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勤奮刻苦的文化尋根者,三十余年不辭辛勞地從事著所鐘愛的田野考古工作;他是一位情深意篤的江夏赤子,用他的筆墨深情書寫著家鄉的靈山秀水;他是一位文化遺產的守望者,用他的執著讓塵封的歷史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上褶褶生輝。他就是江夏區政協委員、文博研究員、書法家祁金剛。
江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人文資源的靈壤沃土,獨特的湖山文化,是大自然的慷慨恩賜;豐富的人文景觀,是先祖們譜寫的壯麗詩篇。于是,一位從江夏這塊熱土上走出來的炎炎赤子,胸懷著對故土山川的熱愛和眷戀,爬羅剔抉,探賾索隱,辛勤致力于家鄉歷史的考證和研究事業之中,并最終碩果累累。
(一)考古證史
1962年,祁金剛出生于金口范湖鄉濱臨長江的一個江南小村,冥冥之中長江文明的基因滋潤著他幼小的心田。在這里他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到后來應征入伍,未曾想到的是他從小在江邊玩耍、習水的地方,后來從事考古工作后,卻在這里發現了多處五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址,也正是長江文明的開端。
駿馬辭天氣正豪,大鵬出水翅猶涇。1984年祁金剛結束了四年部隊生活,退伍回鄉。因其在軍報上發表過很多文章,且擅長書法,被區文化館聘用。也許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一種機緣,這一年全國開展第二次文物普查,文化館正缺人手,他被抽調到文物普查隊,負責普查資料的登記、整理以標本的清理歸類等工作。通過采集的標本發現了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石碑上那些鐫刻的文字深深的吸引著他,使他漸漸地喜歡上了“考古”這項工作。
1988年,為培養考古人才,武漢大學歷史系開設文博考古班,祁金剛通過成人高考順利進入了高等學府的殿堂,他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系統地修完了田野考古學所有的專業知識,為后來從事考古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武漢大學學成歸來后,祁金剛就擔任了江夏區博物館常務副館長,主持業務工作。期間他曾多次組織帶隊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等研究工作,并屢有重大發現。他的腳步基本上跑遍了江夏的山山水水,在區境內發現古文化遺存600余處,主持發掘的古遺址、古墓葬上百處,戰國、東漢、三國、六朝時期的大型墓葬數十座,出土國家一級文物10余件。山坡戰國楚墓出土了帶字竹簡填補了武漢地區的考古空白,湖泗古瓷窯的發現也填補了白云黃鶴無瓷窯的空白。由于其業務水平的不斷積累和提高, 1998年提拔擔任區博物館館長兼文管所所長,2002年又成為文博考古副研究員,2005年調任區文化局副局長,主管全區的文物考古工作。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他負責全區的文物普查工作,使得又有一批新的文化遺存又陸續地重見天日。2009年,他晉升為文博研究館員,入選由國家文物局批準的《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
(二)遺墨傳承
在田野考古一線辛勤工作的同時,祁金剛還將考古所獲,訴諸筆端,撰寫并發表了大量的考古論文,先后在《考古》、《文物》、《中國文物報》、《江漢考古》、《武漢文史資料》等多家社科核心期刊和專業刊物上發表了100多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和文章,得到業界同仁的高度重視與一致好評。2008年出版了他撰寫的研究江夏歷史文化的專著《江夏溯源》,這本書積累了他研究江夏文化20余年的成果。有專家評論該著從內容到形式,堪稱嚴謹完整的學術專著,傳之久遠的地方史志,是對武漢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同時榮獲了武漢市社會院社科類優秀著作獎。
與此同時,他還參與了《江夏區志》、《靈泉志》、《江夏黃研究》、《江夏史話》等地方史志的編輯和撰稿工作,2011年與方耀強等合著出版了《金口,中華名艦第一鎮》一書,更深層次地挖掘了金口這個江南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
耽于工作的原因,祁金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行走于江夏的靈山秀水,徜徉于江夏的古城新鎮,躑躅于江夏的阡陌街巷,留戀于江夏的古跡遺存,對腳下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對先民們創造的燦爛的古代文明崇敬不已。作為生于斯,長于斯,工作于斯的赤子,祁金剛倍受這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他總在試探著觸摸這一地域文化的源頭,觸摸自己生命的根系。自從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他參與和主持了江夏所有重大文化遺址、墓葬的發掘和整理,參與了江夏所有名勝古跡、文獻典籍的修葺與搜輯,遍閱了海內古今學人有關江夏的所有撰述。一種為故土歷史的沿襲承傳、歲月嬗變,而遺墨作注、樹碑立傳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心底油然而生。2000年5月,經他的努力探索和申報,《明楚王墓群》和《湖泗古窯址》兩處重要文物終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又將槐山磯石駁岸成功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將他對江夏歷史文化古跡的那份堅定、那份執著,都凝聚在這厚重的歷史遺存之中。
(三)文史資政
2011年被推選為江夏政協委員后,他深感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更重了,利用政協這個平臺,提出他對歷史文物古跡保護的意愿。2012、2013年撰寫的兩份提案《關于加強金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利用的建議》、《關于建設湖泗窯遺址博物館的建議》都被政協作為重要提案在大會發言。2013年他撰寫的《正在蘇醒的古鎮》被區政協推薦到市政協《政協論壇》欄目進行了訪談,在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因此他連續兩年被評為區優秀政協委員。
隨著一代名艦——中山艦打撈出水并陳列金口后,金口更是蜚聲宇內,成為舉世矚目之地,千年古鎮與一代名艦結下了曠世情緣,也給研究地域文化的祁金剛提供了一次匯集研究成果的機會。他與武漢社科院研究員方耀強等人合作,撰寫了《金口,中華名艦第一鎮》,該書從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文化神韻、兵家戰爭、名人軼事、中山艦魂等幾個方面對金口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論述,出版后好評如潮。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2011年6月,中山艦旅游區開園開放在即,祁金剛調任中山艦旅游區管理處,負責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和開園前的各項籌備工作。由于他的出色表現和引領作用,確保了旅游區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的各項籌備工作,為武漢文化產業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市領導調研時得到了唐良智副市長的充分肯定。
(四)墨苑拾貝
如果說考古證史,守望故園是祁金剛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注腳與符號,那么對中國書法藝術則是他窮其一生的藝術追求,也是得以怡情養性,詠志抒懷,悟道修身的不二載體。此間他翱翔于藝空,乘桴于瀚海,在書法藝術的天地里探奇攬勝,含英咀華,盡情地馳騁遨游,并終有所成,成為墨苑中的一位佼佼者。
當初學書法主要源于父親的教導和村里塾師的指引,報紙成為他練字最廉價的材料,學校出宣傳欄成了他習字的“責任田”,家鄉臨江小村的門戶上的春聯是他最早的“書法展”。時至今日,掐指算來,他斷斷續續地寫了幾十年的字了。在生命的各個時期,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祁金剛都始終矢志不渝在書法藝術的漫漫長路上不斷跋涉前行。有時哪怕工作再忙,事務再多,他每天都必須抽出時間堅持書法練習和藝術創作,或晨耕,或夕作,醉心于書香墨韻之中而樂此不疲。
書法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獨特藝術,古人流傳的碑帖浩如煙海,一般學習書法都從臨碑習帖開始,祁金剛也不例外,起初研習唐人的楷書,直至后來學習“二王”的行草,因都是自學,沒有名師指點,對古人筆法的精妙之處不得要領,但他仍在通往書法夢想的崎嶇山路上苦苦的追尋著。
2003年,他當選為江夏區書畫家協會主席,作為江夏書法藝術的領頭人,他深感自己的藝術造詣將與江夏的書畫藝術根莖相連,且重任在身。鑒于此,為得到更系統地學習書法理論和書寫技法,2005—2010年間他先后四次到北京參加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的臨帖班、導師工作室學習深造,先后得到了龍開勝、劉文華、洪厚甜等諸多名家的點撥,書藝大進。使祁金剛的書法藝術在幾年內得到了質的提升和飛躍,作品質量和藝術表現力日臻成熟,漸達上乘之境。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在書法藝術領域孜孜不倦的辛勤求學,祁金剛收獲了豐碩的藝術成果。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等大型展覽并有獲獎。2010年入選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優秀學員展;2010年11月入展全國首屆公安消防文聯藝術展,作品在首都軍事博物館展出;2009年入選中韓書法聯展;2007年入展武漢•拉薩書法聯展;在湖北省內,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入選湖北青年書法展、 書法篆刻作品展、楹聯書法展一等獎、武漢黃鶴群星獎等殊榮。
天道酬勤,不管是對故園的那份探尋和堅守,還是對書法藝術的追摹和傳承,以及對于政協委員職責的那份神圣相守,這些社會角色與他融為一身,也為他豐富的人生描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新的高度,新的起點,新的人生征程,我們更期待他以更高的奮斗目標,以更高的歷史責任為江夏文史傳承、書畫藝術以及參政議政作出更大的貢獻。筆墨千秋、流芳萬世,我們更期等他的文史和書法作品在江夏、武漢、乃至全國的舞臺上綻放出烈火金剛般的光芒!
(武漢市江夏區政協 趙卉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