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心系群眾,體恤百姓,并堅守第一線,查民情,知民意,為民想;他和他的團隊一道經常進村入戶,為群眾耐心講解城市建設的法律法規,對居民宣傳發展的好處和意義;他奮力拼搏,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勤政務實、親民愛民的工作作風帶動了他周圍的同事,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為加快沙洋建設步伐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深深感動了當地的群眾,被百姓譽為為民愛民惠民的“親民官”,他就是沙洋政府辦協助城市建設工作的彭傳兵同志。
彭傳兵,1963年生于湖北省沙洋縣十里鋪鎮一戶普通家庭,1987年在沙洋勞動服務公司參加工作,擔任副經理職務,負責分管客運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將“開拓進取、刻苦鉆研、求真務實”當做自己的座右銘,認真學習并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立足崗位,勇于奉獻,各項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不斷開拓創新,奮發進取。他勤于鉆研業務,不斷提高自己分管的相關專業技術和業務素質,并用以指導工作,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逐漸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其突出的工作業績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廣大群眾的廣泛贊許與好評。歷年來他多次被評為單位先進工作者;曾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平安交通保民生”先進個人、連續三年被縣政府評為“縣先進工作者”。2010年獲“縣優秀政協管理委員”和“縣勞模”榮譽稱號,同時,縣政協號召全縣政協委員向他學習。
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愁,是彭傳兵熱心愛做的事情
作為一名政協黨員,他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與職責,時刻將群眾的利益與民心的所向放在首要位置來考慮,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認真化解各種矛盾,解決各種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為保社會穩定平安和營造和諧良好的發展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善于“排雷”,勤做排憂解難息事的“和事佬”。因為彭傳兵的親和力和良好的人緣,周圍有了家庭矛盾、鄰里不和、交通事故、土地紛爭、打架傷人等等糾紛,領導、同志、群眾都會請他出面調解,他常常對人說“別看這些事情有小有大,若不及時及早的處理,小事也會釀成大事,大事變成壞事”。所以,凡是民事糾紛調解的案件,他從不因其小而不為,不因其緩而不急,不因其難而回避。2011年5月中旬,沙洋城郊發生惡性交通事故,雙方當事人互相爭執不下,難以處理,彭傳兵以他的耐心、細心愛心、真心連續三天做工作,找朋友,托關系,兩面進行說服教育,最后終于將矛盾糾紛消融化解。
他勤于學習,努力成為發展建設的“明白人”。隨著沙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快速發展,拆遷工作就成了建設發展的瓶頸,成了最難干的工作,當領導安排他到沙洋城市建設開發負責拆遷工作時,他二話不說就同意了。工作期間。盡管身兼多職,但他以極大的熱情和鉆勁,進一步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和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由于他的勤奮和鉆研,他的業務知識得到很大提高,他用所學知識,很好的指導了城市建設拆遷工作。
“愛民親民,惠民保民”是彭傳兵的工作宗旨
做征地拆遷工作是難,但是彭傳兵有他的一股子堅忍不拔的韌勁和迎難而上的勇氣,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去做工作、干拆遷。工作之中,他是什么話都聽得進、什么事都容得下、什么苦都忍得了,真正做到了罵不還嘴,打不還手,頂著多方壓力堅持做群眾工作。他經常說:要搞好拆遷工作,發展我們的城市,就要沉下去,不戴官帽子,不端官架子,不打官調子,這樣才可以靠近百姓,貼近群眾,做好工作。他忠于職守,愛崗敬業,不畏艱難,腳踏實地,甘于奉獻,時刻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沙洋老城區有一處地勢低洼的地方,人稱“蚵蟆洼子”,是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三不區”,政府為了解決民生問題,招商引資開發建“金鳳凰”,彭傳兵受命做拆遷工作,他一家一戶的上門做工作,拉家常,問寒溫,訪民情,講政策,說好處,讓居民從長遠著想,想利好追求。有一馬姓居民是拆遷的釘子戶,人稱“螞蝗痞子”始終不配合,工作最難做,彭傳兵上門15次,和他做朋友,與他長談,還托關系找來馬某的親戚幫助做工作,按照政策全部給他落實補償,聯系熟人以最低價格幫他做裝修,功夫不負有心人,彭傳兵的所作所為終于打動了他,馬某不僅順利搬遷了,后來還積極幫助做其他拆遷戶的工作。
“ 遇難不退,克難攻堅”是彭傳兵的工作作風
彭傳兵工作作風嚴謹,勇挑重擔,總是把“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做自己的工作信條,對于上級領導交辦的工作,他善于創新思路,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同樣一個工作安排到他手里,他總能想法提高工作效率,堅決完成好領導交辦的工作。沙洋縣人民醫院整體拆遷工程是全縣人民群眾關注的大事,關系到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和老百姓就醫環境的改善,屬于公共事業建設拆遷,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新的醫院地址征地工作已經做好,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協助下,各相關部門聯動集中辦公做拆遷戶的工作,縣衛生局及醫院黨委也積極成立了工作專班,班子成員帶頭包聯到戶做工作,但由于拆遷戶的期望值過高,拆遷工作一直難以做通。眼看建設受阻四年,2011年底,縣政府安排了彭傳兵去負責沙洋縣人民醫院新址的拆遷工作。他知難而上,走訪群眾,了解實情,宣傳政策,聯系干部,頂嚴寒,犯酷暑,熬長夜,喝涼水,吃盒飯,一人一人的講,一家一戶的說,一點一滴的做,連續四個月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拆遷戶中的易大勝兩老,身體有病,對拆遷工作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尤其是易大勝的老伴,心情不能受到一點刺激,情緒不能有一絲激動,否則就會當場暈倒。以前他們對上門做工作的專班成員是不見面、不通融、不讓步、不配合,給專班同志帶來很大的工作壓力。彭傳兵去他家后,訪貧問苦,噓寒問暖,幫助干家務,聯系醫生上門治療。他動腦筋,下功夫,連續半個月的時間不怕熬更守夜天天上門,不怕聽氣話不怕被抱怨聽老人訴說點滴生活瑣事:從當年孩子招工如何未果到自己響應政策做了節育手術后的后遺癥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在到當年他參加修建漳河水庫所做的貢獻等等,從中摸清了老人的思想狀況,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他與兩老宣講政策,交心談心,將心比心,從比長比短中,讓老人情緒順了,理解多了。他還針對老人無經濟來源這一情況,找保險部門幫助辦理了兩老的養老保險,終于感動了易大勝一家,最后同意搬遷。他吃苦不叫苦,受累不退縮,硬是用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啃下了沙洋縣人民醫院搬遷拆遷工作這塊硬骨頭,他接手時需要拆遷的12戶在較短的時間內,都順利的簽訂了拆遷協議,補償到位,房屋拆除。連常在社區工作的老支部書記都感慨:“沒有老彭,我們的征地拆遷工作真的是步步艱難,都會成為空談!”
做征地拆遷工作,彭傳兵十分注意講感情、講方式,講方法。他都是帶著一顆關懷之心去走訪,去問情,帶給老百姓的是溫暖、溫馨與溫情。他放下身段,靠近百姓,不因拆遷而工作,而是關心群眾生產,了解百姓生活,打開心結,談知心話,說平常事,將未來美,讓老百姓在和風細雨的交流之中接受、靠近、了解、贊同、支持。正是因為彭傳兵的這種方式方法,老百姓打心底里接受,都經常說:“彭主任來了,我們信任他,支持他!”也正是因為他的積極努力、吃苦耐勞、認真細致、同心協力才使他負責的沙洋城區建設拆遷工作順風順水,工作走在了前面,人民交口稱贊。
平凡崗位建崇高。在幾十年工作期間,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名利得失,服從安排,顧全大局,做到了辦事不推諉,遇事不回避;做到了不貪不占,不損害集體利益,清正廉潔為人民,充分發揮了中層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出色的完成了組織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沙洋縣政協 李國 無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