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為這個信念,身為致富能人的他毅然在群眾期盼的目光中當起了全村人的“家”。 在他的帶領下,村集體從負債40多萬元變成年有盈余,201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8000元,先后被評為黃岡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黃岡市經濟發展20強村。他,就是麻城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張家畈鎮項家畈村黨支部書記項志俊。
項家畈村地處偏遠山區,總面積18.6平方公里,有農戶486戶,村民1802人。過去是一個村級組織軟弱渙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窮村。近十年來,在村黨支部書記項志俊的帶領下,因地制宜,創新思路,堅持資源開發與資產運營并重,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良性發展的新路子。項志俊多次被評為麻城市“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優秀共產黨員,說起村里的變化,農民們都豎起大拇指,連聲夸贊項書記凝聚人心,黃土變金。
1982年,項志俊告別了4年的軍旅生活,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項家畈村。他發現,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讓家鄉發生著變化,農民期盼改造住房,有些人還做著樓房夢。但是,農村沒有過硬的泥瓦匠,更沒有蓋樓房的磚瓦。于是,他聚攏10多個農民兄弟,成立了東山建筑安裝有限公司,自己擔任總經理,帶領著一幫窮苦的農民兄弟闖市場。憑借專業的技術水平和獨到的領導才能,公司贏得了市場,規模逐年壯大,相繼辦起了免燒磚廠、灰沙磚廠、預制件廠,在崗職工300余人,年產值2000余萬元,利稅100余萬元。項志俊成了遠近有名的老板,他手下做過工的村民也都過上了小康生活,16家特困戶還清了債務,蓋起了樓房。
2002年,正當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此時的項家畈村,負債46萬多元,干群關系緊張。他堅持“制度興村”的原則,從建制度、搭平臺入手。制度是人制定的,也必須有人執行。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子成員行得正,帶頭按制度辦事,制度才能產生出穩定性、根本性、長期性的積極作用。班子成員在組織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在帶頭執行黨的制度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示范作用。他牽頭制定了《黨支部工作制度》、《組織生活會制度》、《黨風廉政建設制度》、《村民委員會工作職責》、《村規民約》、《村支部、村委會集體議事規則》、《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等,要求班子成員以身作則,模范地帶頭遵守和執行制度。
他堅持“能人治村”的原則,聚人才、配班子,強化措施育能人,政策激勵扶能人,搭建平臺用能人。針對能人本身具有一定先進性和代表性的特點,不斷強化提高能人帶頭致富的能力和本領,加強培訓,為能人充電,鼓勵能人發展優勢主導產業,使能人大戶先富、先強,有力地增強了能人大戶自身的“能量”。根據能人的能力特長,積極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能、發揮作用的舞臺,堅持在好人中選強人,在強人中選能人,選準選好帶頭人,為能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把幾名素質好、懂經營、善管理的優秀人才選進村“兩委”班子。新一屆村“兩委”上任后,結合全村實際制訂出“做大林特產品、做強建筑建材、盤活閑置資產、進軍服務行業”的發展思路,一定十年不變。
項書記總是告誡班子成員,作為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從入黨的那天起,就應該知道,入黨就意味著多奉獻、少索取,尤其是擔任村干部,更應該用好自己的權力帶頭多為百姓謀福利做貢獻,不能過多計較個人得失和個人利益,更不能夠以權謀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共產黨人的本分。從范仲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魯迅的“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奉獻;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為絕大多數入謀利益”,也是奉獻。黨員干部要多奉獻少索取,一名黨員做一面旗幟,一名干部做一根標桿,樹立了為民致富、實干興村的良好形象。一番硬措施后,該村建成了一個團結干事的班子,找到了一條加快發展的路子。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看支部?!贝妩h支部書記是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帶頭人,是黨員、群眾和農村發展、穩定的主心骨。項書記深深懂得這一點。
為了改變落后面貌,項書記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做到多跑路身到,多傾聽心到,多解難情到。村里原有一處林場,由于管理不善,雜木多,用材林、經濟林少,加之不通路,少有的用材林、經濟林也變不出錢,經營方賺不到錢,村里也沒有收入。項書記覺得林場改造好,有很大的升值空間。2005年,他決定改造林場,實施退耕還林,他投資10多萬元修通了機耕路。路修通后,山上的林木立馬升值,10多戶農民翻出老賬,要求退回林場面積,項書記一家一戶地做工在,一次不通就兩次上門,兩次不通就上門三次,直到做通工作為止。他吃住在工地,半個月沒回家,理清了債權債務,妥善處理了遺留問題,對“老戶”按每年每畝100元的標準給予補償,大家覺得很劃算,林場改造畫上圓滿句號。2007年他在林間栽種油茶、藥材,2009年他投資100萬元養牛羊。如今,林場每年向村上交8萬元。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忙著致富增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經濟杠桿的無形調控下,集體經濟卻漸漸被忽視,“群眾腰包鼓了集體水缸干了”的現象日益嚴峻。項書記從有效利用集體資源入手,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培養集體經濟,助推農村發展。他堅持走資源開發與資產運營并重之路,依托村建筑建材企業較多的優勢,多次組織全村泥瓦匠舉辦技術培訓,帶動100多戶農戶參與建筑建材行業創業致富。依托村里山林面積較大的優勢,積極發展板栗、油茶等林特產品,按照自愿互利、公開公平的原則,充分發揮黨支部、村委會的凝聚力和帶頭作用,由村支部牽頭,整合資源壯大力量,建立集體經濟經營和管理運作模式,依托政府扶貧開發項目,農民以土地入股,投入不足部分鼓勵具備經濟實力的個人出資入股,按照出資和投入土地的多少計算其所占股份比例,按股份分紅。集體所得收益用于興辦集體公益事業或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推薦有經營管理能力的人全面負責經營管理,健全機構,建立制度,規范管理,近年來全村共發展板栗2000畝、油茶1950畝。
依托本村臨近鎮區的優勢,鼓勵支持村民參與商貿服務業。項志俊意識到,商貿服務業對于滿足消費需求,加快城鄉一體化,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商貿服務業發展,可以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協調發展,能順應消費升級,擴大勞動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生活需求。在他的鼓勵、帶動下,全村現有資產過100萬元的大小老板86人,擁有私家車150輛。
農村的發展必須要有強勁經濟實力作為支撐。沒有經濟,發展就如一席空談。因此,發展企業成為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為了培養企業快速發展,村支部建立完善了合作的常態化機制,了解周邊的環境、困難,了解群眾的需求、渴盼,盡全力調動村里有限資源力所能及地尋求出路。他借鑒經營企業的理念,以閑置村小學入股創辦麻東第一所民辦學校振東學校,村集體年分紅6.5萬元;以土地入股與鎮中心學校創辦蔬菜大棚基地,年分紅2萬余元;興建供水站兩座,在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的同時向學校及周邊廠供水,年收入達到2萬余元;將臨街鋪面裝修后出租,每年收入2萬元?,F在,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40萬元。
項志俊覺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應該努力發掘農村發展潛力,合理規劃、樹立模范、創造典型,做好帶頭示范作用;更要加強與村民的實際合作,促進農村團結和諧。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要從知識、技術、生產、發展等多個環節與村民開展合作,努力運用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帶動農村逐步實現技術革新,逐步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強村夢圓了,他又做起了富民夢。
一直以來,項書記總是考慮怎樣讓村民的生活變個樣,但苦于沒有資金?,F在,村里有了經濟支撐,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夢有了成長的土壤。為了徹底改善全村面貌和村民的居住環境,他四方奔走,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決定“先修路、再改房、后改善環境”。公司發展壯大了,他不忘回報鄉親,致力支持公司參與新農村建設。他總是說:“公司是靠村民發展起來的,不能忘本,要回報大家,回報社會,要讓鄉親們都富起來。”
項書記感受最深的是,上世紀90年以來,農村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很多精明的農民利用快速的交通工具,東串西跑,從事農產品銷售活動,鼓了自己腰包的同時也打通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在他的倡導下,近年來共籌資500多萬元,發動群眾修通28.6公里水泥路。2010年,全村在全鎮率先實現了通組道路全面硬化,讓村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路通財通”的現實意義。
路通了,配套設施要跟上。項志俊認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上任以來,他一直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生產力、調整農業結構、活躍物資交流、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他請來專家,制定規劃,明確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穩步推進,避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做到節地、節能、節水、節材,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與產業發展規劃密切結合,促使農民持續增收。2006年,他投資20多萬元興辦自來水廠,讓全村家家戶戶喝上放心的自來水;2007年,塆塆進行低壓網改;2007年,他投資50多萬元,建起了曹溪山避暑山莊,吸納了3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2011年投資50多萬元,17個組都有一口當家塘;2012年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他又請來設計院為村民“量身”設計房型,新建沼氣200戶,改廁180戶。同時為了扶持村民改建房屋,他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扶持政策,對按照規劃建造新房子的,每戶給予1000元的補助。
如今的項家畈村,塆塆通公路,戶戶建樓房,院內花成片,路旁樹成行。在村中心居民區,一條2公里的街道旁,點綴著30盞路燈,豎立著一幢幢別致的小洋樓,兩旁風景樹迎風搖擺,村民們也開始享受城里人生活……每當夜幕降臨,忙碌一天的村民或走到文化廣場和著喇叭里飛出的音樂翩翩起舞,滿滿的幸福在舞步中流溢。說起今后的打算,項書記說:“要讓有頭腦的人都當老板,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60歲以上老人的補貼更高,讓塆塆建得整齊漂亮,讓戶戶住得雅致舒服,讓山更青水更綠?!?/p>
(麻城市政協 丁谷良 盧世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