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發展生物經濟促進解決“三農”問題

2014-09-15 00:53:48  
字體大小:【


孫 家 壽     委員

    我省是農業大省,目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問題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耕地、土壤、水、種子等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人地矛盾尖銳。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由于農外就業機會較少,使一部分勞動力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人力資源浪費,農民增收困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現,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將取代信息技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力,并出現新的經濟形態--生物經濟,這無疑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找到一條有效途徑。

    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的,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是一個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相對應的新的經濟形態。大力發展生物經濟,有助于農業的穩定發展,拓展農業的外延,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

(一)發展生物經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生物經濟以生物技術為主導,生物技術可分為傳統生物技術、工業生物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五大工程技術,其中基因工程技術是生物技術的核心技術。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資源稀缺性問題,使農民成為生物經濟的主要收益者。(1)基因技術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2)基因技術可改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3)基因技術可擴展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擴展程度遠超過人們的想象。(4)基因技術可以使開發農作物新品種的時間大為縮短。(5)基因技術可以實現農產品由傳統的“食品型”向“食療型”轉變。發展生物經濟有利于拓展農業的外延。

(二)發展生物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構想

    我省如何合理開發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生物經濟,解決“三農”問題,建議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搞好戰略規劃。省政府要制定關于利用生物技術促進農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并建立專門機構來協調指導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及產業化。以“種子工程”為中心,開展動植物種質創新,開發新品種。建立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良種繁育、引進和推廣體系,增強我省農業對周邊地區和全國范圍的輻射能力。以生物技術為支撐,為建設城市“活的基礎設施”,開發環城綠帶、農田保護林帶,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化產業,開發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以生產安全食品、持續利用資源為目的,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保護生態環境。為種子種苗生產、農業生產資料,以及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生產后的標準化、規格化、批量化提供科技服務,對于農產品的加工,特別是深度加工提供科技服務。

    2、搶占現代生物技術的前沿陣地。搶占現代生物技術的前沿陣地,一是要高瞻遠矚,在基因測序、功能基因的識別等方面搶灘奪險,攀登制高點。二是要再度創新,指在原始創新基礎上的再創新,如對具有重大經濟效益的功能基因的轉移方法的創新。三是要對一般層面上的農業技術進行革新。再度創新可以為農業發展積累大量財富,并有利于發展第一種創新,為之提供有力的財力保證。我省應該以再度創新戰略為主,推行“無市場障礙”技術研究戰略,在轉基因農產品完全打開市場之前,以品種研究為主,并作為重點突破點;推行“借船過河”技術研究戰略。待基因大宗農產品逐漸打開市場后,研究增強這些大宗農產品的營養和保健功能,這樣可以減少市場的阻力,較好地打開市場;推行“開放市場”技術研究戰略,市場對轉基因農產品開放后,重點開展包括蔬菜在內的功能、保健和醫療農產品的研究。

    3、調整發展農業生物經濟的政策。省政府應繼續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鼓勵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對于投入一定比例的科技研發企業給予一定稅收優惠。財政資金重點放在推廣農業產中技術,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技術、農作物栽培技術、灌溉技術、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二是在轉基因投資中,主要放在大宗農產品品種方面,上游研究應該以基礎研究與共性技術為主,下游研究應該以產品開發為主。在上下游研究之中的中介環節,以特定技術研究為主,共性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為輔。資金來源主要應該是企業(含行業協會),但政府為了促使農業高科技的發展,也應該有專項資金資助(如通過“種子”資金)。中游研究的特定技術來自于全省農業發展的需要,受益面覆蓋全省,因此資金資助應該以省政府為主,當然也有部分國家和社會資金。

    4、重視生物技術專門人才培養。切實建立一套引進、培養、激勵和穩定人才的制度,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重點進行生物技術研究攻關,省政府應建研發基地。

    5、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從其他國家發展生物經濟的實踐中得到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6、重視科技倫理道德建設。從觀念和道德層面規范人們特別是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同時還應注重生物技術方面的立法工作,保護原生態物種安全,維護生態平衡。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武漢工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