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任18年的鄖縣政協委員王賢進,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從過戎,育過人,后入政,一路拼搏與“爬格子”結下了不解之緣,1999年就在編史修志處于低谷時期,他受組織任命,擔當起縣史志辦副主任職務,從此干起了這個清貧、平凡、艱辛的冷門事業,一干就是近10年,為鄖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吃苦在前 甘于奉獻
王賢進調入縣史志辦時,辦公室是黑屋子,里面只有亂桌子,寫文章沒墨沒紙,繪圖案沒尺沒規。面對新的課題,為了給黨組織遞交一份滿意的答卷,他通過座談走訪、查閱資料、做學習筆記,盡快熟悉本職工作,從資料收集整理到篇章構思和著手編寫,樣樣工作干在前,因而,他很快進入角色,勝任了工作。接下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鄖縣志》編撰工作中。沒有交通工具,他帶上干糧,爬山涉水,一干就是一天半天;沒有專業設備,繪圖就土法上馬,用尺子量,用數學公式計算,有時為一兩個數據要查找許多資料,常常加班加點至深夜。經過幾個月的艱苦細致工作,拍攝了大量圖片資料,繪制了多幅專項分布圖。單位人少,白天他一邊主持協調修志工作,一邊撰寫、審查、修改志稿;夜晚帶著兩名年輕同志加班油印。
幾個月過去了,滾筒推斷了幾把,沙網換了幾十次,打印臘紙1000多張,手工油印白紙30多令。經過艱苦奮戰,終于在較短時間內寫出初稿。圖片、總述、大事記、31卷正文附錄、后記、序等一切文字材料在他親手撰寫、整理、校對就緒后,他又為爭取評審費、書號費和出版費而上下奔波。他深知經費問題是建地方志辦公室以來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為此,他上下疏通,多方求援,終于爭取到了評審經費,才得以在2000年5月,由市史志辦牽頭、縣政府主持,在十堰召開了《鄖縣志》評審會。經評審,書稿獲得通過。新編《鄖縣志》終于在2001年6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批準出版,2002年發行面世。新編《鄖縣志》發行后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 2003年1月在十堰市政府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會上被評為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矢志不移 開拓創新
王賢進是個能寫會算、善于理家過日子的人。他以辦公室為家,把史志辦裝扮得窗明幾凈:雪白的墻壁,光亮的地平,耀眼的紅木桌椅等。同志們坐的是“老板椅”,扒的是“老板桌”,在這樣的環境里辦公,同志們與自豪感常伴,責任感日增。說起這些變化,大家都免不了要提一提王賢進的克勤克儉之事。
2002年4月,王賢進就任辦公室主任后,決定首先壓縮非業務性開支,少進館子,多動腦子,用在業務上的經費千元也不吝嗇;用在嘴上、人情上的一分錢他也心痛。有時,為了辦事買一盒“紅金龍”煙,用不完的,放在抽屜里硬等著招待客人。出門辦公事,他總是兜里裝著兩樣煙,給客人上的是“紅金龍”,而自己吸的卻是“金漢宮”。更值得一提的是辦公樓公用廁所因下水道狹窄,經常堵塞,請管道工修通至少要花80元服務費,請清潔工少了30元人家不干。
為了不開支這幾十元錢,王賢進不知多少次用手掏糞便和堵塞的垃圾,把下水道疏通。有一次右手還被堵塞物劃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就這樣,他把從嘴上、手上、人情上、面子上摳下來的幾千元錢,用來改善條件。辦公條件改善了,不僅同志們的積極性得到了發揮,而且還得到了省、市史志辦領導和縣領導的充分肯定。
王賢進在工作上是一位吃在碗里、看著鍋里、想著地里的人,他帶領大家,把個冷門專業干得熱乎乎的。有些人總認為,史志部門遠離經濟工作和熱點工作,不能直接創造經濟效益,工作可有可無,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所以,工作常常處于被動之中。王賢進不這樣認為,也不這樣做。他常常在想,怎樣才能把史志這個文化產業做熱、做香、做大。在新編《鄖縣志》出版發行后,為再謀史志工作持續發展的新局面,他根據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結合鄖縣實際,決定再編著《中國鄖縣簡史》、《中共鄖縣組織史資料》、《鄖縣歷史大事記》等6部專著,并采取定崗、定職、定責、定時間的方法,分工到人,按階段實施。王賢進承擔的《鄖縣歷史大事記》率先全部脫稿。
在2007年鄖縣慶祝解放60周年前夕,他又組織編著了《鄖縣八百年》、《回顧與展望》等4部專著,為縣內外人士了解鄖縣宣傳鄖縣發展鄖縣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完成史志編寫任務的同時,他十分注意史志專業研究工作,近年來,他先后潛心撰寫了《楊獻珍的坎坷人生》、《一代英豪何世昌》、《高華堂傳》、《虎落平川之后》、《南化塘戰役始末》、《鄖縣解放始末》、《恐龍蛋化石群發現與保護始末》、《鄖縣漢江大橋建設始末》等,在省級和國家級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100余篇、80多萬字。在他的帶動下,辦公室的同志都潛心寫作、深入研究,不斷有專業論文和地方文化專文在學術雜志上發表。
無私的付出,結出了驕人的成果。2002年,縣史志辦被省地方志辦公室和省人事廳授予“全省修志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7月,王賢進被縣委評為“先進工作者”,2006年9月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地方志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志壇人物”稱號。
調查研究 履責行職
王賢進在鄉鎮任政協聯絡組長時,把基層政協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他帶領鄉鎮政協委員大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每個政協委員提一條合理化建議、聯系一個企業、發展一個基地,包保一個村,參加一次有意義的調研活動,其做法和經驗在中央統戰部內部參考資料上登載,省政協副主席鐘樹樵蒞鄖調研時專行到安陽聽取王賢進關于基層政協工作的匯報,1998年王賢進被評為全市優秀政協委員。
“當一名政協委員,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要結合工作實際充分發揮委員作用,履行委員職責,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微薄之力。”王堅進是這樣說的,也是說樣做的。他積極參與政協各項活動,針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認真參政議政,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提案,許多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關于修通“桂南”斷頭路,形成江北大銜接的建議》、《關于成立地情信息中心,為鄖縣經濟發展服務的建議》、《南水北調,搶救文物》等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關于打通廣場北巷道路及改造舊城區的建議》被縣政府確定為2008年8件重點提案之一。
王賢進常常帶著問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撰寫了一些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和理論調研文章,提出了許多非常有意義有見識的意見和建議,深受領導好評。他針對鄖縣的實際,撰寫了《構建招商新格局, 促進鄖縣大發展》的調查報告,全面分析了鄖縣構建招商引資新格局六大理由和條件,提出了促進鄖縣發展的新思路和具體措施,得到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加以高度重視。他的《鄖縣發展旅游業的優勢和著力解決的問題》文章在縣內主要刊物上刊登,并印發到各鄉鎮縣直各部門傳閱。由于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鄖縣的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鄖縣政協 王兆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