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街張店村位于新洲區李集街東部,版圖面積3平方公里,人口1597人,耕地面積1100畝,丘陵地貌,土地貧瘠,抗旱條件差,農業投入成本高,農作物靠天收,稅改前大多撂荒。近十多年來大多農戶放棄農業生產而選擇外出務工來增加經濟收入,土地撂荒更加嚴重。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欲返鄉創業的武漢市政協委員、新洲區政協常委左國良,在多次調研張店村的情況后,成立了武漢光譜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決定在張店村投資開發武漢天嶺農谷項目,以“突出發展產業、營造造血功能、改善村灣環境、保障民生發展”為重點,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努力打造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
開發大格局
思路決定出路,實干創造未來。左國良經過深入調研,了解到張店村地處丘陵黃土崗地,適宜于林果種植,于是決定實施武漢天嶺農谷項目,以生態開發為宗旨,凸顯林果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文化、創意文化,建設集科技研發、果蔬種植、水產養殖、苗圃培育、生活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生態觀光園。規劃流轉面積5000畝,投資概算16000萬元。一期流轉面積544.2畝,已投資800萬元。
認準了的事情,說干就干。2016年8月15日,武漢光譜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9月動工,拆違退地、清障進場、劃界圍欄,開展土地平整大會戰,耕地抽槽、開溝起壟、田埂整合……每天挖機、推土機、拖拉機10多臺,滿負荷運轉,機器轟鳴,塵土飛揚,彩旗飄飄,熱鬧非凡。歷經四個多月,綿延起伏的丘陵上,一壟壟坡地,一塊塊稻田,高低錯落,生機盎然,好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7米寬園區主干道3公里,環湖路2公里,10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初見雛形,奠定了生態旅游景區的基本格局。
張店村荒山坡地多,農業生產用水奇缺,水源是制約農谷項目發展的瓶頸。公司整修水庫,保水蓄水,擴容10萬立方米,總庫容已達50萬立方米。打井185米沒有找到水源,也沒有挫敗公司員工找水的決心。幾經失敗,鍥而不舍。邀請地質勘探及水利專家,最終勘測到一處地下20米有6米厚沙層的水源點。多方會商,確定周密安全的挖井方案及應急預案,用兩臺挖機在取水點200平方米范圍內挖井。經過20多天高溫酷暑下的奮力拼搏,一股巨大的水流在大型水泵推動下,噴瀉而出,在場村民和工人與飛濺的水花同時沸騰,唱響了一曲戰天斗地找水源、定叫崗地換新顏的英雄壯歌,從根本上改變了張店村靠天吃飯的局面。
產業大視野
天嶺農谷項目呼應武漢賞花經濟發展戰略,對接李集桃花節、荷花節,與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四川宗富果業進行技術合作,聯手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可游”的“百果園”。枇杷、柚子、櫻桃、黃梨、彌核桃、長果桑、美國紅冠桃、蓮藕……,一批質優暢銷的特色林果綠滿村灣,花開張店。昔日荒山坡嶺、漏沙田、黃泥地如今有花有果,瓜果飄香;昔日的垃圾堆、臭水塘,現在變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漫步園區,如置身畫中,讓當地群眾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
農谷堅持大產業從小產品做起,從精致化做起,面向中高端,輻射大市場。農谷姓“農”不惟“農”,在“谷”不在“農”,是產業之谷、綠色之谷、創新之谷和富民之谷。公司籌劃發展電子商務,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線上線下“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幫助采購商找貨源”,規劃建成農產品電商物流中心。園區實行全生態農業種養殖,拒絕農藥,生態種養,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生態飼料肥料基本自給。上百畝水面,兼顧水層、食物鏈,采取自然生態系統養殖法進行特色水產養殖。荷花田實行水產品與蓮藕共生互利養殖。高品質果疏采摘園擬使用智能溫室鋼構大棚,冬暖式大棚應用微噴澆灌、微生物殺菌等技術,有機蔬菜基地采取測土配方施肥、燈光物理滅蟲等技術……讓人切身感受現代生態農業的無窮魅力!游樂園、科普園、親子采摘園、農事體驗園、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國防教育訓練基地……鄉村休閑旅游在這里絢麗綻放!
攜手大合作
合作成就事業,共贏創造輝煌。農谷項目合作采取“公司+村+專業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公司負責資金投入及規劃設計,村以集體土地入股,合作社負責村民勞務派遣、產品購銷,對農戶實行“你不種,我承包;你想種,我來教;你種了,我來銷;種和肥,我來掏”。農戶可反租倒包,免受灌溉、施肥、銷售困擾。還可通過網上、線下、現場認領等形式,讓城里人來這里認領租地、認領微菜園,他們可以帶著孩子來這里體驗種菜的樂趣,品嘗自己種出來的健康、有機、綠色蔬菜。
荒蕪多年的土地派上了新用場,“種地不掙錢,有地無人種”在張店成為歷史,沉寂多年的黃土地煥發華彩新章。村土地流轉租金每畝每年400元,每三年在原承包租金上上調10%,租金直接到戶。村級除享受集體土地租金外,收取公司流轉土地每畝每年50元資源管理費,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還可享受土地分紅,或協商公司贊助村集體公益事業、精準扶貧。
流轉土地農戶,既是公司合作方、合作社的主人,又是拿工資的工人,每年至少有3種渠道的經濟收入:一是土地租金;二是國家對土地給予的部分補貼;三是園區打工收入。一期栽種樹苗、修建農業設施2個月每天用工60多人,日常除草施肥常年用工不斷。技術工人也是本村村民。據了解,在園區常年打工受益27戶82人,而且進入園區的都是55歲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力,最大的年齡72歲,有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力的問題。“我把1.5畝土地租給公司栽果樹,我自己又到園區打工,一個月能掙1600元。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啊。”64歲村貧困戶施玉娥高興地說。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新洲區、李集街的支持下,左國良正在醞釀打造眾籌眾創眾智平臺,招才引智招商引資,以高端設計,全新理念打造大型綜合性生態休閑旅游農業示范園,現正著手安裝視頻攝像,修建冷凍冷藏庫,完善水電路配套基礎設施,變壓器增容等。我們欣喜看到,勇于擔當的政協委員左國良讓荒山坡嶺變成金山銀坡,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了高歌猛進的民生曲。
(武漢市新洲區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