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風采

蘊藏瑰寶寫人生---鄂州市政協委員、民間工藝愛好者李立志

2014-09-21 11:18:29  
字體大小:【


 
    走進他那低矮的平房,各類民間古器物令人贊嘆不已:雕花隔扇門、太師橋、雕花床、紅木桌等擺滿了房間。他像一位資深的解說員,每一件民間器物,他都能講出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他在用心血和汗水搶救民間古器物,也在用財力和人力撰寫一份人生的收藏之路。

    鄂州市政協委員、民間工藝愛好者李立志,為搶救民間古器物,傳承歷史文化,幾十年如一日,四方走訪調查,八面發現收集,潛心收尋收藏。現已收藏木雕、竹雕、根雕、石刻、窯瓷、刺繡、玉器、書畫、金石器等系列古器物藏品1萬多件 。其中古木器藏品比黃石、黃岡、武漢三地收藏總和還多,且年代久遠,器物完整,堪稱鄂州收藏瑰寶第一人。

    李立志從小聰穎好學,受父輩樸實、樂善、好學性格的熏陶,心靈深處就烙下了勤奮、堅毅、樂思的秉性。兒時的民間工藝夢和民間工藝品收藏夢時時在腦際縈繞。80年代,他以優異成績在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厚實的工藝美術底蘊更堅定他不斷追求收藏夢的宏志,并以民間工藝品收藏催化企業產品質量的升華。隨后,在華容區繡花廠擔當技術廠長兼美術設計,歷經磨練,他將收藏的百余件民間工藝品圖案進行線條、結構、板式、色調對比,寫出萬余字的民間工藝品開發與運用技術要點資料,為企業實現新產品開發打開一扇窗戶。他設計的幾十種繡品多次在當時的廣交會上被搶訂,并有13套美術作品被科威特老板一覽全收。從此,李立志深深懂得了植根于民間工藝是發展自我之根基的道理。進入新的世紀,他又以民間布貼手法為基準,將繡、貼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神情并茂的布貼民間工藝品,把民間工藝原生態的手法、材料由收藏變成產品,遠銷國內外20多個地區,多次榮獲全國、全省旅游產品、民間工藝品等項獎勵。

    在探索民間工藝品收藏的過程中,李立志做到三集為先。一則集學。他緊緊抓住文化學層面知識,大量閱讀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教育、民俗、明清朝家俱收藏與雕刻等方面書籍,注重分析文化學與各種社會事項、文化事項和收藏事項互相關聯之處,尤為注重研讀地方志史,并有空就將志史資料中提及到的有關民間工藝品流落地進行實地考察,填補了6部史料中有關的歷史盲點。他先后參與編寫華容區政協文史資料四集,并成為華容區建區以來首部區志的信息聯絡員;二則集問。保存和延伸民間工藝品的生命力,不僅要有積淀深厚的古今文學素養,還要有問而惜用的眼光。他在《民間工藝品收尋日記》中記了這樣一段話:《莊子  外物》:“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莊子的結論是:“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就做學問而言,外圍知識初看似乎并無多大用場,但在實踐過程中,便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來。做學問,在某種意義上,無用之用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有用之用。李立志用做學問的眼光去為民間藝術品重塑新的生機。他走在大街上問,到親朋好友家中問,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專題走訪登門入戶問,厚厚的“問”字記錄本的封面已經發黃,但又一本新的“問”字記錄本時常揣在身上。一次,正值寒冬時節,他從外地出差連夜回家,聽朋友說附近農戶有一件民間工藝品。他顧不上喝一口熱水,帶上“問”字記錄本沖出門外,身影已消失在黑夜里。他借著手電光鉆進農戶的柴屋里,一邊問一邊記,并當場給戶主下了“訂單”。“問”完后回到家里墻上時鐘的時針已指到11點。三則集尋。用李立志的話說就是尋找精神的空間。他認為,傳統工藝美術鐫刻在民間工藝品上,蘊含著技術知識,更負載著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兼具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雙重屬性,并以絢爛多彩的外在形式彰顯和改變著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因此,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有責任有義務去尋找這份精神空間。他愛好書畫、經營企業、養家糊口,精神充實而又激情滿懷,但談到民間工藝品流落時他就感到心痛,仿佛又從這里找到了生活中最充實的空間。一位深交之友見他如此鐘情于民間工藝品收藏,托人介紹一家外地企業,以高薪請他當藝術顧問,他婉言謝絕了,他說:我喜愛民間工藝品收藏,倒不如說是在搶救那些“流浪”在民間的傳統文化!他投入幾千元,經過多年尋找到的唐代石刻無償送到了覺華寺,為研究這座具有千年歷史寺廟提供佐證。習書作畫由墨到彩,由彩到紙;繡品工藝由機繡到手繡,由線到貼,京劇臉譜栩栩如生,動靜之中透視出民間傳統工藝質樸的美。

    李立志常以“大集大成,苦中求樂”為自勵,“三集”則只是他追尋民間工藝品的一個支點,更多地更深刻地是他從民間木器收藏中領悟到了人生價值與幸福。雖然幸福的含義有很多,但人性自然賦予人生的健康、親情、愛情、家庭和天倫之樂當是不可或缺。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同時得到財富和幸福,可惜事事遂愿的人在這個世上少之又少。有了不可或缺的幸福,財富的作用不過是錦上添花;可是有了金山銀山,卻未必能買到幸福。這道理說來淺顯,但每個人面臨生活時未必全能搞懂。李立志是個明白人,他能理智面對現實,懂得利用手中的財富去創造真正的幸福——通過民間木器收藏,通過最大限度地為民間木器擁有者——農民提供價值幫助獲取幸福,來尋找自己的幸福。誰能說他的行為所展現的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呢?正因為如此,李立志把他尋找精神空間的腳步重重地落在了民間木器收藏上。青紫色、褐色、黑色、暗紅色,質地各異的民間木器近萬件,僅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雕花隔扇門窗就有400多扇;集山水、人物、花鳥、動植物于一體的各種木雕工藝品1000多件,古代石刻100多件,陶瓷、玉器、竹刻、民間刺繡品等數百件。從數以萬計的民間木器收藏過程中,他對收藏作了最真實的詮釋:收藏是一種文化,一種品位,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一個投入和苦中求樂的付出。段店吳家大灣有一幢長期無人居住的舊式房屋里,有一套高3.2米的隔扇門,據史料記載,是清朝道光年間此戶為縣官時留下的門扇。李立志帶著資料幾經登門考證得以證實,并與鎮村協商收入藏室,借此時機,他與區有關部門多次到市里爭取指標還帶頭捐款修建一條水泥路,村民們說:“李委員把善事做到了家。為了對這扇特有的民間木器收藏品作進一步研究,他又四處走訪民間木雕藝人,查閱地方史志,編寫和整理有關資料。此木雕為漁、樵、耕、讀、圖式結構,雕刻精美,刀法圓潤,每一扇門有810個木栓和木鉚,僅木匠做栓、鉚就需工時30個,雕刻工120個,完成這樣的4扇門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可見精雕細刻之嚴謹。”李立志給來參觀的人當起了解說員。

    每一次登門入戶走訪,每一次掏本錢去收藏,每一次查閱和整理資料,每一次為來訪者講解,李立志夜以繼日,寒冬酷暑無怨無悔。清道光七年,皇帝御筆題字的一幅“五經圖”畫,畫中主人翁是當朝一品文官,原是臨江鄉新安村謝家大灣人氏。現該灣一戶人家當祖宗爺供著。為了覓求到這幅古畫,李立志不辭勞苦,八進謝家灣做工作,講收藏,送溫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李立志的誠心終于打動了謝氏家人,終于將古畫收購下來。在李立志的藏室掛著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之說: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也就是說不要被勢利所引誘,不要想速成。收藏學問是一個日積月累的事情,更不能有過多的競勝負的心理。有人說,李立志苦心收藏還不是為了等待藏品升值發財。然而,他在收藏中就已經超負荷投入。葛化田家院子灣有6扇雕工精美的門,有販子要用3000元買走,李立志得知后當即拿出7200收回到藏室。華容鎮牌坊村有一處道光皇帝欽點的牌坊,因年代久遠,散落民間,有的堆在廁所旁,有的放在洗衣塘,僅存幾塊。李立志帶領幾名民工鉆進廁所從墻角挖出來,從齊腰深的泥塘里抬上來沖洗、晾干,花去費用一萬多元,此類石刻現保存在開發區豐碑石刻館供人們參觀。有人說:李委員,你吃苦受罪收藏了什么。他答道:這不僅是一種樂趣,是對荊楚文化的傳承與延伸,同時是對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一個民間藝術品收藏愛好者研讀的樂趣,我些這藏品達到一定規模后將建成一個收藏館,然后無償地奉獻給國家,這就是一個政協委員的風采和胸懷。

    李立志這些年闖蕩經營、創業給家庭生活增添了色彩,然而,自從他迷上收藏之后,家庭經濟遇到了困難。他自己戒煙8年有余,衣袋里只要有錢就想到了收藏,還向親戚朋友借來幾萬元。妻子有時也埋怨,但更多的還是理解。看到他夏天頂著烈日走村串戶收藏,身上曬起泡心里疼啊。“沒辦法,他就是這么個人,看準的事情就拼命地去干。”妻子一邊摘菜一邊說。胡家大灣有10戶古代名人家庭裝飾用過的隔扇,有的準備當柴火用。李立志先后10多次上門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并用上好木料做成新門換上,他在灣里舉辦了三次有關歷史講座,受到村民歡迎。這次收藏僅路費和開支就花了6000多元。開出租車的呂師傅跟李立志跑了多年,總是稱他為“李木癡”。說他是“木癡”還一點不假。收藏的上萬件民間木器,他能講出藏品木質特點、制作方法、年代、結構及由來,在他心里每件藏品就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同時,他潛心鉆研民間木器結構特點,細心實踐,先后修補民間木器100余件,其制作之精,用工之細,深得木工匠人贊美,說他是歷練數年之久的木工老手。如有一把“太師椅”扶手龍形木雕受損,他找來相應木質,挑燈微雕細磨,并以木栓和木鉚工藝相接無暇。每修補一件民間木器藏品就獲得一份幸福和快樂。

    李立志堪稱全市民間木器收藏“第一人”。如果說人生是一本書,李立志則是一本厚實、精彩的書。回味起來,這本書跌宕起伏,內容豐富多彩。翻閱著每一頁,細讀著每一行,字里行間跳動著他樂于奉獻的心,凝聚著他珍惜民間工藝的責任感,閃耀著“立志在我,成事在人”的時代精神。他有一個心愿,那就是要把收藏做成品牌,在創辦民俗器物博物館的同時,建立一個青少年學習基地,讓他的收藏之路不斷向前延伸……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 陳慶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