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新春第一會’吹響了加快建成支點的號角,提出要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創新策源力。支點建設有了明確的路線,路徑清晰、指向明確,我們信心滿滿!”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
近年來,湖北聚焦聚力轉型升級,發展動能激越澎湃、加速釋放。全面實施“61020”全鏈條攻關,以武漢科創中心、漢江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科技力量矩陣加速形成,存儲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導遙一體化、人造太陽氘氘聚變等技術世界領先,去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9項、全國第二,李德仁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創新引領成為湖北發展的主旋律。對湖北科技創新發展的成績,童金南如數家珍。
作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委員會主任,童金南十分關注科研成果評價方面問題,包括關注評價標準如何兼顧量與質,應建立科研容錯機制等。他建議,進一步支持從長周期里培養創新成果,給創新更多的長線支持,尤其是要給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
童金南表示,現在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通常更關注的是成果的“量”,在這一指揮棒下,部分研究人員會將科研成果“切蛋糕”發表,這很容易影響研究的整體性,也很難讓學者對一個問題精耕細作,產生真正的原創性成果。對此,他建議針對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分類評價考核,很多基礎性研究學科,需要長期積累和反復驗證研究。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研究人員分類評價,保護青年學者的耐心和積極性,要兼顧過程評價。對于處于初創階段的研究,要有一定的鼓勵和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