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九屆政協委員梁修華在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到,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承擔農業生產的村民80%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調查的某村30%土地因無人種而拋荒,他把這一現象形成《關于遏制土地拋荒推進農業規模經營建議》的提案,在九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他建議要加強宣傳教育,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大扶持力度等好的意見被承辦單位采納運用。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各鄉鎮嚴格遵守不改變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不改變農業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等原則,規范有序地進行農村土地流轉,使“拋荒地”、“撂荒地”和無人種的地成為農民的“致富地”。
水坪鎮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基礎,以規范土地流轉為契機,培育經濟能人、經營大戶,不僅帶動了土地增值,還加快了廣大群眾步入致富路,先后培育了以沈奎軍、周新、李強、周清華和付修軍為代表的茶葉、蔬菜、苗木、二花種植和山羊養殖大戶,形成村村都有種養大戶,經濟能人達68人,規模養殖小區22家。涌現出了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村,三類市場主體規模經營土地達3萬畝。
天寶鄉黨委、政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對閑置土地進行集中規劃,集中租用流轉,以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流轉張家山茶場土地1000多畝,打響了“張家山”茶葉品牌;該鄉熊皮溝村黨支部聯合種煙大戶,將全村東北方向的200多畝土地流轉為烤煙種植基地,實現了烤煙連片規模化種植。
竹溪縣還積極鼓勵和支持城鎮干部職工、有經營頭腦的“能人”參與土地流轉,領辦農業特色企業,對領辦實體干部職工保留現有身份和待遇。例如縣綜合農場三合分場干部李家明,自愿承包三合分場荒山500畝,進行荒山造林;縣綜合農場云霧溪分場干部王瓊,承包云霧溪已改造土地200畝,建設核桃基地;縣農機局干部廖學成,流轉城關鎮后壩村八組土地 100畝,種植大棚蔬菜。一度拋荒無人種的土地現在成了群眾致富的“香餑餑”。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