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當陽市政協委員、市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大春
他是一名平凡且成功的鄉鎮魚販,有著低微酸楚的創業史,有著普通勞動者所具有的勤勞品質,更重要的是有一股不甘現狀、敢拼敢干的勇氣。他,就是當陽市政協委員、市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大春。
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能在漁業有一席之地本身就是及其不易的事情,他又是如何做到在全省漁業發展的浪潮中勇居鰲頭?他是有成就事業的獨家秘訣?還是有他人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讓我們一起走進當陽市王店鎮傳奇“漁王”——王大春。
搶抓販魚機遇,積累創業經驗
俗話說哪有貓子不吃魚?王大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搶抓王店鎮盛產鮮魚的良好機遇,一步一個腳印,勤勞務實地將他的生意做大做強,從無名魚販逐漸做到了全省聞名的“湖北省二十強”漁民專業合作社。
創業之初,入世未深的王大春只能是憑借年輕力壯販魚為生,但苦澀酸甜的販魚生活讓他這個不甘現狀的年輕人明白,想要在魚上做大文章,單打獨斗是成不了什么氣候的。“一只手難捉兩條魚”的現狀促使他萌生了“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的創業理念。于是王大春聯合同行一般人,組建了“王店鎮水產營銷協會”,從肩挑背扛到自行車、摩托車、鮮魚運輸車,運輸工具的改變意味著活魚率得到了提高,而人工增氧、冷藏設備的使用又大大提高了魚的成活率,真正做到了“鮮魚販賣”。“營銷協會”也隨著市場的需要逐漸人強馬壯起來,王大春帶領的“協會”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躋身為三峽地區水產品物流的“龍頭”。在販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之時,王大春及其“協會”并沒有甘于現狀,而是向“養魚產業鏈”邁開了新的步伐。
依托資源優勢,走養魚致富路
王店鎮具有得天獨厚的養魚優勢,王大春看準延伸養魚產業鏈的發展空間,2011年“營銷協會”成功升級為“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全鎮漁民致富奔小康。合作社現有3萬畝養殖面積、共有420多戶養殖戶,在省“20強”中水產產值居第4名。在自身事業做大做強的同時,王大春不忘回報社會,他認為用專業化、知識化武裝漁農成為提升漁農養魚技能的當務之急,他請來中科院水生物等院校的專家教授,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漁農800余人次,餌料魚藥技術人員講座1600人次,服務“三農”、科技下鄉,傳經送寶,漁農如魚得水。
王大春認為,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帶領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才是“立業”之本,而合作社以實際業績回報了父老鄉親。走進老區泉河村五組朱元兵家,他說:“種了1畝口糧田,15畝堰塘養草魚,魚苗每斤4元賣了3萬,成魚賣了4.5萬,當初荷包沒錢,幸虧理事長借給我”,加入合作社有哪些顯著變化?他高興地說:“今年凈得的從往年5萬增加到8萬”。而“當陽市政協委員”、“水產助理工程師”正是群眾和社會分別對王大春的感激和肯定。
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產值
近年來,隨著漁產業的快速發展,水產魚苗、飼料魚藥供應等養魚產業鏈問題制約了水產業的發展。面對發展困境,作為水產專業的龍頭,王大春帶領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積極探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在魚飼料的購買上一直受制于他人,大大加大了養魚成本;而合作社正處于加強漁業產業鏈建設的關鍵時期,合作社想要延伸養魚產業體系,要想真正建立產、供、銷、深加工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就首先必須建立自己的魚飼料生產加工廠。合作社現在正處于生產加工廠的籌建時期,加工廠的建立必將進一步延伸養魚產業鏈條,不斷提高漁業附加值。據悉,合作社2011年的產值到達了700-800萬元,而今年產值可能會突破1個億,合作社短期目標是3年內在魚苗、產值上翻一番。
我們深信,通過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的不懈努力,王大春一定會繼續唱響人生事業漁歌,合作社也一定會從“湖北省二十強”邁向更高的臺階,一定會為漁民收入穩步增長以及王店鎮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政協當陽市王店鎮聯絡組 陳繼榮 羅金橋 向寧樂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