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農技‘110’吧,我是杜山鎮三山村吳三強,我家養的8畝黃顙魚出現浮頭現象,不知怎么回事。”
“好,你放心,我馬上就到。”住在鄂州城區小北門22-7號的李道新,一邊接聽電話,一邊準備藥物。20分鐘,李道新驅車趕到吳三強家的魚池,他圍著魚塘轉了轉,又用食品測了測了水質,然后,李道新小心翼翼地給魚池施用活性藻種藥物。一個多小時后,浮頭現象就消失了。象這樣的事李道新每年要經歷200多次。
他是一頭“拓荒牛”,把自己和農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求索在依靠科技養魚致富奔小康的漫漫長路;他是一粒種子,把自己和腳下這片土地緊緊連在一起,無論在哪里,都播種新的希望。
李道新是湖北省鄂州市廟嶺鎮吳屴村村民、華容區政協常委,20多年前,他帶頭在村里開挖精養魚池,實行生態養殖四大家魚,走出一條沼+草+生物養魚的新路子。90年代又在鎮上辦起水產醫院,邊養魚邊經營魚藥,每年為1000多戶農戶服務,同時,獲得水產工程師職稱。緊接著,他在區科技局、區政協及省市水產部門大力支持下,建起了水產“110”服務熱線(13092717777,13972916366),先后與省內外2000多戶水產養殖戶搭建科技連心橋,簽訂水產110服務協議。每年印發有關資料近萬份,進村入戶舉辦科技講座80多場次,他說:“我要讓水產110照亮千家萬戶的致富路”。
為了兌現自己許下的諾言,讓水產養殖戶練就富民本領,李道新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實踐上。一次,李道新來到蒲團鄉某村送科技下鄉,為新建魚池消毒。因為害怕魚池消毒后影響魚的生長,農民開始不愿意,為了說服他們,李道新來到每家每戶魚池旁,講科學、擺道理,發送水產110科技服務卡。功夫不負苦心人,終于,養殖戶被說服,同意用生石灰消毒。這天,他給村里100多畝魚池消毒后,已經是晚上8點多鐘。
20多年來,李道新每年進村入戶進行水產養殖技術指導和科技咨詢的時間都在300天以上,觀察和治療的水產病倒不計其數,跑遍了華容區81個村、社區的3000多戶養殖戶,足跡遍及田間地頭、魚塘、湖泊和省外36個大型湖泊養殖場。有時,他跟蹤到魚塘,下到塘查水質,看塘泥,一天就要跑20個村、社區,累得像散了架一樣,腳腫得難以下地。水產醫院同事們勸他說:“你一個當院長的,不用天天下鄉,走幾個點就行了。”他說:“院長更應該要這樣做。要不怎么能掌握第一手材料?”為診治養魚疑難病倒,李道新一邊在實踐中摸索,一邊虛心向國內知名專家請教。他自費購買科普書籍300多冊、查閱上千冊資料,做讀書筆記近20多萬字。他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編印成《科學養魚技術講義》、簡報、電子版等多種資料,復印數萬份給養殖戶,解決了不少養殖戶的燃眉之急。2011年,他把廟嶺鎮街上的水產醫院委托給水產養殖專業戶負責人,自己在鄂州城區開辦水產110服務站,將服務落腳點定在全市。廟嶺鎮吳屴村4組70畝魚池實行蓮藕塘與魚池輪動,三年一次輪動,不僅解決了養魚水質難題,而且解決了蓮藕塘缺肥之急,每畝魚池增加收入1000多元。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群眾的力量才是無窮的。為了幫助更多的水產養殖戶掌握技術。李道新每年免費培訓水產技術員。近年來,他已經先后舉辦定點定位養殖技術培訓班22期,培訓水產技術人員600多名,使全區每個村、社區、每個組、每個水產養殖戶都有了一名養殖技術員。每次培訓,僅能容納40.50人的培訓點都要被100多人擠得水泄不通。課后,農民不愿意他走,總是圍著他咨詢,要技術。2011年4月15日,李道新在華容鎮包王村舉辦養殖技術培訓班,講完課后農民兄弟要他留個電話。當李道新掏出名片時,100多位農民一哄而上將名片一搶而光,其中一位農民拉著李道新的手說:“如果您給我錢,我可能一天或幾天就用完了,但您今天送給我們的是用之不盡的財富,你的名片就是票子”。也就是通過這次培訓,村民萬志高開挖300畝魚池飼養美國香鰍,畝產達7000—8000元。
“我是農民的兒子,為農民兄弟做點事是我應盡的職責”。李道新常這樣說,種子離不開土壤,他的事業更離不開農民和魚塘。在20多年的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工作中,在長期與農民兄弟的朝夕相處日子里,一份難解的“戀魚情結”已深深地融進了李道新的生命,他視農民為自己的親人,每次出門,他都攜帶幾件隨身寶:藥物、測水儀、電腦和記錄全市各個鄉鎮養殖戶電話號碼的筆記本,對水產養殖戶的來電他有求必復,不滿意、不解決問題絕不掛機,并進行全程跟蹤服務。
2012年8月14日下午從澤林鎮樓下村養魚戶回家,李道新接到梁子湖區一位陌生水產養殖戶的求援電話,他顧不上吃晚飯,立即同兒子李學驅車趕到了現場。這位養殖戶既焦急又驚喜:“李站長,我還以為您不來呢,沒想到一個電話,您就真的來了!”這位姓柯的養殖是位下崗工人,他投資近十萬元建起了魚池,沒想到盛夏時節,魚池出現了不正常現象,于是,抱著試試的心理,給水產110打了電話。李道新到現場后,一邊安慰他不要急,一邊著手治魚病。他顧不上出現死魚的惡臭,撲在魚池邊觀察、取水樣,通過兩天的跟蹤診治魚病很快得到了控制。像這樣的求助電話,李道新接到每天都不少于十個,多則幾十個。時間一長,他的手機號碼不少養殖戶耳熟能詳,他被稱為農民群眾的貼心人。今年3月17日,李道新因走村串戶查魚病誤了吃飯時間,當地村民留他吃飯,他不肯,執意坐車走了。一位水產養殖戶騎著摩托車以“飆車”的速度硬是把他追了回來。
為了在第一時間幫助農民解決魚病防治的疑難問題,最大限度減少水產養殖戶的損失。2006年,李道新就開了全省水產戰線之先河,組建了“廟嶺鎮養殖業110服務隊”,2012年又在城區設立服務站,從城區到鄉鎮建立了服務網絡,在人員集中的地方掛牌公示聯系人和聯系電話,并承諾有求必應。2013年正月初七,李道新正在招待親戚時,接到一養殖戶的求援電話,他當即放下碗筷,匆匆趕往魚池旁,確定病因,制定了綜合搶救方案,為該養殖戶換回經濟損失5萬元。自水產110服務隊和110服務站組建以來,共受理群眾來電來信700多件,解決疑難問題1000多個,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這是李道新常講的話,為了拓寬群眾增收的路子,他大膽開拓,發展產業養殖,將依靠科技致富的火種撒遍田野。
在李道新的幫助下,不少農民走上了依靠技術致富道路,看到這一切,李道新并沒有停步,他想: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他大膽開拓,搶抓機遇,不斷改良品種,發展產業養殖,引導更多的農民致富。江蘇省南通市太州縣水產養殖戶陸新諧承包50多畝魚塘,原來不懂魚病防治,畝年收入較低,他請李道新指導后,畝年收入達到90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示范戶。去年,李道新獲全省水產十佳專家稱號,在省電視臺作了專訪,正在與省內外科研院所開展魚藥新產品開發聯系,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研發、養殖、培訓于一體的水產110服務站。
(鄂州市華容區委宣傳部 陳慶躍 張中原 陳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