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新洲鄉中心學校教師——張玲,看上去就和普通的年輕女教師一樣,知性而充滿青春的活力,但是提起最讓她驕傲的事,她說:“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能將國家的惠農政策、農業技術帶給群眾,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散發自己的一點光和熱,我體會到了快樂?!?/p>
張玲老師的幫扶對象是新洲鄉魯溪溝村8組的桂緒厚,其孫子桂前煒是她的學生。他們住在離村委會十幾里山路的半山腰上,交通很不方便。她了解到,桂緒厚的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老兩口年紀大身體又不好,生活很困難,11歲的孫子桂前煒還要由老人照顧。第一次去桂緒厚家里,老人指著屋外養蜜蜂的空籠子和墻角幾只病怏怏的小雞崽給張玲看,說他也曾嘗試養雞、養蜂來增加家里的收入,可是卻總不成功,飛的飛了,病的病了,活下來的少,連本錢都收不回來。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個典型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家庭,看到老人那力不從心滿是皺紋的臉,深切的體會到老人生活的不易。
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呢?一連幾天,張委員都不能安睡,她知道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師,雖然無法給他們太多資金和物質的支持,但是自己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有用的技術知識,多關心孩子,盡其所能為他們的生活提供幫助啊!回到學校后,她在網上查詢了農村養蜂、散養雞的相關資料,自己先學習起來。通過大量知識的查閱和收集,她了解到養蜂選擇場址關鍵要背風向陽,地面清潔干燥,不宜建在低洼潮濕處,更不能建在高壓線下;夏季通風防熱,秋季防害治螨,冬季留蜜越冬,這些看似簡單的理論知識,都是養好蜜蜂的方法寶典。她趕忙跑了幾里山路到桂大爺家,把這些知識詳細講給了桂大爺聽。他半信半疑:“閨女,你一個沒種過地沒養過牲畜的女娃子,說的這些真的有用?”張委員笑了,把到鎮上獸醫站買的小雞防治藥品也遞給大爺說:“別人家能養好,咱們也按這法子試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桂緒厚按她說的方法,給小雞換干凈的盒子喂溫開水、喂食、拌藥,換干凈的雞舍。幾天后,她終于等到了桂大爺讓人帶來的話,“那些方法還真管用!小雞們都有精神了?!?/p>
桂前煒看到張玲卻總是很拘束沉默,不說話,也不收她送的學習用品。身為母親,張玲知道對留守兒童要有更多的耐心,她一方面和桂前煒父母取得聯系,讓其父母經常打電話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另一方面課后經常找他聊聊天,關心他的學習、生活情況,不時給他一些小禮物,慢慢孩子和她熟悉,什么都愿意和她說,心的距離拉近了。同事們也很支持張玲的幫扶活動,其他科目的老師對桂前煒也是多多鼓勵,讓他擔任了班干部,幫他樹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加強和同學們的交流。時間不長,班主任告訴張玲,桂前煒變化很大,上課敢于舉手回答問題,成績也進步了不少。看到桂前煒終于褪下了與年齡不符的沉默,又露出了純真的笑臉,她由衷地感到高興。
張委員總說,在幫扶的路上遇到了很多難題,但她并不是一個人在努力,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愛心是可以傳遞的。今年三月份,新洲鄉政協聯絡處聽了張玲的幫扶計劃后,很是支持,政協聯絡處主任積極和魯溪溝村支部書記協商,為桂緒厚爭取到1.5畝經濟林來發展核桃種植,為這個困難家庭帶來新的創收途徑。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人們都知道獲取別人的東西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開展幫扶活動,幫助了別人,不僅讓張玲實現了委員的價值,也收獲了快樂。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陳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