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以來,我們應當陽市政協王店鎮聯絡組的邀請,對居住在老區王店鎮的當陽市政協委員王大春進行了采訪。通過實地采訪,使我們深受啟迪和教育,也給人以鼓舞。于是以《"漁王"傳奇》為題寫了如下短文。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伊始,一進臘月,譽為三峽綠色窗口王店鎮,亦作為三峽地區水產品物流中心,迎來了一年一度銷售旺季。大街小巷魚礁般被陸續來自全國各地鮮魚運輸車魚貫涌入排成長龍,成為魚米之鄉特色市場一道亮麗風景。而"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歷年銷售帳的數字是最好的佐證,年銷售量以4000噸為基數逐年遞增,2011年已達6500噸,銷售收入5000萬元,更可喜的是漁農人均收入12000元,比全市農民人均收入高出3000元。同年,“春泉”被湖北省水產局聯袂有關部門授予“湖北省二十強”漁民專業合作社,猶如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馨香遠播。“春泉”理事長王大春興奮告訴筆者,“春泉”魚上了香港同胞的餐桌,而從佳木斯水產批發商姚錦武反饋信息稱,俄羅斯對“春泉”花鰱情有獨鐘,并繪聲繪色描老外,一箸就說“哈啦梭(好)!”二箸連說“啊琴哈啦梭(很好)!”
“販魚起家”到“二十強”
實話直說的王大春和某些成功民營企業家喜歡臉上貼金不同,從不遮掩自己低微酸楚創業史,“我是販魚起家”。在回答人們好奇式詢問,是如何從販魚做到“二十強”,這其中有怎樣秘訣?他的答話風趣幽默“俗話說哪有貓子不吃魚?”去掉話中貶意,魚是趕飯的鞭子,菜里有魚,飯格外吃的多。兩句俚魚話一個角度促使“我就一直干到現在…”。
話在王大春嘴里說出來輕松,魚雖好吃,但也有鯁喉的時候,苦澀酸甜,非親歷不體味。當年,二十出頭、初中畢業的王大春憑著渾身力氣掙錢幫助養家糊口,身處魚米之鄉,販魚自然成為首選。懷揣東借西湊的錢,本鎮養殖戶按1.5元批發價、170斤魚,一根扁擔、百十多里路,一口氣挑到宜昌,討價還價好歹賣了一袋,轉身后面那袋魚不翼而飛,欲哭無淚,頭一回一分錢沒賺,連本錢也虧了,餓著肚子摸黑回家,恨不得不再干了,后來,賣魚時屁股挨坐魚袋子,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一只手難捉兩條魚,于是王大春聯合同行一班人,組建“王店鎮水產營銷協會”,甩起膀子干開了…
肩挑背托,路途遙遠,風雨寒暑,硬件迫有改進,扔掉扁擔,換上自行車,而后裝備進一步更新,騎上“嘉陵”“本田”摩托,但魚仍在袋子里悶死。王大春認為唯一是鳥槍換炮,購置四輛鮮魚運輸車,多裝、快跑、省力是很重要方面,更為關鍵的是保鮮,人工增氧、冷藏設備以保證魚成活率高。魚大網大不僅囊括本市跑馬、陸家巷等大中型水庫魚源,而且網投毗鄰枝江、荊門等縣市…
“營銷協會”人強馬壯,浩浩蕩蕩,所到之處,滿載而歸,每次多則400萬斤,少則100萬斤,旱澇保收150—300萬斤。天時地利人和使王大春領班“協會”異軍突起躋身三峽地區水產品物流“龍頭”,高處不勝寒,龍頭銜人人青睞,覬覦大有人在,被彈劾隨時“龍頭”變成“蛇尾”,是機遇更是挑戰,王大春苦憂半摻…
經人牽線搭橋,王大春建交枝江向家垱水庫楊老板,他庫成魚均逾百萬斤,2009年,某些緣故魚大量滯銷,又逢氣溫升高,猶如凅轍之鮒楊老板突然想到一個人,先電話刺探“什么價?”“2.5元”對方說“行!”事后,令楊老板捉摸不透的是,王大春按本地市場價提高0.15元所多賺的幾萬元強硬塞進楊老板荷包里。
王大春認為,做生意先做人,人是講情誼,以心換心,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事隔一年,魚暢銷,商定好臘月二十二日,王大春因事誤時,異地批發商欲庫邊裝魚,每斤高出市場價,楊老板電話打爆了“你不來,魚只好不出水,出水的也只好放庫里”王大春戲謔說:“不要為我在一棵樹上吊死…”楊老板說:“我愿意!”
就這樣,王大春的“魚門魚道”越走越寬闊,俗話說,打魚摸蝦搞不出名堂,他卻把魚文章做得有聲有色,投綸之下獲巨鱗,謂之“漁王”,王大春當之無愧,有口皆碑!
帶領漁農發魚財
王店鎮是個老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優勢,泉河、白河水庫以及星羅棋布堰塘水池,在王大春眼里理當是香噴噴的“魚火鍋”,但這一池池春水卻像泥鰍翻不起大浪。當年他上城里火鍋街,嘴里吃著美味鱉饈,心里卻想著事:人家的水面能照出人家的笑臉,我們得水面也能照出自己的風采,守著水優勢,非要拎出一個特色產業不可!
學剃頭遇到絆叉胡,5畝水塘嘗試投放750斤鱉苗,一夜之間暴雨唆使王八崽嘩變整體叛逃,漁農均受其害眼睜睜無能為力,小漁小舟風雨飄搖,使王大春腦子變得智慧起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捆綁漁劃子,聯合造大船,勢在必行。
2011年,對王大春事業和人生不平凡的一年,可謂“三喜臨門”。“營銷協會”升級為“春泉水產專業合作社”;王大春被市人力資源評審委員會評為“水產助理工程師”,駕駛“春泉”旗艦贏在起跑線上躍進“二十強”;王大春更為自豪的是被推薦為市政協委員。
王大春認為,政協委員民營企業家帶領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結合行業特色乃是發魚財,以此回報社會才是“立業”根本。因此,王大春琢磨著硬件逐漸完善的同時軟件明顯滯后,用專業化、知識化武裝漁農所須念好“漁經”乃當務之急,聰明的王大春利用魚優勢“借雞下蛋”。
“春泉”和“宜昌正大”、“鄭州海大”等廠家簽約魚餌長效供銷合同,與武漢“艾科”、廣州“金博”等魚藥廠家建立“醫患”信譽,事一提及,滿口承諾,大公司面子大請來各路“神仙”,大公司大財氣彌補春泉廟小“菩薩”難供,有大公司“香客”盈門,香火旺盛,“菩薩”顯靈降福漁農。
來自中科院水生物等院校12為專家教授,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漁農800余人次,餌料魚藥技術人員講座1600人次,服務“三農”、科技下鄉、傳經送寶,漁農如魚得水,更重要的是培養造就的王大春助理工程師為首扎根不走的“智囊團”“人才庫”,王大春感激之情無以言表。
同時,王大春時時處處想方設法為漁農謀實惠辦實事。魚餌料出廠價3600元/噸,他堅持廠家再大方200元,購1000噸,漁農直接受益20萬元。王大春擅長“價格戰”,甚至雞蛋里算出骨頭,13元/瓶乳劑竟開口要廠家讓利4元,等于買3送1,是倚仗魚疫年疫3—4次噴灑,需要量大。王大春杜絕“肥水流向外人田”,“春泉”設立水產品專用設備商店,對漁農實行賒銷在內優惠供應,對于資金缺口大且趕季節特事特辦,特個人十萬八萬墊付周轉,年終“春泉”統一收購成魚相抵債。
筆者所聞“官方”信息,同時聆聽民間聲音,走進老區泉河村五組朱元兵家,他說:“種了1畝口糧田,15畝堰塘養草魚,魚苗每斤4元賣了3萬,成魚買了4.5萬,當初荷包沒錢,多虧理事長借給我”,加入合作社有哪些顯著變化?他高興的說:“今年凈得的從往年5萬增加到8萬”。
魚跳龍門
漁歌唱響風浪里,結網繕舟正當時,為了快速壯大特種養殖,王大春介紹現階段“春泉”正實施“五個統一”中的重要內容。他說,口里講古手里搖櫓,櫓搖好是關鍵的一步。已投資200萬元改造精養魚池,將單一傳統養殖品種轉換為市場暢銷的花鰱、草魚、鯽魚等品種和特種及套養鱉、龜、嚇、蟹、鯰、泥鰍、鱔魚等成一定規模。接下來王大春說的可謂是一項創舉,已見成效,并將繼續做下去,2011年,“春泉”定向培育64萬尾7萬公斤優質魚苗,實施長江三峽和興山縣香溪河水域魚源增值放流工程,由此中華鱘伴“春泉”魚,桃花水母添新侶,三峽香溪竟相美,出自放流大手筆。水產養殖人工放流服務生態環保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王大春唱響人生事業漁歌,“魚水情”是歌中一段最優美的旋律,稱之為魚優勢最佳發揮,魚關愛無微不至。逢年過節,他習慣動輒喜歡送魚,首當其中亦多且勤的是敬老院和幼兒園,這詮釋民營企業家回報社會慈善之舉關愛之心。
王大春滿面春風,對所做每件事獲得社會認可贊譽而自豪,他最后說:“春泉”譽獲“二十強”是“魚跳龍門”。“春泉”旗艦艇進三峽,艫舳中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機遇更是挑戰、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緊迫感催促春泉不斷加足馬力,把所有時間用來向前跑!
(當陽市政協 李棟善 萬良平 羅金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