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張瓊從遠安縣洋坪中心小學副校長調至遠安縣特殊教育學校擔任校長,轉眼已17年了。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干部,她都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做好工作。在特校工作的日子里,她面臨的是特殊的環境,特殊的孩子,特殊的教育,也從特殊的工作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提高素質,挑戰自我
自從普通教育轉型到特殊教育以來,張瓊始終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作為挑戰自我的目標,自我加壓。她堅持手語學習。從一名普校教師成長為特校校長,沒有因為工作環境的改變而畏懼,從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的第一天起,第一節手語課開始,就堅持學手語課程,從不間斷。不管是是上班還是休息;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是她學手語的老師。直到能和聾啞孩子交流了,也還在堅持。為了節省資金辦特教,幾年來,她與踏板車相伴。身為學校負責人,出門辦事,近處走著去,遠的地方騎車去,更遠的地方坐班車去,從未報銷過一張的士票。而經過多方籌措的資金,學校添置了健身器材、體育器材、太陽能、空調、電腦、電視機、辦公桌椅等改善辦學條件和辦公條件;還添置了衣柜、被子、衣服、鞋子、臉盆、水瓶、毛巾、洗衣粉、肥皂、洗發精、牙膏、牙刷、口杯、飯缽等日常用品和生活用品。如今,學生在校就讀,完全到達了“只要入學、一切全免”的目標,為全縣更多殘疾兒童享受義務教育提供了物質保證。學校始終堅持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確定了讓學生殘而不廢,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有一技之長的教育目標。學校長期重視素質教育的發展,并力爭辦出自己的特色。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下,創造出一個個喜人的成績:在全縣中小學生鳴鳳藝術節上,學生的書法作品獲4個一等獎和二等獎;在宜昌市特奧會上,獲得了5塊金牌、3塊銀牌和4塊銅牌的好成績。學生們9年義務教育畢業了,有的繼續到宜昌讀高中,有的自食其力,成為了一個個合格的勞動者。
改革教法,創新理念
近年來,張瓊注重研究學校管理的工作思路,抓重點帶一般,抓繼承求創新等一系列工作方法,推動學校管理工作達到最好效果。作為校長,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她卻從沒有因工作繁忙而耽誤學生的一節課,并把培養青年教師為工作重點來抓,為我校教研注入了新鮮血液。隨著特殊教育課改的深入,不努力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跟不上當今特殊教育的新形式,勢必會被時代淘汰掉。作為一名從普教轉型到特教的教師,張瓊每學期都閱讀大量的特殊教育教學雜志,隨時了解特殊教育改革的新動向,捕捉教學發展的新信息,掌握教學課改的新方法,讓“啟發式”、“愉快式教學法”、注重殘疾學生的個性發展等理念走進課堂。她先后多次參加了宜昌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的優質課競賽、骨干教師培訓;特殊教育國際高峰論壇等活動。并把自己工作中的得失總結成經驗,嘗試著寫了許多感想和論文,如《淺談特殊教育學校管理之我見》、《特殊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思考》等。
默默奉獻,燃燒生命
遠安特殊教育學校主要招收聽力殘疾、智力殘疾和輕度的視力殘疾這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部分兒童學前康復訓練。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上天剝奪了他們做一個正常人的權力。他們是一群可憐的孩子,他們絕大多數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可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更需要康復、培訓和學習,才有可能今后自立于社會。張瓊深知從事特教工作,要有百倍的耐心、慈母般的愛心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特教學校的教職工用他們的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愛的樂章。學校創辦十三年來,學校本著一切為了殘疾學生服務的宗旨,在生活學習中時刻關愛著這些孩子。多少個夜晚,值班老師駐足在學生床前,為他們蓋好被子;多少次堅持,老師讓聾童用手摸著他的喉嚨,口對口地教他們發音;多少回施予,教職工把家里的衣物和用品帶給那些貧困的殘疾孩子;多少個夜晚,老師護送著孩子來回往返于學校和醫院之間。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學生發病了,老師們會立即送往醫院搶救、醫治。他們的行為感動了中醫院的醫護人員,他們不僅主動幫助學生找醫生,還為學生免去了部分檢查費用。有好幾次打好點滴已經是深夜12點多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年來,張瓊先后被遠安縣委、縣政府、縣教育局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學生最滿意的老師”、“師德標兵”“ 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同時,作為縣政協委員,她非常注重政協知識的學習運用,善于團結人、聯系人,每年都提交有關教育、衛生等民生方面的提案,促進了一大批社會問題的解決……。
(遠安縣政協 郝明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