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古驛新村擎旗人——記麻城市政協委員、中館驛鎮大堰村黨支部書記彭緒玉

2014-09-21 11:21:55  
字體大小:【

 

    在麻城市西南城郊12公里處,有一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人文厚重的鄉鎮——中館驛鎮。早在唐朝時期,這里就是官方驛站,商賈往來,賓客云集,盛極一時。


    在這千年的古鎮有一個古老的小村莊——大堰村,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大堰村總面積3900公頃,有6個村民小組,190戶,865名村民,800多畝耕地,人均收入6500余元。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不禁交口稱贊他們的村支部書記——彭緒玉。


學生娃當起了“村官”


    站在面前的彭緒玉,中等個兒,黑瘦黑瘦的。年已56歲的他,瘦弱中透著精明、干練。


    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館驛鎮人,于1959年8月出生于大堰村一個農民家庭。1975年,高中畢業后,他回家生產。村里的老書記看他年輕有文化,聰明勤快,就動員他到大隊部工作。他先后任大隊民兵連長、出納、村副主任。他腿腳快,每天都奔走在灣子間,奔走在田間地頭,走東村串西村。他吃苦耐勞,帶群眾上修水庫、河堤、渠道、106國道等工地,和群眾一起挑土、挖泥、搬石塊。他總是吃苦在前,沖鋒在前,常常挑著百十斤的擔子在工地健步如飛。


    1982年彭緒玉光榮地入了黨。1992年,他當選為大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30多年來,他扎根基層,服務農業,服務農村,服務農民,從一名普通的小“村官”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挑起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一方百姓致富的重擔,開啟了建設美好家園新的征程。


雄關漫道從頭越


    1992年,神州大地處處蕩漾著改革的熱潮。然而,位于大別山邊緣的大堰村,可以說是仍處于困窘的境地。村集體沒有企業,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少,集體債務達30多萬元。現實像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給彭緒玉和村兩委班子出了一個大難題。


    上任伊始,彭緒玉和村兩委一班人就苦苦地探索大堰村發展之路。他們確立了“全民創業”的經濟建設思路,開發各種渠道,引領群眾創業。他們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形成了務工、運輸、養殖等多產業齊頭并進、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


    全村860多名村民,勞動力500多人,勞動力資源富裕。村兩委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主動和市勞動就業中心聯系,加強村民培訓促就業。他們借助市政府的“陽光工程”進行勞動力轉移培訓,對在家待業的200多名青年全部實行免費培訓,鼓勵其走出家門,提升就業層次。一時間,大堰村村民打工成為時尚。有了一技之長,年輕力壯的村民們紛紛赴武漢、上海、北京、東莞……天南海北去打工。村民彭緒衛帶領近百名外出務工人員,自主承包工程,年創收260余萬元。在上世紀90年代,“打工經濟”撐起了大堰村的一片藍天,讓大堰村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彭緒玉又把目光聚集在大堰村這片土地上。全村占地3900畝,耕地面積800畝,還有大量閑散的荒丘崗,可以開發利用。他組織農民發展油茶產業,組織農民成立了“綠海”油茶專業合作社,由“投資股東+基地+農戶”的創新模式,組織農民開發了3000多畝的荒丘崗,并栽種了經濟作物油茶。2003年,參社的農戶已經達到了100多戶。油茶合作社的成立帶動了全村農戶創業的激情,也解決了大量不能外出務工的弱勢勞力的問題。


    在家的村民彭仲生、明國勝帶領30多個村民發展物流運輸、特產養殖,年創收130余萬元。村子里還成立了打樁專業隊伍8支,帶動務工人員120余人。村民許澤孝帶領近80人的打樁施工隊伍,活躍在湖南、江西等建設工地,年創收150多萬元。黨員彭緒滿帶領6家農戶養殖黑山羊,年收入12余萬元。


    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期,大堰村已有10多戶村民實現創業致富。在他們的帶動下,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200余元,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已越走越寬廣。


借得東風好揚帆


    進入21世紀,大堰村可謂占盡天時地利,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在這里交織成網,大別山火電廠,滬漢高速鐵路,武麻高速公路,三大項目在這里相繼落成。


    項目建設壓力很大。滬漢蓉快速鐵路和武麻高速公路建設拆遷涉及到4個垸子,占用40多戶村民住房,耕地面積40畝,灰場580畝。40多戶呀,不是說搬就能搬的事。他帶領四名支部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一次一次登門拜訪,耐心協調,直到村民同意拆遷為止。緊接著,他們為40戶村民搭建臨時住房。2009年秋天,秋雨連綿,許家洼村民10多戶搭篷子住,簡陋的棚子遮擋不住風雨,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彭緒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和村干部一起找領導匯報,商量還建用地,跑鎮土管所報批建房手續,找財政所落實村民征地、拆遷資金。一年后,他們為村民建起一排排經濟實用樓房。許家洼、戴家洼、婁洼垸,這3個小垸子的村民都整體搬遷出來,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安置。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緊臨著大別山火電廠,彭緒玉看著火電廠的煤渣動起了心思,他找來了投資商,村里出讓土地10多畝,共同投資120萬元建水泥磚廠。水泥廠每年上交村集體2萬元,帶動20多人就業,讓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既推進了循環經濟,又解決了煤渣堆積污染環境的難題。


    2010年,一個陌生人找到他,要求收購火電廠排放出來、漂浮在水面的“泡沫”。他一了解,這東西漂在水面是泡沫,撈出水面就成固體,學名“漂珠”,是優良的保溫耐火材料,市場供不應求。他與村干部一商量,成立了大堰村龍門沖興隆商貿有限公司,吸收成員22人,分生產打撈隊、協調隊,當年就賺了一筆,收入的10%作為村級收入。2011年公司產品過250噸,毛收入過百萬元。


    從2010年以來,興隆商貿公司每年向村集體上交5至10萬元,最多時15萬元。幾年間,村集體經濟慢慢發展起來。過去村集體債務30多萬,也全部還清了。


描繪新村美景圖


    如今,走進中館驛鎮大堰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靚麗的村莊。這里,通村公路平坦便捷,塘堰堤壩修建齊整,排排樓房儼然農家別墅。


    彭緒玉和村兩委班子從來沒有閑著,總在籌劃發展,為村民辦實事奔跑。前幾年,由于建火電廠占用了原來的小二型水庫,導致原有水可灌溉的800畝農田的水源沒有著落了。為了抗旱保收,他們決定重建水利工程。他四處組織資金40萬元,興建兩個泵站,從浮橋河西干渠引水,解決了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


    2012年,彭書記說:“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缺乏文體生活方面的場地和設施,要下決心建一個文體廣場,充實老百姓的文體生活。”他們多方籌措資金70多萬元,硬化地面,栽種景觀樹,配置體育器材,裝上路燈,高標準興建了一個40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還購買了服裝、音響和腰鼓,組建了40多人參加的健身舞蹈隊。


    村黨支部整合一切有利的資源,大力實施“民生工程”:投資80多萬元硬化了3.5公里的通村、通組公路,村級主干道實現了四通八達;投資8萬元,修建許家咀垸大橋,解決村民出行難;“三萬”活動中,村集體又投入資金20萬元,挖了四口“當家塘”;投資20多萬元改擴建村部和醫務室。


說起村里的變化,村里的群眾都說:我們村越來越漂亮了,我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們現在感覺真正有奔頭!


(麻城市政協委工委主任  程志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