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僅不會再因為漏接調查電話被列為經營異常,還享受到了一系列‘柔性’舉措的便利。”1月17日,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慧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萬松做客長江日報兩會直播間時這樣說。一年前的2023年武漢兩會上,他提出“停止企業因未接到電話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建議,引出了市場監管部門一系列的“柔性”監管措施。
萬松介紹,2022年他得知有企業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他對自己公司孵化的200余家公司進行調查,其中20多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曾有類似經歷。在2023年兩會上,他提出的建議被長江日報報道,引發廣泛反響。
“上交提案時,我心里十分忐忑,不知道建議是否會被采納。沒想到,結果比我預期中更好。”萬松說,2023年4月,武漢出臺十項“柔性”監管措施,從建立信用懲戒緩沖機制、公示信息抽查“容錯”機制、信用修復“容缺”機制三方面對市場主體實行柔性監管。其中,在5種公示信息抽查情況下,免除了非主觀故意造成公示信息有輕微差錯的市場主體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這正是萬松在提案中反映的問題。
2個月后,萬松收到市場監管部門給出的書面文件回復:“您提出的關于立即停止因企業未接電話而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建議很有建設性。”
2023年底,萬松再次對自己公司孵化的200余家公司進行調查,沒有再發現類似情況。
1月17日,參與長江日報兩會直播間直播訪談的市政協委員、武漢普生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瀏也說:“我以前時常聽說有企業因漏接調查電話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在‘柔性’監管措施出臺后,我再沒聽說過了。”
直播訪談中,市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過文俊認為,市場監管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調研工作,讓政務服務更加精準有效。“2023年,全市市場主體突破200萬家就是營商環境優化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