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參會的時候,要當好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宣傳員,當好湖北荊楚文化的自信者。我們40多位政協委員,就是湖北的40多位宣傳員,要講好中國故事、湖北故事。”
在2月28日召開的住鄂全國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在作交流發言時這樣說。
“省政協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每次進京參加全國兩會之前,都請省政府領導給我們介紹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讓大家準確理解湖北在過去一年做了什么。剛才聽了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各項要素指標,湖北這兩三年克難奮進,取得的所有成績都不容易。”熊召政說。
“我們是住鄂政協委員,首先是得湖北地氣之先。今天聽介紹是接地氣,到北京開會是接天氣,地氣、天氣交融在一起,就是風氣。”
“要知道得風氣之先是什么,要知道中央在想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我們的提案該寫什么,我們的發言要有天氣上的宏觀,也要有地氣上的根基。”
“去年我提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后來省政協給我一個任務‘全洪湖治理的問題’,這都是做水的文章,湖北是千湖之省,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發展責無旁貸,這是讓天氣和地氣相接的方面。”
發言中,熊召政講了“張之洞寫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兩個故事。
有一年,張之洞騎馬去黃鶴樓參加剪彩活動,走到半路馬受驚了,把門牙磕掉了,他捂著嘴仍要去剪彩,并當場寫了一副對聯:“昔賢整頓乾坤,締造先從漢江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亞歐遙。”
“締造”,也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創新,都是從漢江開始。今天的湖北,已經全國第七。湖北保住第七,追趕第六、第五,這個續航能力在哪里?還是在締造,就是在創新。
有一年,熊召政到湖南去看岳麓書院,書院有一副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熊召政問,這個對聯下面一邊還有五個字,哪兒去了?有人答,從上墻到現在,就是一邊四個字。
“惟楚有材,材滿江漢間,于斯為盛,盛于明清后。”熊召政說,明清后,湖南后來者居上,一度超過了湖北,但是荊楚文化之根還在湖北。后來者居上也是一種常態,即便在落后之時,我們的文化自信還應該在。
在一次世界各地學者參加的高峰論壇上,熊召政說,科技必須往前走,文化應該多向后看,文化是社會的定盤星,根基要穩。
“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湖北的締造,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候的楚文化,到‘登臨不覺亞歐遙’,穿過2000余年的歲月,其間,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一直舉足輕重。向后看、向歷史探尋,才能壘筑堅如磐石的文化基礎,深耕細作屬于我們自己的荊楚文化。”
去年有記者問熊召政,湖北怎么建設長江文化公園?他回答,心中要有一整條長江,不能說只有湖北最好。長江從發源地到入海口,每一站的風光和人文不一樣,上段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荊楚文化,下游是吳越文化,每一種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獨特表現。
2020年2月14日,當時在上海的熊召政感慨地寫下詩句“河上春光流不盡,前人憂患后人詩”。
他說,歷史的規律是把前人的憂患變成后人的史詩。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漢是英雄的城市,今天,我們還要保持這個傳統,堅持憂患意識,不懈砥礪前行,讓后人看我們在憂患和奮斗中寫下新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