型防災減災機制。采取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市場運作、政策支持、適度保障的運作模式,在保險公司設立政策性農險保費專戶。將現行農業保險試點品種由生豬擴大到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

    7、推進圈內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金融業一體化。
    一是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支付業務處理的自動化水平和效率,逐步將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納入征信管理系統,從基礎設施方面為金融業一體化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加快圈內信貸市場、票據市場、支付結算和金融信息服務的一體化建設,著力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