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生活是一團麻,那是麻繩擰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線,也有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武漢市新洲區政協委員袁慧文艱辛創業的歷程,被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所應驗。
的確,生活的道路,不可能平坦,只有一往無前奮進的人,才不會被暫時的磨難所淹沒。
一.做有思想的人
袁慧文,1967年8月出生在新洲區倉埠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8年高中畢業后,他白手起家,從無到有,一步一個腳印,直至今天創立武漢市海帆工貿有限公司,資產達到8000萬元。除擔任公司總經理外,還是新洲區政協委員、新洲區工商聯執委兼倉埠分會副會長、新洲區青年聯合會會員;公司和個人先后獲得“武漢市民營科技企業”、“武漢市農業科技示范戶”、 “武漢市星火帶頭人”、“武漢市綠化先進個人”以及“新洲區創業模范”、“新洲區優秀政協委員”等榮譽稱號。
1988年高中畢業時,袁慧文在憧憬夢想中踏入社會,進了一家國有企業當臨時工。不甘屈服命運的他,并沒有消沉;創業的欲望,如大海里的浪濤,無時無刻不在拍打著他的心弦。工作之余,他專心鉆研各種技術、悉心捕捉掙錢的商機。1992年2月,面臨企業裁員,不少工人擔心失業,而他,卻憑著無限的創業激情以及嫻熟的技術,自告奮勇決定“出來闖蕩”。
亦或“初生牛犢不怕虎”,亦或“少年壯志不言愁”。袁慧文四處奔波,找親朋好友籌湊到約8000元錢,購買了一臺30噸的沖壓舊設備,創辦了武漢市金屬材料結構廠,主要生產裝飾材料與輕鋼龍骨架等產品。工廠從起初的3人發展到后來的12人,租來的廠房、淘汰的設備、別的廠子廢棄的邊角余料……這一切都不是困難,而是歷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機遇和財富。因為艱苦,才有奮發;因為艱辛,才有活力;因為艱難,才有希望!
袁慧文既請專業人員,也自己嘗試學著干,還馬不停蹄到處“見世面”。
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廠子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無可挑剔,式樣沒有異議,就連當時的武漢港、天河機場候機大廳、世貿廣場等武漢市不少重點工程都選擇使用了袁慧文生產出來的產品。
二.做有作為的人
袁慧文天生就不知道滿足。按說,他的廠子已經有十多個工人,產品質量銷路也不是問題。但是,他有了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他覺得舊設備、老式樣不可能長久,必須轉軌。1998年秋天,袁慧文與朋友一起,到上海、福建、浙江“轉了一圈”。這次考察,收獲不小。他一回來,就決定“大干快上”,因為,很多時候,商機稍縱即逝。他覺得在內地生產農村實用的塑料制品,比沿海生產再拉到內地來的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都要低,因而絕對有競爭力,有市場,有錢賺!
他決心辦一家塑料制品廠。由于沒有注塑機技術工人,袁慧文便在浙江一個塑料廠打工40多天,以了解掌握電腦程控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程。畢竟是新開辦的小廠,袁慧文在銷售環節自避鋒芒,沿海廠子占據省會城市,他的廠子就立足地市級以下農村市場,由于船小好調頭,產品更新快,不久,袁慧文的廠子的產品就暢銷中部五省。
2004年,袁慧文申請的實用新型專利“組合挑水桶”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權。2005年,袁慧文申請的“海帆”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經過幾年打拼,“海帆工貿” 的日用生產系列品、日用生活系列品、農資系列產品、建筑系列產品已成為中部日用塑料制品中的龍頭企業,不僅安置下崗工人80多人,還每年為國家創造稅收百余萬元。
三.做有眼光的人
不能說袁慧文不安分,只能說市場太無情。按部就班,小進即滿真的不是他的秉性。袁慧文不甘寂寞、敢于拼搏的個性其實一次次都讓他“押寶”押中了!2007年,他從國家層面的“工業反哺農業”及“兩型社會”這些字眼里解讀出了當前發展的又一契機:那就是打造苗木花卉基地!
袁慧文想好了,他要進軍休閑農業。通過到浙江蕭山、湖南柏家、成都溫江等地考察,袁慧文既感到了兩地農村經濟之差距,也堅定了投資家鄉農業的信心。他迅速組建了武漢市海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并選址兩村交界十年九旱且種植條件極差的黃土崗坡地,建造了65畝苗圃花卉基地,通過協商,流轉了500畝山地打造樹木園林基地,不僅解決了30多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門路,還起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作用。
目前,海帆現代生態農業園已投資2800余萬元,培植古樁大樹1000多棵,種植高品質丹桂3萬多株,并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丹桂園,還開展與國內最大的荷花品種基地---東湖荷花品種園達成協議,引進荷花珍稀品種;與成都桂樂天香公司合作,打造“紫薇特色文化園。”賞荷、觀薇、品桂,將成為華中地區又一特色,亦將成為武漢市“賞花經濟”的又一亮點!
因為“海帆”,倉埠街乃至新洲區開始揚起“鮮花爛漫之帆”!僅僅倉埠街,就被帶動30多家花卉苗木企業,千余農戶學習種植,面積達近兩萬畝。倉陽崗10公里苗木花卉長廊建設已列入武漢市“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2015年在武漢召開的國際園博會,倉埠街將成為全市參展的6個重點街鎮之一。這里頭,離不開袁慧文的引領作用。
四.做有愛心的人
一滴水,只有留在大海才會永不干涸。袁慧文時常想,個人縱有三頭六臂,如果沒有組織的培養、人民的信任、百姓的幫扶,亦將一事無成。
個人擁有再多的財富,如果成為一個“守財奴”,那生命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多少年來,袁慧文一直投身慈善事業。在政協委員之中,帶頭做實事、辦好事、樂善好施、接濟和幫助困難群眾。他從來不事張揚,默默地奉獻,無聲無息地救助那些弱勢群體。為此,他每年都榮獲新洲區政協“五個一”先進個人、多次被評為“新洲區優秀政協委員”。
(武漢市新洲區倉埠街政協聯絡委員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