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2月17日,黃鑫出生在陜西省商南縣一個普通的家庭。1948年畢業于湖北省第八高級中學,1949年8月參軍,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后考進華中師范學院,畢業后,在湖北省財經干部學校、省教育廳工作;1959年調入竹溪縣一中任教至1989年離休。曾任縣政協一至二屆副主席、第五屆湖北省政協委員。從1957年至1986年,他先后18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終于在59歲時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一生的夙愿。他先后榮獲湖北省政協“四化作貢獻先進工作者”、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班主任、湖北省勞動模范、湖北省模范班主任等殊榮。
入朝作戰促使他領悟到知識的重要作用
參軍之后,部隊從湖北調往東北,步兵改為炮兵,準備入朝作戰。那時的武器落后,高射炮連敵人飛機的邊都沾不上,后來有了比較先進的大炮,可官兵文化素質低,難以發揮武器的威力。部隊改裝后開始突擊學文化,黃鑫因為是高級中學畢業,被選中下連隊當教員。在坑道里,他們也不分晝夜搶時間補習知識,還把炮彈箱拆開當黑板,當課桌椅子,戰士們如饑如渴地認字、學數學。隨著部隊文化素質的提高,現代化的武器作用發揮出來了,不僅部隊戰斗力提高了,他也悟到了知識的重要。這段經歷促使他回國后去上師范大學,選擇了從事教育事業這條人生之路。
當時的家在武漢市,姐姐、姐夫在省里一個廳工作,姐夫又是管人事的領導,自身優勢和種種客觀理由都可以使他留在省會武漢,但這些并沒動搖他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決心。他同其他同學一起給團中央寫信,申請到新疆支邊。團中央復信說沒有支邊名額,他又在分配志愿一欄填報去恩施,后來服從組織分配來到了當時被稱為湖北“北大荒”的竹溪。人是要有信仰的,黃鑫的信念就是:“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一切,我的一生應該由黨來安排。黨叫我干啥就干啥,就干好?!?/p>
瘋狂的年代里他絲毫沒有動搖過信仰
竹溪,這個讓他滿腔熱血熱愛的地方,這個讓他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奉獻的地方,這個讓他的歷盡了艱辛曲折的地方,在“四人幫”垮臺前的18年里,黃鑫算是“老運動員”了:在“小四清”運動中,他是“開除留用”的對象;文革初,他是第一批進牛棚的“黑幫”,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和“現行反革命”;70年被下放到農村勞動,72年“從寬”處理回到一中負責校辦學農基地管伙食,后因缺老師講課才讓他重新走上三尺講臺。1976年秋,年近50歲的他才走進婚姻殿堂。1982年8月,他的“歷史”問題宣布終結,此時,他已是滿頭花發之人。
他有無數個機會離開竹溪:宜昌市兩個學校的校長已為他安排好住房,給他的妻子也預備了工作崗位,并親自來接他。優越的城市和優厚的安排,沒有動搖他既讓他恨又讓他愛的竹溪。竹溪一中的師生之愛、同志之愛象一根黃金般的鎖鏈,把他緊緊捆住了。他終身難忘在腿上長瘡還要每天罰站,徹底絕望時,同事們偷偷給他送飯、提水;學生們見他這個“黑幫”投射來的是溫和的目光,有個不知名的學生兩次把搗好的草藥悄悄放在他的門口。他無法忘記,荒唐的年代千百個家長對他投來的期待目光,千百個學生投來戀戀不舍的目光,為了這些自然流露的愛,他的內心產生了愿把一生獻給竹溪教育事業的深厚情結。
年年月月,為了教好學,他不僅努力教好自己所擔任的課程,還經常注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各科老師協商安排補課時間。他犧牲了多少個星期天和寒署假,自己都數不清了,沒回過武漢看望老父親,甚至得了肺病不得不割除了一葉肺,拆除了兩節肋骨也沒耽誤過一次課。他嚴謹治教在竹溪一中是出了名的,他常說:“老師沒有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是不行的,面對學生不只是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關系,作為教師要想常教常新,胸中應有豐富的知識之源。”他深鉆教學大綱和教材,無論天晴下雨還是節假日,他總是最早到校最晚離校的人。30多年的教學生涯,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深鉆教材、編制講義、選編習題,寫下了15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2本教案、140余套復習資料。
愛,是黃鑫當班主任中最耀眼的地方。他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從而贏得了學生對他的敬愛。1982年,一位姓譚的學生突然病了,家庭很困難,無錢看病。黃鑫知道后,親自領他到醫院看病、抓藥,還把藥煎好后催他喝,一直照料這個學生的病好為止。在學校的秋季運動會上,有的學生病了吃不下飯,他就在家里熬好稀飯放進白糖,送到寢室里。他不僅是名師,更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無微不至關心、關愛著一屆屆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慈父般的情懷,使黃鑫教學成果顯著,一屆一屆的學子成為竹溪的驕傲。他所帶的慢班成績超過了快班,所帶的復讀生班的學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學。
為政協組織建設他竭盡所能
1983年3月,在政協竹溪縣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上,黃鑫當選為副主席,他在政協副主席的履職要求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上尋找結合點,竭盡所能地為政協組織獻計出力。為了解決南山地區初等教育問題,他帶病帶領縣政協教育組的委員赴向壩、桃源、天寶、泉溪、匯灣等7個鄉鎮34個村、5個教學點進行為期10天的實地調研,之后提出南山鄉鎮在辦學上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管理上充分發揮兩個積極性、擴大山區鄉鎮師資力量等建議,并指出要辦好初等教育,要避免只抓重點學校、而忽視一般學校,只抓城鎮、而忽視農村傾向。這些建議很快被縣政府批轉由教育主管部門落實,促進了全縣普及初等教育達標工作,基本實現“無盲縣”的目標。
解決職教“辦學難”也是他關心的大事。八十年代,為了實施科教興國、科技興農的重要戰略,提高全縣勞動者素質,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在縣委、政府的指導下,縣教育部門興辦了三合職業初中和二中職業高中各一所,但是效果卻強差人意。一是招生難。兩所學校所招收的學生數量只占辦學能力的30%;二是就業難。學生畢業后,就業率僅為5%;三是經費難。學校開展教研活動缺資金投入。他帶著問題組織委員到兩所職業學校“會診”。通過深層次的調查和有針對性的研究,發現“專業設置不對口、部分政策未落實、學校與社會相脫離、就讀與就業不銜接”是辦學難的根源,于是提出了“專業設置上農工并舉、學制上長短結合、體制上縣鄉共管、政策上狠抓落實、利用校辦工廠和實驗基地創收”等。同時,還到勞動、人事和教育部門走訪座談,疏理暢通職校學生就業的渠道,督促有關政策的落實。通過認真細致的工作,不僅使兩所學校擺脫了困境,年底還受到了省教育部門的表彰。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