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似乎一刻都沒有停歇,總在不厭其煩地忙忙碌碌,不是在田頭地間與農戶交心談心,就是在項目工地里協調征地。他常說,人活著就是要活動,當干部就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會感覺到人生充滿樂趣,工作沒有份內份外之分,干事創業永遠在路上。他就是華容區第五屆政協委員陳禮明。
“牙齒也會咬到舌頭”這是陳禮明做群眾思想工作時常說的一句話。有時鄰里發生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就主動上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工作,辨明是非曲直,化解糾紛。2013年5月,陳禮明駐點廟嶺鎮廟嶺村,該村村民謝某兄弟倆為宅基產生分歧,險些大打出手,他了解情況后,就登門拜訪,分別與雙方溝通、推心置腹的交流,得知兄弟倆都是得理不讓人,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他的為人和真情讓兄弟倆茅塞頓開,終于握手言和,不再鬧別扭了。
俗話說,同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有時同事之間因工作瑣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見面不說話。陳禮明總是二話不說,找同事談心。他說,人無完人,十個指甲有長短,每個人都有缺點和過失,同事之間經常磕磕碰碰的,既影響思想情緒,又不便開展正常工作,幫助身邊同事學會理解、寬容的做人心態,“做大事者不拘小節”才是黨員干部的胸懷。就這樣,一些同事之間的小糾紛煙消云散。同事們稱,陳禮明是做干部群眾思想工作的潤滑劑。近年來,陳禮明解決鄰里矛盾糾紛上百起,他與機關青年干部人人談心,幫助青年干部成長成才,經常與機關老同志促膝談心,交流思想,團結帶領機關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干事創業,共謀新區發展大計。
作為區政協委員,陳禮明經常深入企業、社區、村組開展視察活動,了解企業運行狀態、社區居民生活情況、社情民意及解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難題,并將視察情況撰寫調研報告和政協提案。
近年來,他每年都撰寫兩篇調研報告,反映政協提案5件,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2013年,針對紅蓮大道交通事故頻發,陳禮明委員提交《關于設置紅蓮大道交通標志的建議》提案很快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于2014年下半年落實完成。他經常帶領人大代表慰問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并與近50多名農村特困家庭結對幫扶,切實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為200多名青壯年解決就業難,并向社會提供就業信息100多條。
擔任政協委員期間,他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2014年4月的一次大雨天,中份村村民深夜反映因項目工地漬水,影響居民進出,又存在安全隱患。陳禮明得知情況后,以一個政協委員的強烈政治責任感,他覺得此事重大,連夜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迅速組織勞力清溝排漬,并設置安全警示牌,回到政府已是晚上12點鐘,他這才心里踏實多了。
走訪陳禮明委員,他說,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勵精圖治干為先,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尊重。作為政協委員,他心中時刻想著人民群眾,鄙視黨員干部與民爭利行為,工作上團結同志,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耐勞,勇于擔當,成為紅蓮湖新區的標桿。
(鄂州市紅蓮湖新區 吳美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