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深河鄉,只要一提到縣政協委員張正菊,老百姓就會翹起大姆指:張正菊是個好心人,致富不忘家鄉人。干部也連聲稱贊:張正菊是名副其實的農村致富帶頭人。
藏在竹山南部偏僻大山深深折褶里的深河鄉茅壩村原來實在是太窮了,“筲箕大個灣,簸箕大個天;種的薄殼地,糧食缺半年;養雞為吃鹽,養豬為過年”,這段順口溜是這個地方的真實寫照。張正菊就生長在這個地方,和鄉親們一樣,張正菊也嘗夠了窮滋味。還沒有念完小學就輟學在家放羊,能出力時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擔,以在外賣工掙錢養家糊口,吃了上頓無下頓是她家常發生的事,還欠了一屁股的債。正是這樣才使她決定出去闖一闖,1993年,29歲的張正菊和丈夫一起走上外出之路,來到山西省蒲縣找了一家煤礦開始打工,他們挖過煤,拉過車,睡過荒野。丈夫為人誠實、正直,干活肯賣力,她又賢慧精明能干,因此,得到了煤礦老板的賞識,決定幫助她們自立門戶。1995年,在這個煤礦老板的扶持下,張正菊夫婦也承包了一個煤礦。
張正菊常說:“有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有穿的大家一起穿才漂亮”。當老板了,總得為家鄉干點什么。張正菊同丈夫商量決定帶一批鄉親跟他們一起干,一起發家致富。他們承包煤礦后,陸續組織家鄉的人在他們那里打工掙錢,現在手下170多名民工中,大部分是竹山縣寶豐、城關、田家、文峰、柳林、深河等鄉鎮的群眾。據民工介紹,他們手下干過的民工,現在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部都有存款,多者達三四十萬元,少者也在萬元以上。深河鄉茅壩村民謝耀龍原來家里窮得叮鐺響,一家6口人居住在兩間破土墻房里,刮大風和下暴雨時,全家人都擔驚受怕,生怕房子被風刮倒或被水浸塌。1998年,張正菊回家鄉,看到謝耀龍的家庭狀況,決定帶這位精干的小伙子和他們一起干。很快,謝耀龍就受到重用,現在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家里不僅蓋起了兩層樓小洋樓,還有存款30多萬元。
弱勢群體是張正菊關心的重要對象。在煤礦上,她要求工頭和其他人都要關心照顧這類人。這些人不會理財,她就給他們每人建一個賬戶,每結一次賬就由她親自把他們的錢存在賬上,誰家里有困難要用錢,再由她幫助取出來開支。原來跟張正菊居住一個組的郭順東是個缺智力的人,張正菊致富后,每年回來都拿出千把元錢扶持他搞農業生產,可是一連幾年都沒有變化。看到這種情況,2002年,張正菊把郭順東帶到山西,幾年下來,郭順東家蓋起三間新磚瓦房,還存款1萬多元,
民工的生活是她時時都掛在心頭的事。竹山縣文峰鄉的毛緒武,在她手下干活多年,原來家里窮,一直沒有找到對象,現在富裕了,但年齡又大了。張正菊一直把毛緒武的親事放在心上,多次請人給他相對象。2004年春,經人撮合,王緒武找到了對象,張正菊當即拿出一萬元現金讓他們辦婚事,并跑前跑后,親自為他們操辦。在礦上,民工生病,她都私人出錢為他們治療,她先后出資達10多萬元,為10多個民工治好了病。
張正菊不僅帶動在他們手下打工的民工致富,也積極幫助家鄉的貧困農戶脫貧致富。1998年開始,張正菊夫婦先后幫助深河70多戶農戶發展生產,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茅壩村四組村民朱世清,是個能干的人,但家里負擔重,無資金投入生產。張正菊得知后,扶持他生產所需物資,每年寄給朱世清2000多元。朱世清用這些資金來搞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養殖,現在成了村里聞名的富裕戶。朱世清遇人便說:這是張正菊把我扶起來的,我永遠忘不了她。張正菊對家鄉的6個特困戶、五保戶進行了不同的扶持,還救助過多名失學兒童讀書,至今,還有3名孩子在她家里和她的孩子一起念書。70多歲的孤寡老人陳世秀逢人就夸:“秋菊子這樣的娃真好,每次回來都來看我,給我送錢,給我買藥,還幫我拾柴禾”。
在外掙了錢,總想帶動家鄉發展。2007年,張正菊夫婦商量,決定在家鄉辦一個鄖巴黃牛繁育場。在縣委縣政府和縣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深河鄉鄖巴黃牛繁育場于2008年1月正式開業了,現有員工15人,鄖巴黃牛存欄70頭,
自1998年以來,張正菊累計扶持物資達70多萬元,帶動250多名群眾走上了小康之路;2000年以來,捐獻10多萬元用于村級修路、引水等公益事業建設。
“張正菊,好閨女,年紀輕輕思想好,把我們拉上幸福道,村民跟她去打工,一疊疊鈔票拿回家……”。勤勞質樸的村民們用打油詩傳唱張正菊的事跡。
(竹山縣政協陳濤 張宜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