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瓢潑的大雨在羅田上空不知疲倦的傾倒。435毫米的降水,945位鄉里鄉親,70戶還住在土坯房里,還有34戶五保低保家庭……一組組扎眼的數據,一股腦的堆在勝利鎮邊遠的瓦學村。
鄉里鄉親現在過得如何?土坯房能否經得起暴雨的考驗?老弱病殘的他們是否已經安全轉移?
暴雨還在持續,時間一分分過去,雨情就是災情,災情就是命令!帶著組織的重托,心系群眾的安危。我沒有絲毫耽擱,乘上疾馳的汽車,目標直奔瓦學村。車到洗兒嶺,暴雨依舊,天已漆黑。山體滑坡掩埋前行的道路,車輛無法前行,距離瓦學還有40多里路,村里電話依舊無法接通。
怎么辦?山的那邊是受災的群眾。走,義無反顧的走。冒著大雨,摸黑繼續前進,行至楊家畈村吳家河時,猛漲的河水使得漫水橋水急浪高,根本無法通過。
怎么辦?肩上擔的是防汛搶險的使命。走,勇往直前的走。不時而至的山體崩垮,隨時下落的巨大滾石,不知深淺的泥濘道路。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冷雨在深夜冰涼刺骨,一浪高過一浪,大雨一直在下。
手拉手、肩并肩,一步一步挪動,眼中只有危難中的瓦學村。一身泥、一身水、一路疾奔,只為心中的使命。
暴雨中,步子稍微邁大一點,就有可能被沖走,我第一次感覺生命在自然災難面前的脆弱,第一次感到如此害怕,如此恐懼,如此接近死亡。
在驚險中,趟過河,回頭望望河水,我們隊員都半天說不出話來,雙腿不停的顫抖。
山高坡陡,草深林密,扯著樹枝,艱難前行,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來。經過近7個小時的冒險跋涉,趕到瓦學村時已是凌晨1:30。
事后有同事問我“是什么讓你如此拼搏,把生命置之度外?”
說真的,當時真的沒有想這些。當時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抓緊趕到村里,那里有我受難的鄉鄰。
此時的我們,早已身心俱疲,但是我們沒有片刻休整。第一時間找到統戰部駐村第一書記郭磊了解受災情況后,對轉移群眾工作進行部署。在村小學設立集中安置點,把需要轉移的危房戶群眾轉移到此。對親友有堅固房屋的住戶采用投親靠友的辦法轉移安置。
第一戶我來到67歲的五保老人商善元家,推開虛掩的木門,家徒四壁,雨水滴滴答答的此起彼伏。低矮潮濕的土坯房中,老人呆坐在房里,身體不停的顫抖。看到我們進來,平日堅強的老頭放聲哭了起來。淚光中,透露出老人的孤獨,無助和自卑,他擔心無人接納和照看。此情此景,我的眼淚也是奪眶而出。我們請老人去集中安置點,告訴他我們會安置好他的生活。老人擦干眼淚,收拾行李被褥,隨我們到了安置點。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挨家挨戶組織轉移。當我們安置好蔡春峰一家四口時,已是早上6:00。
雨還在下,轉移安置群眾的任務依然緊迫而繁重。47歲的熊德職患有間歇性精神病,獨居在土坯房中。當我們進門時,他無助的神情有些消退,平添了一絲欣喜。他笑著問我:“丫頭今年十好幾歲了吧?”女人的敏感告訴我,他也許是看到我想起了他非常在乎的一個人。原來,他平日里最疼愛侄女,他的確是想到他的侄女了。我順勢挽著他的手告訴他:“你這房屋很危險了,不能住了,你丫頭叫我帶你到安全的地方去。”他一聽這話,滿心歡喜地跟我們去了集中安置點。看著他的樣子,一股暖流在我內心涌動。我想,大災面前,親情關懷是多么重要!我們要把受災群眾當成我們的親人,維護他們的生命安全,保障好他們的生活。
在工作隊和全村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對全村土坯房、地災點、沿河、臨山等所有存在隱患的地方進行了拉網式的排查。順利完成集中安置39戶53人,分散安置45戶86人。有4戶在人員轉移后房屋垮塌。這讓我至今還心有余悸,要不是轉移及時,這4戶7名群眾的生命也許就不保了。
“生命第一,生活第一”,這是黨的重托,更是黨員干部的良心。我們一邊抓轉移,一邊抓搶險。確保“不倒一壩,不死一人”。
3日上午9:00,巡查發現老屋坪大塘水位暴漲,塘壩大面積垮塌,溢洪道堵塞,山洪瘋狂涌進,險情十分嚴重。一旦潰堤,雷家塆的40多戶人家,150畝的良田頃刻將遭受滅頂之災,后果不堪設想。由于電話不通,村民又住得分散,我和村書記商議,趕緊分頭去村里找人搶險。不一會兒,27名群眾自帶工具,編織袋和彩條布,投入到大塘搶險之中。大搪險情基本得到控制,可雨在下、水在漲!“必須把塘剅打開”,我當機立斷,村民二毛也自告奮勇。可是,塘剅深淹水下,雨水又急,二毛的安全怎么辦?于是,我叫人趕緊找來繩子,系在二毛腰上,才提心吊膽地同意二毛下水。當二毛打開塘剅,平安上岸,我懸著的心才放下。
在險情面前,像二毛這樣不顧個人安危的群眾,讓我肅然起敬。然而,也有一些群眾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卻讓我當場“發飆”。雷家塆有11戶群眾的樓房建在地災點上,其中有一戶的房子因后山滑坡,沖穿了墻壁,山體垮土從屋后沖到了房前。更讓人揪心的是,山體緊逼房屋的后墻,而且山體上出現了30多米長的大裂縫。在如此險情面前,幾戶群眾卻稱“還離得遠呢”,經我們反復做工作后仍不愿轉移。我幾近崩潰,哽咽地抬高嗓門,“你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孩子的安全考慮啊”,那幾戶群眾這才同意轉移。我知道,房子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可是,與生命相比,與家人平安相比,一切都是浮云。
作為黨員干部,要把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不變的宗旨。
21天,沒菜吃,泥沙水煮的稀飯泛著黃色。沒地方洗澡,沒衣服換,我餓過,累過,恐懼過,也哭過。
21天,我看善良的鄉里。為了保衛河堤不顧個人安危;為了搶修道路,放棄自家良田。
21天,我見證了瓦學村抗洪搶險的全過程。從洪水肆虐,屋倒田毀到復災搶種,家園重建。
創傷在撫平,希望在升騰。人在希望就在,人在勝利就在!
(羅田縣政協委員、縣臺辦主任 朱桂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