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宜都市紅花套村一組的古大貴銷售了近2萬斤特早熟柑橘,收入1.5萬元。他笑著說:今年光賣柑橘的收入就可突破10萬元,這是我參加職業農民培訓的結果。據宜都市農業局特產中心專家調查預測,宜都柑橘今年將迎來特大豐收年,總產量有望突破60萬噸,創歷史新高。加強職業農民培訓,是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宜都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了農業主導產業提檔升級,農民增收實現了新的突破。但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已成為影響“三農”發展的瓶頸。為加快農業發展,宜都市政協委員胡公謹在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提交提案《關于在全市大力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建議》,呼吁從確保農業后繼有人的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建議在全市確定重點對象和內容,確保在職業農民培育中發展產業,形成職業農民培育與產業發展壯大的良性互動。
市政府對委員建議十分重視,把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作為提升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培育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創業帶頭人,推動現代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重點圍繞柑桔、茶葉兩大主導產業,先后舉辦了兩期職業農民培訓。在培訓中,嚴把好學員選拔關,努力提高師資水平,不斷提升教材質量,切實加強培訓陣地建設,培訓工作全面走上正軌。職業農民培訓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育為主,適當兼顧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安排教育培訓課程20門。實行大班與小班分別授課、實訓、參觀、研討等相互滲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同時,為鞏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成果,將參訓學員扶上馬、送一程,宜都市又對參加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實行跟蹤管理,通過定期走訪新型職業農民,深入職業農民家中進行現場指導,采取座談、交流等形式掌握農民動態的培訓需求、發展計劃、生產經營效益,為今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選擇哪些內容、采取什么形式、落實哪些服務機制等提供依據,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宜都市政協 鄭強 供稿)