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縣觀音鎮劉家灣村,一座座農家院錯落有致,一面面文化墻溢彩多姿,一派和美鄉村的圖景如畫鋪陳。彭家院、庹家院、博愛廣場、荷塘月色、風情河谷、牛郎織女院等特色景點星羅棋布,引人入勝,承載著劉家灣人的濃濃鄉思和幸福生活,彰顯著“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的實踐成果。
協商吸納群眾意見。觀音鎮委員工作站在縣政協的指導下,組織政協委員、分管鄉村振興工作領導、駐村工作隊、群眾代表等相關人員,同圍一張桌、共坐一條凳,積極開展“一線協商”,先后召開院場會、夜話會等協商議事會議50場次,參與群眾600多人次。組織專題培訓會3場,發放共同締造宣傳單350份,調查問卷220余份。征求群眾對村莊規劃、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和訴求140余條,群眾民主商議共建項目7個。把政府想做的告訴群眾,群眾想要的告訴政府,變“干部定”為“群眾定”。
協商激發共建熱情。劉家灣村通過協商建立群眾投工投勞利益鏈接機制,運用配套資金、以獎代補等方式,以群眾容易參與、樂于參與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由政協委員牽頭引導40多名村民在村級道路擴建、房屋改造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主動出資出力、投工投勞,共同建設和美鄉村。目前,已改造民居185戶,打造郎哥民宿、婚禮草坪等景觀點9處,文化廣場2個,安裝路燈160盞,新鋪游步道2000米,新建停車場4個,生態旅游公廁2座,建設排污管網6300米,人工濕地3處。
協商完善共管辦法。走近劉家灣村的村頭巷尾、農家庭院,處處顯露著整潔與干凈,這得益于“一線協商”達成的“共管”模式。該村通過協商制定“門前三包”“環境共清潔”等人居環境整治制度,采取黨員干部主動管、公益性崗位專門管、群眾輪流管等方式,由黨員干部、公益崗人員、返鄉大學生和社會領域志愿者帶頭,帶動群眾常態化管理維護村內公共文體設施、文化廣場、綠化帶等場所,變“干部管”為“大家管”,充分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有效解決了村級公共設施無人管護等問題。
協商優化共評機制。為了建立全過程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縣政協委員和劉家灣村村干部主動牽頭,組織相關群眾代表,通過研究討論形成共評機制,由群眾參與對項目建設、活動實效等進行評價和反饋,變“干部評”為“群眾評”,真正做到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同時,將群眾參與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積分制管理,事前明確評比內容與細則,事中組織以本村黨員群眾代表和理事會成員為主的評定團認真評比,事后將評選結果納入積分超市,用行動換積分,用積分換物品,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濃厚氛圍。
協商構建共享格局。劉家灣村通過協商建立“黨支部+市場主體+產業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集體資產出租+市場主體運營+農戶務工參與”的經濟發展模式,協商引進專業市場運營團隊,形成“農戶資產入股、集體打包出租、市場主體分紅返利再投入”的運營模式,持續打造知名旅游品牌,發展休閑旅游和觀光采摘農業,通過餐飲、住宿、吸納村民就業等多項舉措讓更多的群眾真正實現家門口增收致富。目前已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0萬元,農戶分紅30戶,每戶分紅達3000元左右。2023年9月,該村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4年1月,該村被授予十堰市景區型村莊稱號。
(鄖西縣政協 梅兵 談太鋮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